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記錄奮鬥之美(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
圖①至圖⑧依次為(wei) 本報重慶分社記者常碧羅(左)、青海分社記者賈豐(feng) 豐(feng) (右)、湖南分社記者王雲(yun) 娜(右)、內(nei) 蒙古分社記者吳勇(左)、福建分社記者劉曉宇(左)、浙江分社記者竇瀚洋(左)、廣西分社記者祝佳祺(中)及人民網記者馮(feng) 亞(ya) 濤(左)在春節期間深入基層采訪。
新春佳節,本報百餘(yu) 名記者如約踏上“新春走基層”的征程,進社區、訪農(nong) 家、入企業(ye) ,用細膩的文字描摹節日的喜慶氛圍、用生動的筆觸謳歌催人奮進的時代、用寫(xie) 實的鏡頭記錄日新月異的發展,推出了一批“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精品佳作。
“新春走基層”活動中,記者們(men) 在紮實的采訪中練好腳力、在敏銳的觀察中提升眼力、在冷靜的思考裏增強腦力、在形象的文字上淬煉筆力,有付出更有收獲。在此,我們(men) 選取部分記者“行”的觀察、“走”的思考,與(yu) 讀者朋友一同感悟新聞工作者如何呈現一個(ge) 堅韌不拔、欣欣向榮的中國……
——編 者
深冬,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迎來了一場大雪。這天,本報山西分社記者喬(qiao) 棟驅車前往靜臥在太行山深處的神龍灣村。那裏生出了奇險秀麗(li) 的風景,也曾經絆住了村莊發展的腳步。近些年,公路通了,網絡通了,電商來了;城裏貨進村了,農(nong) 產(chan) 品出山了,數字產(chan) 業(ye) 活了。小小的村莊,迎來了蝶變……
“洞察基層脈動,反映時代變遷,是記者的責任,更是這份職業(ye) 帶來的‘殊榮’。”不是第一次到平順采訪的喬(qiao) 棟,這一次的經曆卻令他格外難忘:冒大雪進入深山一周有餘(yu) ,徒步8公裏往返掛壁公路,采訪20多人,整理5萬(wan) 多字的素材,稿件修改了10餘(yu) 遍。“每次打開采訪素材,就仿佛是與(yu) 那片土地又一次心貼心的對話。”
自今年1月17日,本報開設“新春走基層”專(zhuan) 欄以來,百餘(yu) 名記者奔赴鄉(xiang) 村田野、城市街區、工廠車間、邊疆哨所、春運現場、防疫一線,傾(qing) 情用力報道各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就,展現人民安居樂(le) 業(ye) 的美好景象,推出了一大批“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報道。在行走基層的過程中,他們(men) 收獲著成長……
講故事,用心記錄用情呈現
“讓更多人看到身邊的感動,就是我們(men) 走基層的意義(yi) 所在”
“電商網點負責人周誌平,一位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婦女,每天扛著比自己還大的編織袋;村支書(shu) 劉玉昌,每天開車往返於(yu) 掛壁公路上,為(wei) 村子的未來奔走;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張璞,對山裏的一草一木了然於(yu) 胸……”喬(qiao) 棟說,“與(yu) 其說是‘走’,不如說是‘蹲’。”在村子駐紮采訪的那幾天,他每天都會(hui) 被充滿幹勁的村民們(men) 所感染。
基層的奮鬥活力,需要用一段時間的近距離觀察體(ti) 會(hui) 才能真正感受到。這些來自基層一線的見聞,如同一顆顆水滴,折射出時代變遷、山河錦繡的光芒。
跨過33座橋、17座隧道、62座涵渠,共計137公裏……春節前夕,西藏分社記者徐馭堯跟隨拉林鐵路檢修工人體(ti) 驗了一次鐵路檢修工作。“隧道的兩(liang) 頭,寒風刺骨;隧道的中央,又有四五十攝氏度”,一名檢修工的話,道出了檢修工作的“苦”;“今年是拉林鐵路第一次春運,咱可不敢鬆懈”,另一名工友的打氣,道出了擔子的“重”。
“工人們(men) 辛勤工作的‘燃’,焐熱了鐵軌的‘冷’。有些感動,就藏在平凡之中。”徐馭堯說,“把目光聚焦到他們(men) 身上,讓更多人看到身邊的感動,就是我們(men) 走基層的意義(yi) 所在。”
探變遷,聚焦基層挖掘精彩
“定格農(nong) 民的笑,就是定格土地深處的自信”
還沒進村,先聽到了熱鬧的鼓點聲……春節前夕,甘肅分社記者王 錦 濤來到甘肅省渭源縣渭河源村。歡慶的太平鼓聲響徹文化廣場,正在排練的社火隊為(wei) 春節做著準備……“老鄉(xiang) 們(men) 臉上的那種喜慶和安適,就像年畫一樣。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政策好,生活好,這些表情,發自老鄉(xiang) 們(men) 的內(nei) 心深處。”王錦濤說。
和村民們(men) 深入交談後,王錦濤了解到,這幾年,硬化路取代了泥土路,村裏環境改善,還發展了旅遊,“不少人家辦起了民宿、農(nong) 家樂(le) ,以前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更願意回村了。”
“村民的歡聲笑語裏含著滿足、透著幸福、露著自信!”王錦濤說,“作為(wei) 記者,作為(wei) 新時代的見證者、親(qin) 曆者和記錄者,記錄村莊的美,就是記錄國土的豐(feng) 饒;定格農(nong) 民的笑,就是定格土地深處的自信。”
最美的風景在基層、最深的感悟在基層,成為(wei) 每一名新聞工作者的共識。
“下樓就有菜店、藥店、超市,生活便利!”“衛生服務站、老年驛站幾分鍾就能到,看病養(yang) 老不愁!”“新春走基層”活動伊始,河北分社記者邵玉姿來到河北雄安新區容東(dong) 片區,了解首批安置住房的分配工作情況。
從(cong) 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中,邵玉姿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感。她開始思考:各地新建社區可能大多如此,如何寫(xie) 出容東(dong) 片區的不同?
與(yu) 宋守奇夫婦交談後,邵玉姿的思路逐漸明晰:老兩(liang) 口的身份從(cong) “村民”變成了“市民”;生活裏多了“出門遛彎兒(er) ”“看雄安”等新習(xi) 慣。“越是小而微的變化,越能折射社會(hui) 的大發展。我們(men) 既要鑽進去深挖細節,也要跳出來拓寬視野。”邵玉姿說。
看時代,捕捉脈動折射發展
“要發現更多反映時代風貌的選題,更好講述新機遇和新成就”
“在這裏,自己也客串了一把‘背包客’。登高遠眺,看到的不僅(jin) 是當地的變化,更是祖國富強、人民幸福的藍圖。”春節期間,北京分社記者潘俊強來到了北京市門頭溝區的水峪嘴村。一走進來,他就被這裏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遊客可循著青石路上的蹄窩,登牛角嶺關(guan) 城,在山間憑吊古廟、尋訪碉樓,在京西古道上流連忘返……
潘俊強說,當地的產(chan) 業(ye) 轉型,踏準了時代發展的節拍;記者尋找選題,也應如此。“要發現更多反映時代風貌的選題,更好講述新機遇和新成就。”
來自田間地頭、沿海邊疆、街頭巷尾的時代脈動,都深藏著奮鬥者的足跡,都蘊涵著寶貴的“新聞富礦”。
夜幕中,中老鐵路國際貨物列車司機楊珍喜凝視前方、全神貫注地駕駛著……楊珍喜已經累計駕駛30多萬(wan) 公裏,雲(yun) 南分社記者葉傳(chuan) 增就跟隨記錄了這位鐵路貨運司機平常的一天。從(cong) 內(nei) 燃機車到電力機車、和諧號機車,再到中老鐵路,楊珍喜見證了中國鐵路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從(cong) 這次采訪中感受到,一位平凡的工作者將個(ge) 人奮鬥融入國家大發展之中的自豪感。”葉傳(chuan) 增說,這是作為(wei) 記者的幸福。
在江西,長江十年禁捕讓鄱陽湖周邊居民過上了新生活,江西分社記者王 丹來到南昌市進賢縣三裏鄉(xiang) 一探究竟。三裏鄉(xiang) 養(yang) 鱔早已不是新聞,如何讓“舊聞出新”?經過調查發現,當地黃鱔養(yang) 殖麵積在近兩(liang) 年內(nei) 翻了倍,這一切得益於(yu) 人工育苗發展、當地政策支持等因素。“好的新聞線索,不會(hui) 擺在明麵兒(er) 上;走基層,就是去挖掘故事背後的深層邏輯。”王 丹說,“走基層隻要走得實、挖得深,這新聞不就來了嘛。”
春節期間,社區基層工作開展得咋樣?在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西湖路社區,居民通過貴陽“融媒問政”平台及時反饋信息,不少揪心事得到即時解決(jue) 。“要從(cong) 群眾(zhong) 切實的體(ti) 會(hui) 中,探尋政務工作的好與(yu) 壞。”貴州分社記者蘇濱說,走基層,就是離群眾(zhong) 更近些,因為(wei) 他們(men) 的言談舉(ju) 止、神態表情背後,就蘊藏著生活日新月異、時代奔湧向前的幸福密碼;記者要做的,就是把它解鎖出來……
(本版編輯劉涓溪連線本報記者潘 俊強、喬(qiao) 棟、王錦濤、邵玉姿、徐馭堯、王 丹、蘇濱、葉傳(chuan) 增報道)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16日 06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