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蘇州7月9日電 題:台灣書(shu) 法家楊玉如:水墨江南的墨韻生活
中新社記者 鍾升
聽著江南的雨聲,在書(shu) 齋中揮毫潑墨;伴著蟬鳴的大合唱,用鋼琴奏上一曲肖邦;從(cong) 小巷裏的賣花阿姨處買(mai) 下數朵白蘭(lan) ,嗅著清香,品上一碗蘇州夏日的糖水雞頭米……台灣書(shu) 法家楊玉如在蘇州的生活雅致而安逸。
楊玉如自幼修習(xi) 書(shu) 法,師從(cong) 薛平南等台灣書(shu) 法名家,習(xi) 得一手好字。2015年,在洛陽白馬寺的一場海峽兩(liang) 岸寫(xie) 經展上,楊玉如意外結識了蘇州書(shu) 畫家周思梅。鍾愛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兩(liang) 人一見如故,此後,周思梅每次舉(ju) 辦書(shu) 畫展,都會(hui) 邀請楊玉如參加,楊玉如也總是不辭辛勞地跨越海峽前來。一來二去,楊玉如漸漸有了在大陸長住的念頭,周思梅知道後,主動提供了自己的一間空房。2021年7月,楊玉如正式開始在大陸的生活。
楊玉如表示,根據剛抵達時的防疫政策,一下飛機就要隔離。“隔離點吃、住安排得都很好,我可以在房間裏靜心練字。隔離期滿後,工作人員還送了我一束花,讓我覺得非常親(qin) 切。”
楊玉如曾先後在多地生活過,“但是沒有哪個(ge) 地方像蘇州一樣給我一種家的感覺。我和蘇州當地人之間沒有語言的障礙,沒有文化的隔閡。樓下的超市就能找到大陸各地的時令蔬果,還能通過網購方便地買(mai) 到想要的東(dong) 西。平日裏坐公交、地鐵,可以便捷地到各個(ge) 園林、景區,現在甚至還能坐地鐵到上海。”
最令楊玉如感到舒適的,還是心靈上的滿足。“在蘇州,有我讀書(shu) 時在課本上學到的‘姑蘇城外寒山寺’;有之前在畫冊(ce) 上才能看到的江南園林;還有學書(shu) 法的人非常熟悉的沈周、文徵明等書(shu) 法大家。來到大陸,我才體(ti) 會(hui) 到自己和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融為(wei) 一體(ti) ,中華書(shu) 法的根在這裏。蘇州這座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古城,我住得越久就越喜歡。”
閑暇之時,楊玉如也開始學習(xi) 起吳儂(nong) 軟語,時常把“蠻開心格”“快活煞了”掛在嘴邊。她笑言,自己學會(hui) 的第一句蘇州話,是稱讚美味的“好吃煞了”。蘇州人講究“不時不食”,楊玉如也學著蘇州人,春天嚐水八仙、夏天吃雞頭米、秋天品大閘蟹,將大陸的四時流轉凝聚於(yu) 舌尖之上。
在大陸居住已近兩(liang) 年,除了潛心練字,楊玉如還和周思梅一道舉(ju) 辦了“如梅有約”書(shu) 畫聯展;並與(yu) 設計師合作,將自己的書(shu) 法作品與(yu) 背包、服飾等結合起來製成文創品,努力探索傳(chuan) 統書(shu) 法在當下不一樣的傳(chuan) 承方式。
在楊玉如看來,漢字是聯結海內(nei) 外中華兒(er) 女的根脈之一,引發越來越多海外人士的關(guan) 注。
她回憶,有一次,在美國讀書(shu) 的孫子向她要了一件書(shu) 法作品去參加學校的義(yi) 賣。“義(yi) 賣時,這幅作品是第一件被買(mai) 走的,說明美國人也開始理解漢字書(shu) 法的美。我的女婿是西班牙人,他也很喜歡書(shu) 法。漢字與(yu) 書(shu) 法曆經五千年的淬煉,是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兩(liang) 岸同胞有義(yi) 務將它傳(chuan) 承、守護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