讀史書、談收獲 兩岸青年緬懷鄭成功
中新社北京4月9日電 (記者 劉玥晴)“原來鄭成功不僅(jin) 收複了被荷蘭(lan) 侵占的台灣,還在經濟、社會(hui) 、文化方麵作出了這麽(me) 多貢獻。”北京郵電大學台生黃雋傑9日在一場讀書(shu) 分享活動後向中新社記者表示,島內(nei) 中學課本中相關(guan) 內(nei) 容寥寥,但曆史的痕跡不可磨滅。
當天,“紀念鄭成功誕辰400周年暨兩(liang) 岸青年‘成功對話’讀書(shu) 沙龍活動”在北京舉(ju) 辦,兩(liang) 岸青年、專(zhuan) 家學者、鄭成功祖地和故裏的鄭氏宗親(qin) 代表等70餘(yu) 人參加。
全國政協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兼秘書(shu) 長江利平在致辭中表示,在民族英雄鄭成功誕辰400周年之際,大家一起回顧曆史,在讀書(shu) 分享中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品格。冀兩(liang) 岸青年把握曆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yi) ,維護國家統一、勇擔時代重任,堅定走兩(liang) 岸關(guan) 係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
國際鄭成功文化交流協會(hui) 會(hui) 長鄭棟梁通過視頻致辭指出,鄭成功大力推進台灣建設,在政治上設府置縣,在經濟上實行屯田製度,積極改進生產(chan) 方式,在文化上廢除荷文學校,建立以儒家文化為(wei) 基礎的教育製度。這些事跡說明,他在收複台灣後,進一步促進了寶島的繁榮。
在分享環節,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係主任、台灣台南人林承鐸以“明鄭時期的台灣地區教育與(yu) 中華文化之融”為(wei) 主題,介紹了當時修孔廟、建學校、推行科舉(ju) 製度的曆程。著眼現在,他認為(wei) ,應深化兩(liang) 岸教育領域的交流和青年的往來,增強兩(liang) 岸文化共鳴。
“我們(men) 設計了關(guan) 於(yu) 鄭成功的IP,日後將做出有趣的文創。”紅薏米文化傳(chuan) 媒(武漢)有限公司創始人、台青薛穎穜告訴記者,希望更多台灣青年能夠知曉鄭成功這位偉(wei) 人以及這段抵禦外侮的曆史。
據悉,本次活動由台盟中央指導,台盟北京市委會(hui) 、台海出版社、河南省台聯、武漢市台辦共同主辦。活動上推介了《鄭成功與(yu) 明鄭台灣史研究》《台灣通史》《南明史》等書(shu) 籍,旨在深化兩(liang) 岸青年對鄭成功文化的了解,鼓勵他們(men) 分享自身故事和體(ti) 驗,暢談對鄭成功精神的理解,增進兩(liang) 岸文化交往交流。(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