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河南信陽4月11日電 題:信陽毛尖:光州上品,杯中茗萬(wan) 裏
作者 闞力
翻開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淮南以光州上”躍然紙上,意為(wei) 淮南地區的茶,以光州產(chan) 為(wei) 最好。光州在今河南信陽的潢川、光山等縣區一帶。
大別山北麓縹緲的雲(yun) 霧,孕育出綠茶名品——信陽毛尖。有“中國茶鄉(xiang) ”之稱的信陽,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種茶,至今已逾2300年曆史。
1915年,信陽溮河區車雲(yun) 山宏濟茶社炒製的茶葉,獲巴拿馬萬(wan) 國博覽會(hui) 金質獎章。隨後,宏濟茶社更名車雲(yun) 茶社,並派人到浙江西湖龍井等名茶產(chan) 區,購買(mai) 茶籽、學習(xi) 製茶工藝。車雲(yun) 山的茶農(nong) 間流傳(chuan) 一種說法,因采用龍井等綠茶的製茶方法,車雲(yun) 山炒製的茶葉一度被命名為(wei) “車雲(yun) 龍井”。
1926年,車雲(yun) 茶社茶工試用大茶把代替小茶把炒“生鍋”,創造“握把炒”和“理條”工藝。至此,信陽毛尖的炒製工藝基本形成,後逐步完善並傳(chuan) 承至今。
如今,信陽毛尖通過篩分、攤放、殺青、揉撚、甩條、理條、初烘、攤涼、複烘等工藝流程,形成“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
這些工藝在信陽毛尖綠茶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周祖宏一家人心裏,如數家珍。每年從(cong) 3月底開始,他一家三代人便開始忙碌起來。
女婿肖興(xing) 亮是中國製茶大師,手執茶把與(yu) 炒茶師們(men) 日夜趕製;自稱“茶鄉(xiang) 妹子”的外孫女肖珺景是新晉網紅,專(zhuan) 注銷售。
老區茶人的積極向上、謙遜務實,以及對茶的摯愛,在肖珺景身上體(ti) 現得淋漓盡致。他們(men) 隻字片語間,透盡茶的芬芳。2019年大學畢業(ye) 後,肖珺景返鄉(xiang) 接棒家族茶產(chan) 業(ye) 的非遺傳(chuan) 承,同時在社交平台上推介茶鄉(xiang) 風土人情和茶文化。
作為(wei) 新一代茶人,她希望通過互聯網手段,讓世界了解大山深處的茶鄉(xiang) ,了解茶鄉(xiang) 裏世代埋頭苦幹的茶農(nong) ,“拍攝一條條視頻,在直播間講述茶葉故事,是想讓遠在千裏、萬(wan) 裏外的茶客,真正了解杯中之茶”。
在茶鄉(xiang) ,像肖珺景一樣的“茶二代”“茶三代”越來越多,讓茶產(chan) 業(ye) 成為(wei) 老區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目前,信陽市茶園麵積已達216萬(wan) 畝(mu) ,茶葉產(chan) 量8萬(wan) 噸,總產(chan) 值150億(yi) 元人民幣,茶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120餘(yu) 萬(wan) 人。
古時,茶葉作為(wei) 主要商品流通在絲(si) 綢之路上,是東(dong) 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載體(ti) 。如今,信陽毛尖的清香搭乘中歐班列,沿著“一帶一路”,已經遠飄到中亞(ya) 、非洲、歐洲等世界多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