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薩9月24日電 題:外籍專(zhuan) 家記者團近距離感受西藏:富有底蘊 麵向未來
作者 趙延 王曉薇
“大昭寺人潮擁擠,我感覺那裏充滿了活力。”“我們(men) 在這裏見到了一係列知名的重點曆史文化遺跡,但同時,我們(men) 的四周又充滿了現代化城市感。”來自澳大利亞(ya) 的漢學家哈羅德·威爾頓(Harold Weldon)近日在拉薩參訪時如是說。
9月20日,外籍專(zhuan) 家記者團參觀西藏大學圖書(shu) 館藏文古籍研究所。中新社記者 趙延 攝
近日,來自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亞(ya) 、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的外籍專(zhuan) 家記者參訪團來藏參訪。其間,他們(men) 分別前往大昭寺、布達拉宮、西藏大學、西藏博物館、拉魯濕地等地參觀。
“中國是考古學天堂。”挪威學者梅園梅(Rigmor Kristin Johnsen)參觀完大昭寺和西藏大學圖書(shu) 館藏文古籍研究所後不禁感歎。她在藏大圖書(shu) 館,看到了傳(chuan) 承了幾個(ge) 世紀的佛教典籍、文獻以及樺皮經卷。其中她認為(wei) 最有意思的,是在中尼邊境日喀則聶拉木縣發現的“菩日文獻”(一批藏文古籍書(shu) 卷的統稱)。
據悉,該文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境內(nei) 出土的年代最遠、藏量最多的藏文文獻,其形成的年代均在十四世紀之前,部分文獻形成於(yu) 吐蕃時期(唐代),從(cong) 學術價(jia) 值上講,“菩日文獻”可與(yu) 《敦煌遺書(shu) 》媲美。
“因為(wei) 每個(ge) 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每種生活方式都值得被尊重。”阿根廷資深媒體(ti) 人、作家、人類學家伍誌偉(wei) (Gustavo Emilio Ng)對於(yu) 八廓街的轉經信眾(zhong) 十分感興(xing) 趣,同時被大昭寺內(nei) 的眾(zhong) 多精美造像所吸引。
9月19日,阿根廷資深媒體(ti) 人、作家伍誌偉(wei) (Gustavo Emilio Ng)參觀拉薩八廓街。中新社記者 趙延 攝
伍誌偉(wei) 說:“之前,西方世界說西藏不能夠容忍宗教,但我看到的現象卻是恰恰相反。”他認為(wei) ,宗教是社會(hui) 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應該始終受到尊重,“在這裏,我感受到人們(men) 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官方亦如此。”
“看到如此多的人在這裏進行體(ti) 育運動,是我之前不敢想的事情。”巴西記者萊昂納多·索布雷拉(Leonardo Sobreira)在西藏大學的足球場上連連驚歎。他說,當巴西球員在高海拔地區踢球時,他們(men) 會(hui) 出現頭暈等症狀,必須吸氧。但在拉薩,人們(men) 毫無(高原)反應地這麽(me) 跑、踢球,感覺很不可思議。同時,他也被西藏大學完備的體(ti) 育基礎設施所震撼。
此行,感受到拉薩的發展進步,對於(yu) 哈羅德·威爾頓來說十分驚喜。他認為(wei) ,拉薩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便利的基礎設施、生態保護成果、可再生能源技術等,“西藏是一個(ge) 既麵向未來,又富有值得驕傲的底蘊的地方。”
威爾頓的妻子來自尼泊爾,參訪大昭寺於(yu) 他而言意義(yi) 非凡。“我看到了尼泊爾文化和中國藝術在這裏的融合。此外,參觀西藏博物館,讓我對西藏自治區和整個(ge) 中國源遠流長且緊密的曆史連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化交融非常有趣。”威爾頓從(cong) 妻子那聽說過尼泊爾公主和文成公主嫁給鬆讚幹布的故事。“我在大昭寺主要建築中看到了許多木雕和尼泊爾風格的雕刻,既感動又溫暖,這些已經有1000多年的曆史了。”
對於(yu) 文化交流,威爾頓表示,如果說文化是舞台,那麽(me) 商業(ye) 和貿易就像劇院裏的歌劇。如果沒有舞台,它隻是短暫的交易,而不會(hui) 有長期的業(ye) 務。(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