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4月1日電 題:“Z世代”在大自然中樂(le) 享“精神快充”
作者 武一力
春意正濃,戶外遊、公園遊持續升溫。從(cong) Citywalk(城市漫步)到Cityride(城市騎行),從(cong) “抱樹”到“公園20分鍾理論”,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熱衷與(yu) 大自然的親(qin) 密接觸,享受“精神快充”。
在網絡平台走紅的“公園20分鍾理論”,源自《國際環境健康研究雜誌》的一篇文章:每天在戶外待上一小段時間能夠讓人更加快樂(le) ,即便不做運動,隻是在公園待上20分鍾也能讓狀態更好。
“試過了,‘公園20分鍾理論’是真的。”24歲的詹亦賢近日向記者分享感受。
1月底,年輕人在武漢市中山公園玩飛盤。 張暢 攝
詹亦賢定居深圳,是平麵設計師。“以前,腦子裏隻有畫圖、做方案,無暇顧及身邊風景,久而久之陷入內(nei) 耗,太焦慮的時候還會(hui) 失眠。”她說。
“當我走出寫(xie) 字樓,踏入公園,坐在長椅沐浴陽光,看到有人玩滑板、打網球、吹薩克斯,有人悠閑地散步、哼歌、喂鴿子,在這種氛圍裏,我也跟著鬆弛下來。”詹亦賢說。如今,她常常抽出午休或下班時間去公園走一走,“有時在公園發發呆,設計靈感就來了”。
來自上海的“00後”小夥(huo) 魯俞明則將“抱樹”視為(wei) “充電”。“我在工作中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沒時間好好體(ti) 驗自己的生活。擁抱大樹是一種獨處方式,也是和自然對話的方式。張開雙臂,觸摸冰涼的樹皮,聞著草木清香,像‘充電’一樣元氣滿滿。”他說,“而且,抱樹是一項零成本的活動。”
魯俞明還介紹說,抱樹也要講禮儀(yi) :首先,要觀察樹的健康、衛生和安全情況,不選擇枯樹、小樹;其次,擁抱動作要輕柔,將額頭、臉頰、身軀輕靠在樹幹上,避免傷(shang) 害樹皮;此外,還可以嚐試和樹“聊天”,傾(qing) 訴煩惱,並向大樹道謝,感謝大自然所給予的力量。通過抱樹,魯俞明還結交了一些“樹搭子”,大夥(huo) 時常一起去戶外運動,這為(wei) 他的生活添色不少。
被稱為(wei) “擁抱醫生”的臨(lin) 床心理學家斯通克·勞沙爾(Stone Kraushaar)在《擁抱療法》一書(shu) 中解釋道,“抱樹”有助於(yu) 提升人體(ti) 內(nei) 催產(chan) 素的含量水平,它是一種與(yu) 幸福感、快樂(le) 感、平靜感和信任感等情緒體(ti) 驗息息相關(guan) 的激素。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以色列、冰島、芬蘭(lan) 以及中國長沙、上海等地均舉(ju) 辦過“抱樹比賽”,吸引不少人加入其中。
在互聯網平台豆瓣的“抬頭,看樹”小組,12萬(wan) 名組員分享自己鏡頭中的樹。組員花花(化名)的手機相冊(ce) 裏,收藏著許多不同種類樹的照片。她表示,看樹和賞花、抱樹、逛公園一樣能帶來正能量,抬頭看到樹枝冒出新綠,能感受到欣欣向榮的生命力。
3月,武漢女孩熊鶯在沙湖公園散步。 (受訪者供圖)
從(cong) 事環境保護工作的武漢女孩熊鶯則熱愛觀鳥,她說,逛街購物是一種消費刺激,而走進大自然才是真正的放鬆。“今年下雪的時候,我在家附近的沙湖公園觀鳥。天氣很冷,麻雀把羽毛蓬起來取暖,看起來像一個(ge) ‘球’。一想到這個(ge) 情景,我(感覺)再走上一萬(wan) 步都不會(hui) 累。”熊鶯說。
武漢市第一醫院神經內(nei) 科副主任醫師梅俊華認為(wei) ,春天是較易產(chan) 生抑鬱情緒的季節。若陰雨連綿,日照減少,光線會(hui) 影響控製大腦生物鍾的複雜係統,不僅(jin) 對睡眠和覺醒周期有影響,還對消化、荷爾蒙活動等身體(ti) 功能產(chan) 生作用。當代年輕人多數時間身處室內(nei) ,走進自然對情緒和睡眠均有積極作用,也有助於(yu) 使思維更廣闊、心態更放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