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造綠色北京、改善人居環境、建設韌性城市 代表建言獻策
本報記者 王天淇 朱鬆梅 張蕾
“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新增造林麵積15萬(wan) 畝(mu) ”“製定韌性城市專(zhuan) 項規劃,建立韌性城市指標體(ti) 係”“深入落實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強化居民自主分類”……圍繞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列出諸多規劃。市人大代表也就構築新時代和諧宜居城市建言獻策。
打造綠色北京
恢複地帶性植被 增加樹種多樣性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有十餘(yu) 處提到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係統越多樣,就越穩定。以前北京大規模搞綠化時,主要目的是盡快讓荒山禿嶺和城市空地綠起來,所以大量種植了一些速生樹種,如毛白楊等,樹種組成較為(wei) 單一,生態效益較低,景觀效果較差。”市人大代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說,現在北京把生物多樣性作為(wei) 一個(ge) 重要因素,納入園林綠化工作,開始推廣施行“鄉(xiang) 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的植物選用原則,綠化樹種更加多樣,這對生物多樣性的恢複是非常有利的。
王金南介紹,生物多樣性除了生態係統的多樣性之外,還包括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比如北京這次為(wei) 種子立法,就是保護物種多樣性的一個(ge) 做法。
市人大代表、中國林業(ye) 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yu) 自然保護研究所所長江澤平也非常關(guan) 注生態文明建設的內(nei) 容。“北京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我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三環外的森林很少見。尤其是這幾年先後開展兩(liang) 輪百萬(wan) 畝(mu) 造林,特別是營建大麵積的成片森林,這個(ge) 方向是正確的。”江澤平說,大規模建設綠道串聯森林板塊,從(cong) 生態角度來說,動物有了遷徙廊道,緩解了生境破碎的狀況;從(cong) 社會(hui) 角度來說,也方便市民休閑、遊憩和開展自然教育,有利於(yu) 人與(yu) 自然的和諧。
江澤平認為(wei) ,下一步還應提升以生態效益為(wei) 目標的森林質量。“北京的地帶性植被是鬆櫟混交林,包括好多個(ge) 不同的植物組合。造林時應該重點恢複這樣的地帶性植被,要盡可能多地增加樹種多樣性,讓食物鏈更完整。”
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麵,江澤平提出四方麵建議。一是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弄清楚各物種存活或消亡的原因,要覆蓋不同曆史時期的生物多樣性及其變遷。二是在重點區域建立更多自然保護地,以保護為(wei) 主,兼顧對公眾(zhong) 開放,讓退化的生態係統逐漸恢複。三是加強動植物物種的保護力度,包括珍稀瀕危物種、北京特有物種、高價(jia) 值物種以及古樹資源。四是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和城市規模,壓減高耗水、高汙染產(chan) 業(ye) ,同時避免城市過度集中。
改善人居環境
堅持抓好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小事”
推動垃圾回收市場化體(ti) 係全覆蓋,深化非居民生活垃圾計量收費改革,推進大興(xing) 安定、順義(yi) 焚燒廠三期等項目實施,新增廚餘(yu) 垃圾日處理能力600噸以上;健全物業(ye) 管理條例配套政策體(ti) 係,推動維修資金改革措施落地……今年,北京還將在垃圾分類和物業(ye) 管理這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小事”上持續發力。
2021年,北京完成新建、提升600座生活垃圾分類驛站;2022年,將推動垃圾回收市場化體(ti) 係全覆蓋納入政府工作重點任務清單。在市人大代表、海澱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信息科負責人任智慧看來,可回收物體(ti) 係建設工作的延續意義(yi) 重大,“生活垃圾再生利用,其實不光針對可回收物,目前北京對廚餘(yu) 垃圾的處理是以生化方式為(wei) 主,這其實也是資源化、減量化的一種途徑,應當予以支持並繼續大力開展。”
生活垃圾居民自主分類投放準確率達到85%,印證了居民分類習(xi) 慣初步養(yang) 成和文明意識的提高,“但這85%是一個(ge) 平均數,有的做得很好,有的還是起色不大,新的一年應該在補短板上多下功夫。”任智慧建議,可以通過社區、街道一對一或多對一“結對子”的方式,定向幫助垃圾分類“後進生”,並嚐試促進機製的創新。
“物業(ye) 管理條例落地實施以來,業(ye) 主維權意識越來越強,物業(ye) 在逐步補足短板,提升了服務品質。”市人大代表、朝陽區麥子店街道棗營北裏社區居委會(hui) 主任陳桂平對此感受很深。
陳桂平介紹,物業(ye) 管理條例實施後,棗營北裏社區黨(dang) 委與(yu) 朝陽法院酒仙橋法庭黨(dang) 支部聯合打造“黨(dang) 建引領、百姓說事、法官講法、社區解題”的治理模式。酒仙橋法庭黨(dang) 支部指派法官以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的身份加入社區物業(ye) 聯盟黨(dang) 支部,黨(dang) 員法官們(men) 進樓院、進社會(hui) 單位、進樓宇公寓,上門現場調解糾紛、答疑解惑、提供司法服務,並製作宣傳(chuan) 教材和動畫視頻幫助居民理解。
經過多方努力,條例實施近兩(liang) 年來,棗營北裏社區黨(dang) 員物業(ye) 費收繳率同比提高38.6%,個(ge) 別老舊居民樓物業(ye) 費收繳率從(cong) 10%提高到94.7%,小區供暖費收繳率從(cong) 70%提高到86%,12345接訴即辦涉物業(ye) 糾紛案件同比下降71%,2020年、2021年社區涉物業(ye) 糾紛零訴訟。“現在很多物管會(hui) 的主任都是社區工作者,今年還應當就條例內(nei) 容加強對社區工作者的指導和培訓,便於(yu) 條例深入落實,提升居民滿意度。”陳桂平說。
建設韌性城市
提升重點區域災害防禦能力
本市將加快韌性城市建設,把韌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在“十四五”期間,如何增強城市“韌性”將成為(wei) 北京城市發展的一大重要課題。
2021年,北京經曆“超長汛期”,122天下了79場雨,平均雨量達大雨及以上量級降雨10場,包括2場暴雨,累計降雨量為(wei) 近60年來最多。如何積極、科學、有效應對強降雨及城市內(nei) 澇工作成為(wei) 建設韌性城市的重點之一。
“近幾年,北京在防汛和防澇工作方麵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應該說北京已經建成了相對完整的防汛防澇體(ti) 係,但仍然存在短板,就是應對極端氣候和局地極端氣候的能力還有欠缺。”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其軍(jun) 說。近些年,全球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極端天氣或局地極端天氣未來可能頻繁出現。北京作為(wei) 首善之區,更要增強防汛、防洪、防澇的城市“韌性”,尤其增強防範和應對暴雨災害、城市內(nei) 澇所帶來次生災害的能力。
李其軍(jun) 舉(ju) 例說,暴雨災害和城市內(nei) 澇往往會(hui) 引起城市生命線的癱瘓,屆時供水、供電、通訊、醫療、物資保障都會(hui) 受到影響,而越是特大城市,越要保障災後城市生命線的暢通。因此,他建議,要定期開展城市管線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持續推進老化管道更新改造,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
考慮到北京軌道交通發達,李其軍(jun) 特別指出,針對地下空間,無論是地鐵係統還是地下活動場所,都需要在建設時增加安全餘(yu) 度,提高防範標準。
李其軍(jun) 還建議,建設韌性城市應加強智能預報和調度係統的建設,氣象、水務、應急等多個(ge) 部門形成合力,提前研判雨情,提前騰空河道和排水管網,推廣建設海綿城市;提升重點區域災害防禦能力,實施低窪路段、下凹式立交橋等城市積水點動態清零。同時,加強城市安全、應急防範宣傳(chuan) 教育,建立全民防災意識。
馬上就訪
從(cong) 垃圾分類“後進生”到示範小區
本報記者 王天淇
在朝陽區將台鄉(xiang) 將府錦苑小區,問起垃圾分類開展前後有什麽(me) 變化,居民李淑會(hui) 脫口而出:“環境好了,小區幹淨了,街坊四鄰住得比以前舒心了!”
將府錦苑小區是回遷小區,共有15棟居民樓,30個(ge) 單元,3760戶,1萬(wan) 多居民。以前,這裏每個(ge) 單元門外都有一組垃圾桶,幾個(ge) 大黑桶並排一放,居民扔什麽(me) 都是“一鍋端”。人多,桶多,情況複雜,基礎薄弱,種種“先天不足”讓垃圾分類一度很難開展,考核排名時經常是後幾位。
引導居民養(yang) 成習(xi) 慣,先從(cong) 規範設置桶站開始。
將府錦苑小區對院內(nei) 垃圾桶進行撤桶並站處理,從(cong) 每個(ge) 單元門外一組變成兩(liang) 個(ge) 單元共用一組。以前,小區裏的垃圾桶隻有簡易鐵架圍擋,風大的時候經常被吹倒,造成垃圾遺撒。物業(ye) 公司於(yu) 是設計了更為(wei) 堅固的桶架,並加裝防雨棚。為(wei) 了方便居民投放,原本的掀蓋垃圾桶換成了腳踏式,不久後又增加了拉環;怕居民扔垃圾髒手,物業(ye) 公司準備了免洗洗手液。夏季時,垃圾容易滋生蚊蟲,防雨棚內(nei) 還裝上了太陽能滅蚊燈;垃圾分類指導員每天早晚桶前值守各兩(liang) 個(ge) 小時,其餘(yu) 時間則通過語音引導提示。
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開展,將府錦苑小區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yu) 其中,生活垃圾分類純淨度達到50%,居民自主參與(yu) 率更是高達85%。2021年,將府錦苑小區被評為(wei) 北京市垃圾分類示範小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