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悉尼5月16日電 題:澳大利亞(ya) 華裔醫學研究者鄭婉儀(yi) :研究癌細胞隻因媽媽患癌逝世
作者 顧時宏 羅文俊
秋日斜陽透過玻璃窗,暖暖地曬在悉尼科技大學生物醫學材料與(yu) 儀(yi) 器研究所科學家鄭婉儀(yi) 的臉上。一頭短發、周身充滿活力的她,介紹自己從(cong) 中國香港重返澳大利亞(ya) 研究癌細胞的緣起:“隻因我媽媽患癌突然逝世”。
鄭婉儀(yi) 在廣東(dong) 出生、香港長大、悉尼上大學,1999年畢業(ye) 後回到香港的一家化學公司工作,而後在香港中文大學繼續深造。2002年的一天淩晨4時,原本身體(ti) 健康的母親(qin) 無力地蹲坐在鄭婉儀(yi) 房間外敲門。
“她突然間不認得我了,問我是誰。”鄭婉儀(yi) 回憶道。醫生告訴鄭婉儀(yi) ,母親(qin) 頭部有一個(ge) 離腦幹很近的顯影,但手術風險很高,有醫學背景的鄭婉儀(yi) 也有些悲觀。在查閱學術文獻後,她毅然決(jue) 定讓母親(qin) 接受手術,將母親(qin) 原本可能隻有三個(ge) 月的剩餘(yu) 壽命延長至九個(ge) 月。
自那時起,母親(qin) 因腦癌逝世的陰影便籠罩著她,而她也因此決(jue) 定再到澳大利亞(ya) ,將癌症研究作為(wei) 此生誌業(ye) 。她說:“不希望有更多人像我一樣在還沒有好好孝敬父母的時候就失去了親(qin) 人。”
在香港城市大學做博士後的經曆讓鄭婉儀(yi) 對淋巴癌和血癌有了更深的認知。在2010年回到澳大利亞(ya) 後,她很快就收到了澳大利亞(ya) 石棉疾病研究所(ADRI)拋來的橄欖枝,並在2018年成為(wei) 首席科學家。ADRI是一家與(yu) 世界衛生組織合作,致力於(yu) 研究間皮瘤的科研機構。“間皮瘤是一種早期很難診斷的癌症,有的病人可能在發現確診的兩(liang) 周後就會(hui) 去世,最長活不過九個(ge) 月,和我母親(qin) 當時的情況相似,我就想去研究有什麽(me) 可以做的。”鄭婉儀(yi) 說。
在澳大利亞(ya) 的科研生活是簡單且專(zhuan) 注的,鄭婉儀(yi) 廣泛研究肺癌、肝癌、乳腺癌等癌症的診斷和形成機理,最喜歡的事就是泡在實驗室。“我不記得自己的生日,開車也隻記得從(cong) 家到實驗室的路。”鄭婉儀(yi) 笑著對記者說,如果回家看到家人在餐桌上擺滿豐(feng) 盛的食物,才會(hui) 意識到可能是自己的生日到了。
2021年初,朋友為(wei) 鄭婉儀(yi) 送來了一小瓶白色麥盧卡植物提取物粉末QV0,希望她用小鼠檢驗其公司與(yu) 澳大利亞(ya) 紐卡斯爾大學 Quan Vuong教授合作發現的一種澳大利亞(ya) 麥盧卡植物的提取物。
鄭婉儀(yi) 通過動物實驗證明了QV0可以用作食物的安全性後,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這些提取物運用到癌症研究中。
傳(chuan) 統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可能會(hui) 損傷(shang) 人體(ti) 健康細胞。鄭婉儀(yi) 進行了多輪小鼠實驗後認為(wei) ,QV0在較低的濃度能有效抑製癌細胞,同時不會(hui) 攻擊健康細胞,隻有把QV0濃度提升十幾倍後才會(hui) 破壞健康細胞。
她表示,期望下一步通過臨(lin) 床試驗獲得更多數據。“當我們(men) 的研究變得更加成熟時,希望能把研究帶到中國去,並且和中國的科學家有更多合作。”鄭婉儀(yi) 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