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參與中國發展 促進交流合作

戴楷然 李亞楠 張遠南 戴 轅 發布時間:2024-03-20 16:2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政府友誼獎獎章。

  壯曉舒攝

  近年來,許多外國專(zhuan) 家感受到發展機遇,來到中國安居樂(le) 業(ye) 。圖為(wei) 德國工程師薩沙(左三)與(yu) 妻子約翰娜(左四)在位於(yu) 吉林長春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會(hui) 議室開會(hui) 。

  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攝

  羅伯特·蓋德勒。

  張健湧攝

  奧薩馬·阿布達拉·阿布德爾沙菲·穆罕默德。

  受訪者供圖

  埃萬(wan) 德羅·卡瓦略。

  受訪者供圖

  3月12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雷甸鎮開展義(yi) 務植樹活動,黨(dang) 員誌願者與(yu) 外國專(zhuan) 家、國際友人共同栽種樹苗。

  李 選攝(人民視覺)

  外國專(zhuan) 家積極投身中國發展,為(wei) 促進中外交流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三位獲頒202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的外國專(zhuan) 家。他們(men) 表示,中國是充滿機遇的發展熱土,期待繼續當好友誼使者,為(wei) 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講好中國故事貢獻力量。

  奧地利籍技術專(zhuan) 家羅伯特·蓋德勒——

  “這裏已經成為(wei) 我的‘第二故鄉(xiang) ’”

  “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是我人生的高光時刻!”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株機公司”)焊接總監羅伯特·蓋德勒說,“我第一時間和遠在家鄉(xiang) 奧地利的親(qin) 朋好友分享了喜訊。”

  蓋德勒是世界軌道交通裝備焊接領域的資深技術專(zhuan) 家和歐洲標準化委員會(hui) 委員,自2001年至今,他已先後在北京、吉林長春和湖南株洲等地工作,親(qin) 身參與(yu) 並見證了近年來中國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發展進步。

  焊接技術是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的核心技術之一,焊接質量直接影響軌道交通車輛運行安全。“2015年我剛加入中車株機公司時,公司主要依靠傳(chuan) 統焊接工藝。如今,我們(men) 已擁有全球最先進的焊接車間之一,全麵實現了自動化、數字化。”蓋德勒表示,焊接工藝的不斷提升,是中國在軌道交通裝備製造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的一個(ge) 縮影。

  長期以來,中國軌道交通鋁合金車體(ti) 焊接隻能使用進口高性能鋁合金焊絲(si) 。2019年,蓋德勒帶領團隊開展高性能鋁合金焊絲(si) 國產(chan) 化研發。經過一年半的調研、試驗、選型與(yu) 改進,首批國產(chan) 化高性能鋁合金焊絲(si) 於(yu) 2020年底成功運用。“技術創新有助於(yu) 應對挑戰。中國軌道交通行業(ye) 非常重視技術創新,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展現出強勁的研發實力和製造能力。”蓋德勒說。

  蓋德勒對中國軌道交通領域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條和全麵的供應體(ti) 係印象尤其深刻。他表示:“以株洲為(wei) 例,中車株機公司生產(chan) 基地的規模和產(chan) 能超過歐美主要生產(chan) 基地規模和產(chan) 能的總和。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400餘(yu) 家企業(ye) 匯聚於(yu) 此,所有配件和物料都可以快速獲得,保障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這為(wei) 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的發展塑造了獨特的優(you) 勢和競爭(zheng) 力。”

  “從(cong)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裏程逐年增長,中國在軌道交通領域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在蓋德勒看來,中國的軌道交通事業(ye) 在短時間內(nei) 實現了重大突破,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為(wei) 民眾(zhong) 帶來真真切切的便利和好處。“現在,大家已經習(xi) 慣了乘坐地鐵、高鐵,縮短了出行時間,提高了出行效率。”

  近年來,包括中車株機公司在內(nei) 的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企業(ye) 積極“走出去”,產(chan) 品出口到德國、塞爾維亞(ya) 、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國,助力當地軌道交通事業(ye) 發展。“看到團隊參與(yu) 研製的軌道交通裝備陸續在其他國家落地應用,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開心。中國擁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在全球範圍內(nei) 得到了認可。希望這些項目促進技術的交流與(yu) 合作,推動世界軌道交通事業(ye) 的發展。”蓋德勒說。

  工作之餘(yu) ,蓋德勒喜歡騎著自行車在株洲市區休閑體(ti) 驗。“株洲城市環境很好,騎行在路上,讓人覺得心曠神怡。”蓋德勒表示,公司經常為(wei) 外籍員工組織文化體(ti) 驗活動,如中文學習(xi) 、參觀曆史古跡等。“我的中國同事也非常友善,周末我們(men) 會(hui) 一起喝茶,他們(men) 還會(hui) 帶我體(ti) 驗中國書(shu) 法等。”

  “我現在越來越適應在中國生活,這裏已經成為(wei) 我的‘第二故鄉(xiang) ’。”蓋德勒表示,中國啟用新版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發布《外國商務人士在華工作生活指引》等,進一步提升了外國友人在華交通、生活、消費便利度,“未來,我會(hui) 繼續留在中國,為(wei) 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埃及籍植物內(nei) 生菌專(zhuan) 家奧薩馬·阿布達拉·阿布德爾沙菲·穆罕默德——

  “我是‘中國製造’的專(zhuan) 家”

  “我近期準備回一趟埃及,和親(qin) 人朋友分享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的喜悅,將自己的中國故事講給更多埃及人聽。”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yu) 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生地所”)特聘副研究員奧薩馬·阿布達拉·阿布德爾沙菲·穆罕默德已在中國學習(xi) 工作十幾年,“我為(wei) 自己能參與(yu) 並見證中國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就感到十分自豪!”

  奧薩馬與(yu) 中國的緣分始於(yu) 2008年。那年,他來到中國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攻讀環境科學專(zhuan) 業(ye) 博士學位。奧薩馬說,他在埃及查閱了大量論文和報告,發現很多研究成果都來自中國,“中國在科技領域發展迅速,我應該到中國來求學。”奧薩馬表示,留學中國讓他的科研能力更上一層樓,“中國在科研領域塑造了我,我是‘中國製造’的專(zhuan) 家。”

  2014年,奧薩馬返回埃及後不久,就通過“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來到新疆生地所進行學術研究。“中國新疆和埃及的自然環境有不少相似之處,與(yu) 我的研究方向比較契合,微生物團隊課題組負責人又是該領域非常出色的專(zhuan) 家,我沒有絲(si) 毫猶豫就來了。”他說。

  目前,奧薩馬從(cong) 事植物內(nei) 生菌方麵的研究,致力於(yu) 鹽漬化土壤改良和幹旱區農(nong) 業(ye) 發展。來新疆之前,奧薩馬就了解到新疆在鹽堿地改良方麵所做的工作,“比如使用生物有機肥、種植‘吃鹽’植物等等,我希望這些研究成果也可以被埃及借鑒應用。”在新疆生地所,奧薩馬感受到中國對科研工作的重視,“中國在實驗設備、學術環境和研究資金投入上要優(you) 於(yu) 其他國家。我參與(yu) 了很多科研項目,學術研究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奧薩馬在幹旱區極端環境微生物資源的挖掘與(yu) 功能應用研究方麵取得了豐(feng) 富成果,發表細菌放線菌新目3個(ge) 、新科6個(ge) ,新屬及新種數個(ge) ,目前已篩選出多個(ge) 能夠幫助農(nong) 作物生長的抗病促生菌株,有望應用到中國和埃及幹旱地區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作為(wei) 外國青年學者,奧薩馬在2020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國際合作夥(huo) 伴獎。

  除了在科研上取得多項進展,奧薩馬還積極推動埃中兩(liang) 國在科研領域的合作。在他的牽線下,新疆生地所和埃及阿裏什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目前正在積極籌劃共建聯合實驗室,建成後將給兩(liang) 國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hui) 。2021年,奧薩馬獲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外國專(zhuan) 家“天山獎”,這是當地政府對為(wei) 新疆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zhuan) 家授予的最高榮譽。

  每次回到埃及,奧薩馬都會(hui) 給自己的同胞講述在中國的經曆和他所了解的中國。他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埃及學者來到中國進行科研工作。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搭建互學互鑒、民心相通的友誼橋梁,相信埃中之間的學術交流也會(hui) 越來越深入。

  為(wei) 了紀念自己與(yu) 中國的感情,奧薩馬特意給自己起了中文名字“金山”,取自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國的天山。“我已經是半個(ge) 中國人了。”奧薩馬笑著說,他已於(yu) 去年5月獲得中國永久居留許可,“非常感謝中國給予我的一切,未來很長的時間裏,我都將繼續留在中國進行學術研究。”

  巴西籍中國問題專(zhuan) 家埃萬(wan) 德羅·卡瓦略——

  “繼續努力講好中國故事”

  “每年中國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都是我最忙碌的時候,巴西和中國媒體(ti) 的采訪邀請絡繹不絕。”記者見到巴西中國問題專(zhuan) 家埃萬(wan) 德羅·卡瓦略時,他剛剛結束一場采訪。他笑著說,兩(liang) 會(hui) 是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也是國際社會(hui) 觀察中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窗口,“我希望能為(wei) 世界更好認識新時代的中國貢獻一份力量,即便再累也值得。”

  卡瓦略長期在巴西從(cong) 事法律和教育工作,在南美洲最大的智庫巴西瓦加斯基金會(hui) 和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擔任國際法教授。“最初了解中國是出於(yu) 對中文的興(xing) 趣。後來,我不再滿足於(yu) 閱讀關(guan) 於(yu) 中國的書(shu) 籍,來中國親(qin) 眼看看的願望愈發強烈。”2013年,卡瓦略通過參加交流項目,先後在上海財經大學和複旦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訪問學習(xi) ,“終於(yu) 美夢成真。”

  從(cong) 那以後,卡瓦略頻繁往來於(yu) 巴西和中國,把助力巴中、拉中交流合作當做自己的重要使命。“中國和巴西分別是東(dong) 西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重要的新興(xing) 市場國家。中國已連續十幾年成為(wei) 巴西最大的貿易夥(huo) 伴,更多的巴西人需要了解中國、熟悉中國。”在卡瓦略的持續推動下,瓦加斯基金會(hui) 設立了巴西—中國研究中心,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也正式揭牌成立。他還推薦了不少巴西學生到中國留學,“我特別希望他們(men) 能夠到中國去看一看,肯定會(hui) 有不少收獲。”

  卡瓦略走過中國的很多地方,積累了豐(feng) 富的見聞:在北京走街串巷,體(ti) 驗傳(chuan) 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感悟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在上海參觀中共一大紀念館,感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廣東(dong) 珠海與(yu) 雄偉(wei) 的港珠澳大橋合影留念,感受中國式現代化取得的非凡成就……卡瓦略習(xi) 慣將自己在中國各地的見聞發布在社交媒體(ti) 。“你看這條,中國高鐵在巴西非常有名氣,這麽(me) 多人點讚留言。”他拿起手機,向記者展示他社交媒體(ti) 上關(guan) 於(yu) 中國高鐵快速、準時的視頻。

  在與(yu) 卡瓦略的交談過程中,他對中國曆史文化、民族特點、發展曆程的理解,令人印象深刻。卡瓦略是巴西最早研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學者之一。在他的推動下,瓦加斯基金會(hui) 等研究機構多次舉(ju) 行共建“一帶一路”研討會(hui) 。“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納入瓦加斯基金會(hui) 研究課題具有重要意義(yi) ,該倡議有力促進互聯互通,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助力。”卡瓦略說。

  自2015年起,卡瓦略擔任中國外文局美洲傳(chuan) 播中心《今日中國》葡文版雜誌執行主編,他深度參與(yu) 雜誌內(nei) 容策劃,協助創建了《今日中國》葡文網站和社交媒體(ti) 賬號,為(wei) 巴西讀者提供了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展示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今年年初,卡瓦略主持的播客節目正式上線,邀請在華巴西青年以對話形式講述留學中國故事,促進巴中青年相互理解和交流。“國之交在於(yu) 民相親(qin) ,民相親(qin) 在於(yu) 心相通。希望巴中兩(liang) 國人民可以互學互鑒,增進友誼。”

  “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對我來說是一個(ge) 新的起點,鞭策我繼續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在卡瓦略看來,2024年對巴中兩(liang) 國關(guan) 係有著格外重要的意義(yi) ,“巴中即將迎來建交50周年,我期待能一直為(wei) 促進巴中交流合作、為(wei) 兩(liang) 國關(guan) 係更好發展貢獻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20日 17 版)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