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8日電 題:何為(wei) 麵向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作者 楊耕 北京師範大學原副校長、教授
隨著科學技術信息化、交往網絡化、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問題凸顯,曆史在越來越大程度上成為(wei) 世界曆史,各個(ge) 民族、國家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各個(ge) 民族、國家的命運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密切相關(guan)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由此不僅(jin) 具有了必然性、必要性,而且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正是在深刻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和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先後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決(jue) 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jue) 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麵向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2023年4月,“中國式現代化與(yu) 世界”藍廳論壇在上海舉(ju) 辦。殷立勤 攝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凝聚著中國人的光榮與(yu) 夢想
現代文明是在現代化運動中生成的。從(cong) 發展類型看,現代化可分為(wei) 內(nei) 生型現代化與(yu) 外發型現代化兩(liang) 種類型。從(cong) 起始上看,中國的現代化屬於(yu) 外發型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運動並非由內(nei) 部因素促成、內(nei) 部創新引導的自然發生的過程,而是起於(yu) 對西方資本主義(yi) “堅船利炮”挑戰的回應,而且伴隨救亡圖存的民族複興(xing) 運動起步。中國的現代化與(yu) 中華民族的複興(xing) 是緊緊聯係在一起的,是同一個(ge) 過程的兩(liang) 個(ge) 方麵。鴉片戰爭(zheng) 以來,邁向現代化,造就中華民族新的文明形態,以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奮鬥與(yu) 思考、光榮與(yu) 夢想。
安徽合肥小學生放飛飛機模型。葛宜年 攝
外發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ge) 突出矛盾,就是如何把握本國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性的關(guan) 係、外來文明與(yu) 本國文明這兩(liang) 種異質文明的關(guan) 係。中國的現代化一方麵要把握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另一方麵又要把握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特殊規律;一方麵要吸收、借鑒外來文明的合理因素,並把外部傳(chuan) 導性轉化為(wei) 內(nei) 部創新性,另一方麵又要變革傳(chuan) 統文化,並憑借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的精神動力推進現代化。然而,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wei) 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個(ge) 社會(hui) 曆史過程,文明的演變也並非僅(jin) 僅(jin) 取決(jue) 於(yu) 文明本身,更重要的是取決(jue) 於(yu) 社會(hui) 製度。
2023年4月,民眾(zhong) 參觀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hui) 。王東(dong) 明 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之所以沒有實現現代化,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轉變為(wei) 現代文明,並不是因為(wei) 所謂的“中華文明的保守性、凝固性”,而是因為(wei) 半殖民地半封建這一畸形的社會(hui) 製度沒有得到改變。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在中國的建立為(wei) 中國現代化提供了製度前提,並使中國現代化由外發型轉變為(wei) 內(nei) 生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開辟了廣闊的社會(hui) 空間。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現代”所在
從(cong) 社會(hui) 形態上看,現代化經曆了資本主義(yi) 現代化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兩(liang) 種形態。從(cong) 曆史上看,現代化無疑是資本主義(yi) 發動的,現代化在曆史上與(yu) 資本主義(yi) 化、“西化”具有曆史重合性。因此,在現代化運動中生成的現代文明又同西方民族的民族性以及資本主義(yi) 的特性交織在一起。可以說,現代化運動中生成的文明是資本主義(yi) 文明。
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這種現代化同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特征交織在一起。而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chan) 力,發展生產(chan) 力,消滅剝削,消除兩(liang) 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並不斷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文明建立在消除階級對抗、資本與(yu) 勞動對抗的基礎上,同時,又吸收、借鑒資本主義(yi) 文明中的合理因素,吸收、借鑒人類社會(hui) 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並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本質特征有機結合起來。這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生成的文明新形態的“新”之所在,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現代”所在。
2022年6月20日,亞(ya) 洲最大鐵路樞紐客站——北京豐(feng) 台站開通運營。賈天勇 攝
文明是文化的積累、結晶和積極成果,文化是文明的精神支撐。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當也必須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造就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ti) 。馬克思主義(yi) 本身就是現代文明的產(chan) 物,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很多方麵與(yu) 現代文明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馬克思主義(yi) 來自西方,相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來說,屬於(yu) 外來文化。可是,在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yi) 則屬於(yu) 中國文化,造就的是新的文化生命體(ti) 。這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中國特色”的關(guan) 鍵,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式”的關(guan) 鍵。同時,也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生成的文明新形態的“新”之所在,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現代”所在。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內(nei) 的馬克思、恩格斯雕塑。陳曉根 攝
從(cong) 曆史上看,西方社會(hui) 先是經曆了市場化,然後是工業(ye) 化,即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則幾乎與(yu) 市場化同步進行。市場經濟不僅(jin) 是資源的現代配置方式,而且是人的現代生存方式。市場經濟不僅(jin) 是現代經濟運行機製,而且是同工業(ye) 文明交織在一起的現代文明形態。
當代中國實踐的最重要特征就在於(yu) ,在向世界的開放中,把現代化、市場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改革這三重重大的社會(hui) 變革濃縮在同一時空中進行,是麵向世界、麵向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並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的新的實踐活動。“三重變革”“三位一體(ti) ”,必將實現文明轉型,必將使具有5000多年曆史的中華文明進而轉變為(wei) 現代文明,必將構成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生成的文明新形態的“新”之所在,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現代”所在。(完)
作者簡介:
楊耕,1982年畢業(ye) 於(yu) 安徽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1991年畢業(ye) 於(yu) 中國人民大學,先後獲哲學學士、哲學博士學位。現為(wei)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會(hui) 科學委員會(hui) 學部委員;中國辯證唯物主義(yi) 學會(hui) 副會(hui) 長。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學科評議組(哲學)組長;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yi) 理論類專(zhuan) 業(ye) 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主任;北京師範大學黨(dang) 委常委、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先後發表學術論文200餘(yu) 篇,出版學術著作15部;先後主持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hui) 科學重大課題攻關(guan) 項目等7項;先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國家精品課程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shu) 獎等國家級獎8項;先後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優(you) 秀人物獎、韜奮出版獎、北京市優(you) 秀教師等稱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