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神州寫真)從“老齡”到“全齡”,社區食堂拓展社交新空間

丁思 發布時間:2023-11-28 09:1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蘭(lan) 州11月27日電 題:從(cong) “老齡”到“全齡”,社區食堂拓展社交新空間

  中新社記者 丁思

  “社區食堂+親(qin) 子活動”“社區食堂+農(nong) 場”“社區食堂+培訓講座”“社區食堂+夜校”……在中國,承載吃飯這件“關(guan) 鍵小事”的社區食堂,日漸拓展為(wei) “全齡友好”“搭子社交”的新空間。

  番茄炒雞蛋、土豆燉雞肉、酸菜粉條、紫菜蛋花湯……在剛剛過去的周末,甘肅省蘭(lan) 州市建蘭(lan) 路街道吳家園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內(nei) ,“老中青”組成“飯搭子”正在此就餐。

  圖為(wei) 11月27日,甘肅省蘭(lan) 州市七裏河區建蘭(lan) 路街道吳家園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社區食堂內(nei) ,老人們(men) 正在就餐。 中新社記者 九美旦增 攝

  中新社記者梳理發現,目前,中國多地建設的社區食堂,實現了從(cong) “老齡”到“全齡”、從(cong) “食堂”到“學堂”的跨越。食堂被植入圖書(shu) 館、四點半課堂、共享農(nong) 場等多元功能,甚至成為(wei) 舉(ju) 辦烘焙活動、協商議事等培訓講座的交流空間。

  圖為(wei) 11月27日,甘肅省蘭(lan) 州市建蘭(lan) 路街道吳家園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內(nei) ,“老中青”組成“飯搭子”在社區食堂就餐。 中新社記者 九美旦增 攝

  被稱為(wei) 年輕人“精神夜宵”的“青年夜校”也陸續在多地社區食堂展開。蘭(lan) 州“90後”上班族劉銘正在參加夜校的書(shu) 法學習(xi) ,在他看來,“社區食堂是夜校開展的好陣地,社區內(nei) 老人發揮餘(yu) 熱傾(qing) 囊教授,滿足前來充電學習(xi) 的年輕人多元需求,也讓食堂服務可延續到夜宵,何樂(le) 而不為(wei) ?”

  “社區食堂並不僅(jin) 限於(yu) 解決(jue) 老年人的溫飽,用‘吃飯’這個(ge) 切入點去和老年人打交道,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在法國留學12年的“90後”張弛,28歲回到家鄉(xiang) 創業(ye) ,現為(wei) 前述蘭(lan) 州吳家園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負責人。

  張弛說,該社區食堂是當地社區應對老齡化問題所提出的解決(jue) 方案,目前已得到周邊上班族的青睞,成為(wei) 全齡友好的食堂。該機構還將依托食堂,聚焦社區居民“一老一小”、家庭成員等,推出周邊遊、親(qin) 子活動、社區夜校等活動。

  圖為(wei) 11月27日,甘肅省蘭(lan) 州市七裏河區建蘭(lan) 路街道吳家園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內(nei) ,老人們(men) 在社區食堂就餐後進行合唱練習(xi) 。 中新社記者 九美旦增 攝

  74歲的蘭(lan) 州老人幺貴生每日必到該養(yang) 老服務中心打卡。“上午有工作人員帶領我們(men) 打太極和八段錦,下午也有固定的‘棋搭子’一起切磋,跟以前上班似的,讓我的生活充實又規律。”

  每年冬天,找尋排練場地是68歲蘭(lan) 州老人陳涵和樂(le) 隊成員最為(wei) 發愁的事情。“外頭冷,室內(nei) 又要花錢;線上排練,有的老年人又不會(hui) 操作,現在安心了。”陳涵26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說,“麵對麵交流是最通暢的,在社區食堂可以吃飯,還可以玩,暖胃又暖心。”

  “社區食堂的意義(yi) 非常重大。”蘭(lan) 州大學哲學社會(hui) 學院副院長、社會(hui) 學係教授周亞(ya) 平26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分析說,隨著社會(hui) 老齡化、原子化、少子化發展趨勢,獨居老人的規模將持續增長,可以“小食堂”兜底“急難愁盼”,完善“老有所養(yang) ”的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社區食堂作為(wei) 老年人社會(hui) 交往與(yu) 社會(hui) 參與(yu) 的平台,能幫助老年人建立社交網絡,減輕孤獨感,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今年7月,中國商務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全麵推進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提到“探索發展社區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務網絡”。社區食堂再迎“建設熱潮”,不少創新舉(ju) 措和服務功能的延展,吸引了大批多元人群的加入。

  周亞(ya) 平說,公益性是社區食堂的根本定位,共享性是社區食堂長遠發展的動能。社區食堂不能僅(jin) 僅(jin) 依靠政府“輸血”支撐,還要走上市場化、專(zhuan) 業(ye) 化運營道路,形成自我“造血”機製;不能簡單地將“社區食堂”與(yu) “老年食堂”畫上等號,而要在此基礎上挖掘上班族、獨居青年、帶小孩的雙職工家庭等潛在客群,打造“食堂+”服務業(ye) 態。唯有內(nei) 外發力,才能將社區食堂真正做成一池“活水”。(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