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小學法治副校長聘任與管理辦法

發布時間:2022-02-17 14:20:00來源: 教育部網站

  中小學法治副校長聘任與(yu) 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52號

  《中小學法治副校長聘任與(yu) 管理辦法》已經2021年12月10日教育部第3次部務會(hui) 議審議通過,並經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同意,現予公布,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教育部部長 懷進鵬

  2021年12月27日

  中小學法治副校長聘任與(yu) 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wei) 了完善中小學治理體(ti) 係,健全學生權益保護機製,進一步規範中小學法治副校長聘任與(yu) 管理,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根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普通中小學、中等職業(ye) 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專(zhuan) 門學校(以下統稱學校)法治副校長的聘任與(yu) 管理,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法治副校長,是指由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guan) 、司法行政部門推薦或者委派,經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學校聘任,在學校兼任副校長職務,協助開展法治教育、學生保護、安全管理、預防犯罪、依法治理等工作的人員。

  第四條 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會(hui) 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製定學校法治副校長聘任與(yu) 管理的宏觀政策,統籌指導地方開展法治副校長的推薦、聘任、培訓、考核、評價(jia) 、獎勵等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會(hui) 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guan) 、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本地區學校法治副校長聘任與(yu) 管理工作。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guan) 、司法行政部門參加的學校法治副校長工作聯席會(hui) 議製度,統籌推進本地區學校法治副校長聘任與(yu) 管理工作。

  第五條 法治副校長履職期間協助開展以下工作:

  (一)開展法治教育。推動習(xi) 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習(xi) 宣傳(chuan) ,參與(yu) 製訂學校法治教育工作計劃,協助學校創新法治教育內(nei) 容和形式,每年在任職學校承擔或者組織落實不少於(yu) 4課時的、以法治實踐教育為(wei) 主的法治教育任務,提高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麵向教職工開展法治宣傳(chuan) ,指導、幫助道德與(yu) 法治等課程教師開展法治教育。

  (二)保護學生權益。參與(yu) 學校學生權益保護製度的製定、執行,參加學生保護委員會(hui) 、學生欺淩治理等組織,指導、監督學校落實未成年人保護職責,依法保護學生權益。

  (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指導學校對未成年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犯罪教育,對有不良行為(wei) 的學生加強管理和教育。

  (四)參與(yu) 安全管理。指導學校完善安全管理製度,協調推動建立學校安全區域製度,協助學校健全安全事故預防與(yu) 處置機製,主持或者參與(yu) 學校安全事故的調解協商,指導學校依法處理安全事故糾紛,製止侵害學校和師生合法權益的行為(wei) 。

  (五)實施或者指導實施教育懲戒。協助學校、公安機關(guan) 、司法行政部門按照法律和相關(guan) 規定對有不良行為(wei) 、嚴(yan) 重不良行為(wei) 的學生予以訓誡或者矯治教育。根據學校實際和需要,參與(yu) 建立學生教育保護輔導工作機製,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專(zhuan) 門的輔導、矯治。

  (六)指導依法治理。協助學校建立健全校規校紀、完善各類規章製度,參與(yu) 校規校紀的審核,協助處理學校涉法涉訴案件,進入申訴委員會(hui) ,參與(yu) 處理師生申訴,協助加強與(yu) 社區、家庭及社會(hui) 有關(guan) 方麵的溝通聯係。

  (七)指導、協助學校履行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guan) 和司法行政部門(以下稱派出機關(guan) )應當遴選、推薦符合以下條件的在職工作人員擔任法治副校長:

  (一)政治素質好,品德優(you) 秀,作風正派,責任心強;

  (二)有較豐(feng) 富的法律專(zhuan) 業(ye) 知識與(yu) 法治實踐經曆,從(cong) 事法治工作三年以上;

  (三)身心健康,熱心教育工作,了解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特點,關(guan) 心學生健康成長;

  (四)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

  符合上述條件,年齡不超過65周歲的退休人員也可以經推薦擔任一個(ge) 任期的法治副校長。

  第七條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商有關(guan) 部門製定法治副校長聘任計劃,會(hui) 同派出機關(guan) 綜合考慮學校需求和工作便利,協商確定、統籌安排法治副校長人選,優(you) 先為(wei) 偏遠地區、農(nong) 村地區學校和城市薄弱學校配備法治副校長。

  第八條 每所學校應當配備至少1名法治副校長,師生人數多、有需求的學校,可以聘任2名以上5名以下法治副校長。

  根據工作需要,1人可以同時擔任2所學校的法治副校長。

  第九條 縣級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商有關(guan) 部門組建由不同派出機關(guan) 人員組成的法治副校長工作團隊,服務區域內(nei) 學校。

  第十條 教育行政部門會(hui) 同派出機關(guan) 建立法治副校長人員庫,推薦符合條件的人員入庫並動態調整。

  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學校根據工作需要,參照就近就便的原則,從(cong) 人員庫中自主或者根據統一安排選聘法治副校長,經各方協商一致,確定聘任人選。

  第十一條 法治副校長由所聘學校頒發聘書(shu) 。聘期一般為(wei) 三年,期滿後可以續聘。

  學校已聘任的法治副校長因派出機關(guan) 工作變動或其他原因不宜或者不能繼續履職的,應當及時報告,由教育主管部門會(hui) 同派出機關(guan) 在30日內(nei) 重新推薦或者委派。

  第十二條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hui) 同派出機關(guan) 製定法治副校長培訓方案和規劃,並納入教師、校長培訓規劃,安排經費對法治副校長開展培訓。培訓應當包括政治理論、未成年人保護、教育法律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安全管理等方麵的內(nei) 容。

  法治副校長任職前,應當接受不少於(yu) 8學時的培訓。任職期間,根據實際安排參加相應的培訓。

  第十三條 派出機關(guan) 應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派出的法治副校長在任職學校有必要的工作時間和條件,鼓勵、支持其履職盡責。

  法治副校長應當按照本辦法主動參與(yu) 學校工作,積極參加培訓,定期到校開展工作。鼓勵法治副校長利用信息化手段,參與(yu) 學校工作。

  第十四條 學校應當將支持法治副校長履職納入整體(ti) 工作規劃,主動向法治副校長介紹學校有關(guan) 情況,定期收集教職工、學生及學生家長的法律服務需求並及時向法治副校長反饋,配合法治副校長做好相關(guan) 工作。涉及到法治副校長履職的會(hui) 議、活動,應當事先與(yu) 法治副校長溝通,並通知其參加。

  學校應當結合實際為(wei) 法治副校長履職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

  法治副校長的基本情況和工作職責等應當以適當方式在學校公示。

  第十五條 派出機關(guan) 、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有關(guan) 規定,為(wei) 在偏遠農(nong) 村地區、交通不便地區學校任職的法治副校長給予食宿、交通等補助。

  第十六條 學校應當建立法治副校長工作評價(jia) 製度,按年度對法治副校長工作情況作出評價(jia) 。

  學校對法治副校長進行評價(jia) 時,應當聽取教職工、學生及學生家長意見,形成客觀、公正的評價(jia) 結果,並將結果報送教育主管部門,由教育主管部門反饋派出機關(guan) 。

  第十七條 派出機關(guan) 應當將擔任法治副校長工作納入相關(guan) 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明確為(wei) 考核內(nei) 容,學校作出的工作評價(jia) 以及法治副校長的述職報告等應當一並作為(wei) 考核其工作、晉職、晉級和立功受獎的重要依據。

  第十八條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對本區域內(nei) 法治副校長的履職情況進行考評,對工作成績突出的法治副校長,應當予以表彰、獎勵或者會(hui) 同派出機關(guan) 聯合予以表彰、獎勵。

  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將派出機關(guan) 法治副校長履職情況作為(wei) 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製的重要方麵,納入普法工作考核內(nei) 容。對推薦、聘任法治副校長工作成績突出的派出機關(guan) 、學校,應當作為(wei) 普法工作評先評優(you) 的重要參考。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hui) 同派出機關(guan) 對組織開展中小學法治副校長工作有顯著成績的組織和個(ge) 人,按照有關(guan) 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第十九條 學校從(cong) 其他執法機關(guan) 、法學教育和法律服務機構等單位聘任校外法治輔導員的,參照本辦法執行。

  幼兒(er) 園聘任法治副園長的,聘任與(yu) 管理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條 本辦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