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深學篤用天津行動:“紅色文藝輕騎兵”馳騁津沽大地

發布時間:2022-02-17 14:21:00來源: 天津日報

  上圖 天津交響樂(le) 團“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在天津港演出。 記者 姚文生 攝(本報資料圖片)

  在工地、田野、山間,他們(men) 嘹亮的歌聲響徹天地、曼妙的舞姿裝點四季;在學校、軍(jun) 營、社區,清脆的快板、嫋嫋的絲(si) 竹、幽默的相聲、飄香的翰墨,繪出幸福生活的溫馨美景……他們(men) 雖然來自不同崗位,卻有著一個(ge) 共同的名字──“紅色文藝輕騎兵”。

  2017年11月2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內(nei) 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wu) 蘭(lan) 牧騎隊員們(men) 回信,勉勵他們(men) 紮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zhong) ,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號召點燃了天津文藝工作者的激情。4年來,津門“紅色文藝輕騎兵”載著滿滿的文藝行囊,用腳步丈量津沽大地,以天為(wei) 幕布,以地為(wei) 舞台,把紅色文藝送到百姓家門口,把黨(dang) 的聲音和關(guan) 懷送到百姓的心坎裏。

  走得廣走得深 舞台無處不在

  去年6月一個(ge) 夏日的傍晚,天津港碼頭激蕩著紅色歌聲。工人們(men) 結束了一天的工作,還沒來得及擦去額頭的汗水,就圍坐在一個(ge) 簡易搭建的“舞台”下。《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我的祖國》《不忘初心》……耳畔蕩漾著經典的紅色旋律,背後佇(zhu) 立著用汗水澆築的港口,一股自豪之情湧上工人劉忠偉(wei) 的心頭。他感慨地說:“聽著這些歌,我不由自主地跟著高唱,感覺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兒(er) !”

  這是天津交響樂(le) 團“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帶來的“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交響合唱音樂(le) 會(hui) 。小分隊帶著這台音樂(le) 會(hui) 走進企業(ye) 、學校、社區、機關(guan) 單位、文博場館……用一段段紅色音樂(le) 點亮津城的版圖,讓不同年齡、不同行業(ye) 的黨(dang) 員群眾(zhong) 感受著信仰的力量、心靈的震撼。天津交響樂(le) 團團長董俊傑由衷地表示:“音樂(le) 廳的舞台是固定的,但基層的舞台是廣闊無垠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就要走得廣、走得深,隻要百姓需要,不管是繁華的商圈、熱鬧的社區,還是偏遠的鄉(xiang) 村、忙碌的工地,小分隊一定把最好的演出送上門。”

  去年的盛夏時節,一輛演出大篷車行駛在顛簸的薊州區山間。抵達下窩頭鎮後,天津評劇院三團的演職員們(men) 顧不上一路勞頓,手腳麻利地卸車裝台。

  然後,大家迅速上妝、換裝,精神抖擻地登台開唱。台下的一位老鄉(xiang) 驚喜地分享著他的“發現”:“你看,舞台上的這些演員不就是剛才裝台的那些人嗎?他們(men) 幹起活兒(er) 來利索,唱得還好,咱得給他們(men) 挑大拇指!”

  聽到老鄉(xiang) 的話,天津評劇院三團團長王秋明心頭泛起一股暖流。多年來,天津評劇院三團紮根薊州鄉(xiang) 土服務農(nong) 民,每年舉(ju) 辦惠民演出200餘(yu) 場,被鄉(xiang) 親(qin) 們(men) 親(qin) 切地稱為(wei) “莊戶劇團”。對於(yu) 薊州的鄉(xiang) 鎮,演職人員已記不清走過多少回了,隻記得把一條條土路“走”成了寬闊的馬路,把一片片荒地“走”成了一個(ge) 個(ge) 漂亮的廣場。

  回首這些年下鄉(xiang) 演出的經曆,王秋明向記者聊起了他眼裏的變與(yu) 不變:“鄉(xiang) 村的樣貌變了,以前演出連一塊兒(er) 平地都難找,找到一塊兒(er) 空地,常常要壓路機、人工齊上陣給填平。現在哪個(ge) 鄉(xiang) 鎮都有廣場,在幹淨整潔的環境中演出,演員們(men) 更有精神了;鄉(xiang) 親(qin) 的口味也變了,以前隻愛聽傳(chuan) 統戲,現在還愛聽《大盤山裏看金花》《盤山往事》這些我們(men) 創作的新戲。不變的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對劇團的感情以及我們(men) 服務鄉(xiang) 親(qin) 的初心。”

  結對子種文化 耕耘藝術熱土

  “演出、宣傳(chuan) 、輔導、服務”,是“紅色文藝輕騎兵”的神聖職責。他們(men) 不僅(jin) 把精彩的文藝演出送到百姓家門口,更建立了長效機製──“結對子、種文化”。他們(men) 深深紮根基層,真正了解人民群眾(zhong) 所急所需所盼,要長長久久地耕耘藝術熱土。

  劉新竹是薊州區尤古莊鎮大龍臥村中心小學的學生,和村裏很多孩子一樣,她從(cong) 小就喜歡唱歌,但學校一直沒有專(zhuan) 業(ye) 的音樂(le) 教師。2018年,劉新竹終於(yu) 盼來了朝思暮想的人──天津音樂(le) 學院聲樂(le) 係“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來到了這裏,他們(men) 不僅(jin) 帶來了音樂(le) 課,還帶來了係裏的7萬(wan) 餘(yu) 元演出票款,用這筆資金改建了這裏的音樂(le) 教室,購置了教具,修繕了教師宿舍。為(wei) 了孩子們(men) ,他們(men) 在學校建立了幫扶支教基地,以聲樂(le) 係師生輪換的方式長期“駐紮”在大龍臥村中心小學。

  天津音樂(le) 學院學生戴存翔是小分隊中的一員。他每次來給孩子們(men) 上課都要乘坐3個(ge) 多小時的大巴車,再換乘三輪車。在戴存翔看來,這段經曆是一次精神洗禮,“走到基層,接觸了孩子,我才真正懂得奉獻的意義(yi) ,找到了自我價(jia) 值。”在小分隊的精心教導下,劉新竹和同學們(men) 學會(hui) 了專(zhuan) 業(ye) 的氣息控製和發聲方法,並組建了合唱隊。“紅色文藝輕騎兵”播下的這粒音樂(le) 的種子正在田間沃土生根發芽。

  冬日裏的一天,記者來到天津城市職業(ye) 學院津門非遺工坊,數字媒體(ti) 藝術設計專(zhuan) 業(ye) 特教班的學生們(men) 正興(xing) 致勃勃地編織繩結作品《南湖紅船》。這時,一名聾啞學生用手勢向指導老師、繩結藝術家呂敏詢問問題。呂敏耐心地為(wei) 他操作示範。這樣的場景,時常出現在他們(men) 的手工製作課上。一個(ge) 學期下來,學生們(men) 不僅(jin) 初步掌握了編織繩結這門手藝,還從(cong) 一件件作品中收獲了鼓舞和自信。

  作為(wei) “紅色文藝輕騎兵”,呂敏的腳步已遍布我市多所大中小學。她不僅(jin) 注重傳(chuan) 統技藝的傳(chuan) 承,還兼顧到繩結作品承載的文化內(nei) 涵與(yu) 時代精神,如“六排盤長結”寓意團結、祥和、祝福,作品《南湖紅船》將黨(dang) 史知識傳(chuan) 遞到學生的指間與(yu) 心間。呂敏感慨地說:“民間藝術來自於(yu) 人民,也應到人民中去。繩結藝術進校園,也是希望把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下去。”

  近年來,市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組織民間文藝工作者做新時代“紅色文藝輕騎兵”,通過舉(ju) 辦剪紙、結繩等課程和藝術輔導活動,讓青少年在學習(xi) 藝術的過程中感悟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市攝影家協會(hui) 組織攝影家小分隊深入工地,將最美的照片獻給每一位城市建設者;市音樂(le) 家協會(hui) 小分隊深入基層,在音符的傳(chuan) 遞中普及音樂(le) 知識和技藝……新時代“紅色文藝輕騎兵”帶來了藝術,也讓人們(men) 的生活變得更溫暖、更多彩。

  走基層勤采風 創作精品力作

  一段歡快優(you) 美的音樂(le) ,引出了9位身著青色汗衫的少女,她們(men) 手捧滿載稻穀的竹筐,沉甸甸的收獲雖然讓她們(men) 的腳步有些蹣跚,但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是天津歌舞劇院創作的舞蹈《希望的田野》,這部作品成功入選第十三屆中國舞蹈展演。

  早在創作之初,劇組就組建了“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奔赴小站稻試驗田采風。一位農(nong) 民“凡爾賽”式地講述讓小分隊記憶猶新:“這一大片稻田,以前靠人力收割想都不敢想,現在有了機械化收割,兩(liang) 三天就收割好啦!我真是好久沒在田裏活動筋骨嘍!”這滿滿的幸福感,激發了編導劉嬋、袁明的創作靈感,她們(men) 用舞蹈語言還原了農(nong) 民田間勞作的場景,通過豐(feng) 收少女的喜悅,表現出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麵勝利,人民群眾(zhong) 喜迎全麵小康的激動心情。

  編導向農(nong) 民取經,演員在田間地頭起舞。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是新時代優(you) 秀文藝作品的創作“秘訣”。

  2021年10月底的津城已是一派深秋景色,在團泊湖鳥類自然保護區,隨風飄蕩的蘆花和飛翔的鷗鷺正在享受著自然的饋贈。向團泊湖的對岸望去,遠處的高樓大廈依稀可見,這一近一遠的景致講述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故事。此情此景,讓作詞人倪音海的心中湧起了那段熟悉的旋律──“蘆花覆雪鷗鳥飛翔……天津啊天津,我可愛的家鄉(xiang) ”。作為(wei) 市文聯“深學篤用”文藝宣傳(chuan) 小分隊的一員,倪音海此次來團泊湖采風感慨萬(wan) 千:“我剛才唱的那首歌是《天津,我可愛的家鄉(xiang) 》,那是我30年前作的詞。30年後的今天,家鄉(xiang) 變得比歌詞中還美。”高質量發展帶給天津的巨變讓倪音海再度提筆,從(cong) 芬芳的泥土裏捧出一行行滾燙的文字:“綠水浸透了歲月,青山築起了畫廊,奮鬥的人們(men) 展開雙臂,擁抱飄香的夢想……”這首新作《故鄉(xiang) ,在夢裏飄香》,是倪音海寫(xie) 給《天津,我可愛的家鄉(xiang) 》的新時代篇章。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4年來,沽上“紅色文藝輕騎兵”源源不斷地從(cong) 田野山川、從(cong) 人民群眾(zhong) 中汲取藝術營養(yang) ,一部部鮮活的文藝作品火熱出爐。歌舞、戲曲、曲藝、話劇、雜技、魔術、書(shu) 畫、攝影……裝滿“紅色文藝輕騎兵”的行囊。他們(men) 一次次昂揚出發,堅實的足跡繪就一部部精品力作,嘹亮的歌聲回蕩在津沽大地。(記者 翟誌鵬 姚文生 攝)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