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探訪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聆聽古瓷片的“文明回響”

李韻涵 發布時間:2023-07-10 09:0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景德鎮7月8日電 題:探訪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聆聽古瓷片的“文明回響”

  中新社記者 李韻涵

  一塊碎瓷片,或埋於(yu) 土中,或沉於(yu) 水底……但在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內(nei) ,卻可以通過檢測與(yu) 分析,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發展與(yu) 變遷,聆聽來自古瓷片的“文明回響”。

  圖為(wei) 2023年6月19日,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實驗室內(nei) ,景德鎮禦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使用電子顯微鏡在觀察古陶瓷標本。 中新社記者 劉力鑫 攝

  位於(yu) 江西東(dong) 北部的景德鎮有著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禦窯史。禦窯廠作為(wei) 中國古代的皇家窯廠,地下埋藏著數以千萬(wan) 計因瑕疵而無緣“進宮”的碎瓷片。多年來,景德鎮禦窯博物院聯合多家考古單位,成功對不同朝代的古窯址進行了30餘(yu) 次考古發掘,收集碎瓷片近2000萬(wan) 片。

  2022年6月,中國首個(ge) 古陶瓷基因庫在景德鎮禦窯博物院揭牌,近2000萬(wan) 片古代瓷片有了新的用武之地。該基因庫成立一年有餘(yu) ,取得了哪些最新研究成果?又講述了怎樣的“基因密碼”?帶著這些疑問,中新社記者前往探訪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

  在基因庫內(nei) ,被收集的古瓷片被製成標本形態放入小盒中,按照年代劃分存入櫃中。中新社記者 劉力鑫 攝

  “我們(men) 將瓷片做成殘片、截麵、薄片、粉末4種形態的標本,可以應對各種儀(yi) 器的分析需要,而分析出來的數據將對複原景德鎮古代社會(hui) 、構建陶瓷考古年代框架體(ti) 係、研發古陶瓷鑒定方法等方麵具有重要作用。”景德鎮禦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表示,目前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已收錄1372套、2412件標本的數十萬(wan) 條數據,研究者可通過申請樣品和數據使用等方式分享研究成果。

  記者在基因庫內(nei) 看到,工作台上依次擺著拉曼光譜儀(yi) 、電子顯微鏡、x射線熒光分析儀(yi) 等專(zhuan) 業(ye) 的分析測試儀(yi) 器,被收集的古瓷片被製成標本形態放入小盒中,按照年代劃分存入櫃中,而所有標本數據的電子版也可通過展示屏呈現。

  圖為(wei) 來自清代晚期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的瓷片。中新社記者 劉力鑫 攝

  在工作台上尚未錄入的標本中,擺放著清同治景德鎮窯青花梵文折腹碗片、粉彩四季花卉紋盤片、青花彩結囍字紋罐蓋片,這些是來自清代晚期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的瓷片。

  “我們(men) 已成功接受來自‘長江口二號’的瓷片標本,後續將會(hui) 製作相應的基因標本,並對其進行檢測與(yu) 數據分析,力爭(zheng) 還原這些瓷片從(cong) 生產(chan) 到沉沒的故事。”翁彥俊表示,此前入庫的古陶瓷基因標本,全部都是采自景德鎮禦窯廠發掘出土的明代官窯瓷片,接受“長江口二號”的標本,則標誌著基因庫不再局限於(yu) 收集景德鎮當地的瓷業(ye) 標本。

  在翁彥俊看來,一塊碎瓷片雖然很小,卻可以還原一段曆史場景,而數以千萬(wan) 計的碎瓷片堆積在一起,不僅(jin) 是中國陶瓷文化源遠流長的實證,更能拚湊出當年的燒製工藝、原料配方等,破譯人類古代瓷業(ye) 巔峰時代蘊藏的文明密碼。

  “通過檢測,我們(men) 可以看到瓷片的胎料中有哪些成分,常見的有矽、鋁、鐵等元素,也能看到這些元素占比各多少,以形成相應的報告。”景德鎮禦窯博物院科技實驗室負責人熊喆告訴記者,瓷器的“考古信息片段”“胎料技術片段”“成型技術片段”“釉料技術片段”“裝燒技術片段”“彩繪裝飾片段”等基因片段信息都將一一呈現。

  “古陶瓷基因庫內(nei) 的標本數據是開放共享的,通過碎瓷片還原出來的信息,不僅(jin) 能為(wei) 當代陶瓷考古鑒定提供理論數據,還能為(wei) 陶瓷文創產(chan) 品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持。”翁彥俊稱,未來期待國內(nei) 外更多的機構與(yu) 個(ge) 人參與(yu) 進來,共同探討陶瓷文明。(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