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徐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王劍鋒:更高質量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

發布時間:2022-01-14 14:19:00來源: 新華日報

  “扛起新使命 譜寫(xie) 新篇章——學習(xi) 貫徹省第十四次黨(dang) 代會(hui) 精神”全媒體(ti) 新聞行動近日走進徐州。徐州市委副書(shu) 記、代市長王劍鋒接受省主要媒體(ti) 采訪。

  王劍鋒表示,徐州將深入學習(xi) 貫徹省第十四次黨(dang) 代會(hui) 精神,緊扣三大光榮使命增強使命擔當,圍繞“六個(ge) 顯著提升”抬高發展標杆,錨定九個(ge) 方麵重點工作抓好細化落實,更高質量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為(wei) 全省現代化建設貢獻“徐州力量”。

  將中心城市“定位”變為(wei) 實際“地位”

  記者:徐州如何放大自身優(you) 勢,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

  王劍鋒: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是徐州發展的最大優(you) 勢和重大使命。近期,國家發改委賦予徐州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省黨(dang) 代會(hui) 明確支持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多重戰略機遇和政策利好交織疊加,徐州的戰略地位愈加凸顯。中心城市不是“封”出來的,也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我們(men) 將錨定“建設產(chan) 業(ye) 強市、打造區域中心”戰略目標,大幅提升實力優(you) 勢,不斷鞏固樞紐優(you) 勢,持續放大輻射優(you) 勢,加快將中心城市規劃“定位”變成實際“地位”。

  一是做強產(chan) 業(ye) 支撐,讓中心城市的基礎更堅實。我們(men) 將深入實施產(chan) 業(ye) 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工業(ye) 倍增工程,壓茬推進項目建設“765”計劃,協同推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提升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加快構建“6+4”先進製造業(ye) 和“6+3”現代服務業(ye) 體(ti) 係,力爭(zheng) “十四五”時期工業(ye) 總產(chan) 值、工業(ye) 開票銷售收入均超萬(wan) 億(yi) 元,為(wei) 中心城市建設提供強勁支撐。

  二是做大城市能級,讓中心城市的優(you) 勢更明顯。我們(men) 將主動對標省會(hui) 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深入實施城鄉(xiang) 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高標準優(you) 化空間布局、推進產(chan) 城融合、塑造鮮明特色,加快提升實力優(you) 勢、樞紐優(you) 勢、輻射優(you) 勢,真正使中心城市首位度“提起來”、集聚力“強起來”、影響力“大起來”。

  三是做優(you) 功能平台,讓中心城市的動能更強勁。我們(men) 將持續鞏固綜合交通樞紐地位,不斷提升園區創新、開放水平,全麵增強公共服務、消費、金融、人才等載體(ti) 功能,打造更多集聚高端要素的“強磁場”。

  四是做深區域協同,讓中心城市的帶動更有力。徐州將更好發揮區域龍頭作用,主動服務帶動周邊,攜手編製《淮海經濟區高質量協同發展規劃》,在前期“1+4”合作的良好基礎上,深化落實好科技創新共同體(ti) 等6項協議,推進淮海經濟區實現窪地崛起。

  讓“產(chan) 業(ye) 強”成為(wei) 徐州發展的顯著標誌

  記者:省第十四次黨(dang) 代會(hui) 報告中,在“六個(ge) 顯著提升”之首“綜合發展實力顯著提升”中提出“產(chan) 業(ye) 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高”。徐州如何圍繞這一目標,譜寫(xie) 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王劍鋒:2017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黨(dang) 的十九大後首次地方視察來到徐州,第一站就到徐工集團,考察調研徐州工程機械產(chan) 業(ye) 發展。四年多來,我們(men) 始終牢記總書(shu) 記諄諄囑托,工程機械產(chan) 業(ye) 集群持續壯大,產(chan) 值約占全國25%,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先進製造業(ye) 集群。

  這隻是徐州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我們(men) 牢固樹立“工業(ye) 立市、產(chan) 業(ye) 強市”鮮明導向,協同推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育和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占比五年分別提高21.5和10.4個(ge) 百分點。

  譜寫(xie) 徐州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必須把建設產(chan) 業(ye) 強市作為(wei) 核心支撐和牽引抓手。要牢固樹立大抓產(chan) 業(ye) 、重抓製造業(ye) 的鮮明導向,重點在項目建設、產(chan) 業(ye) 集聚、創新賦能、企業(ye) 培育、園區貢獻等方麵發力突破,加快建設極具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業(ye) 發展新高地,讓“產(chan) 業(ye) 強”成為(wei) 徐州發展的顯著標誌。

  下一步,我們(men) 將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著力增強發展引領力,認真落實市領導掛鉤聯係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鏈製度。進一步提升創新研發濃度,著力增強核心競爭(zheng) 力。堅持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三年行動計劃,圍繞創建國家級製造業(ye) 科技創新中心,大力推進重大科創平台建設,推動建立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項目庫,全麵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zheng) 力。同時,充分發揮徐州“大通道、大樞紐、大網絡”優(you) 勢,積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拓展全球市場,著力增強國際影響力。

  “一城青山半城湖”金名片將更加靚麗(li)

  記者:近些年,徐州實現了從(cong) 老工業(ye) 基地向國家產(chan) 業(ye) 轉型示範區的鳳凰涅槃。今後,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徐州又將在哪些方麵發力,更高質量推進綠色發展?

  王劍鋒:近些年,徐州牢記總書(shu) 記殷切囑托,深入踐行“兩(liang) 山”理論,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多措並舉(ju) 、標本兼治,推動綠色發展取得一係列突破性進展,“一城青山半城湖”金名片更加靚麗(li) 。

  邁上現代化新征程,徐州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全麵加強汙染治理、生態修複和環境保護,努力打造美麗(li) 中國“徐州樣本”。一是打好環境汙染防治主動仗,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不斷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綠色獲得感、生態幸福感。二是打造生態修複治理升級版。徐州將統籌山水林田湖係統治理,加快實施生態修複三年行動計劃,因地製宜推進采煤塌陷區、工礦廢棄地、采石宕口等生態修複,繼續實施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努力創造出更多生態修複 “徐州標準”。三是下好綠色低碳發展先手棋。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問題。徐州將科學編製實施碳達峰行動方案,堅決(jue) 遏製“兩(liang) 高”項目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產(chan) 業(ye) 轉型的實際成效助推“雙碳”政策落到實處。

  多維發力建設更高水平“幸福徐州”

  記者:不久前,徐州第四次榮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聚焦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徐州還將從(cong) 哪些維度發力,增強幸福城市的民生福祉?

  王劍鋒: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一直是我們(men) 履職施政的重大使命。近年來,我們(men) 深入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奮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自豪感顯著增強,徐州4次躋身“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增強幸福城市的民生福祉,我們(men) 將遵循以下發展路徑:

  一是建設共富特質更加鮮明的幸福徐州。把發展產(chan) 業(ye) 作為(wei) 增加城鄉(xiang) 居民收入的治本之策,切實加快產(chan) 業(ye) 富民步伐。推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大力實施農(nong) 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讓徐州老百姓的“口袋”鼓起來。

  二是建設共享體(ti) 係更加健全的幸福徐州。每年實施一批民生實事項目,持續完善民生保障體(ti) 係。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大力推進健康徐州建設、高度重視“一老一小”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zhong) 。

  三是建設共治格局更加完善的幸福徐州。樹立多元共治理念,推動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加快提升市域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深入推進“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設,讓來到徐州創新創業(ye) 的人們(men) 有更寬廣的舞台、更舒心的環境。

  四是建設共進氛圍更加濃厚的幸福徐州。堅持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聚力爭(zheng) 創首屆全國文明典範城市,建設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的文明風尚高地。紮實開展群眾(zhong) 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實效,全麵提高社會(hui) 文明程度,激發起全市人民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力量。

  □ 本報記者 沈崢嶸 劉剛 蔣明睿 張濤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