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科技成果轉化指數浙江省第一
2021年7月,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許忠斌教授成了浙江申達機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創新協作員”。
許忠斌和申達機器“牽手”後,開始從(cong) 精密注塑、微注塑和注塑模具三方麵入手,開展關(guan) 鍵技術和塑化理論的係統研究,研製開發係列高效節能精密注塑機、微注塑機和注塑模具,已形成了注塑加工生產(chan) 的成套裝備。
許忠斌和申達機器的合作,為(wei) 企業(ye) 帶來的經濟效益超10億(yi) 元,還促進了我國塑料機械行業(ye) 的轉型升級,推動了我國塑料工業(ye) 的發展。而這正是杭州助力科技成果轉化上的初心。
近年來,杭州實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戰略,並著眼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建立創新協作員的產(chan) 學研用合作機製,有效促進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據《2021浙江科技成果轉化指數》,2020年,杭州科技成果轉化指數為(wei) 809.40,蟬聯榜首。此外,在創新研發分指數維度,杭州以275.84穩居浙江省第一。
“大學教授”走進科技企業(ye)
和許忠斌教授一起結對企業(ye) 的大學教授,還有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係楊克己教授,他結對的企業(ye) 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昊科技是一家致力於(yu) 設備檢測及故障診斷的高新技術企業(ye) ,主要業(ye) 務是利用傳(chuan) 感器、機器人、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技術,為(wei) 工業(ye) 設備安全運行及智能化運維提供綜合解決(jue) 方案。通俗地說,他們(men) 是提供“工業(ye) 大健康”服務的。
楊克己教授長期從(cong) 事機電一體(ti) 化、智能檢測與(yu) 信號處理及微機電係統技術等方麵科研工作,正好是這個(ge) 行業(ye) 的專(zhuan) 家。與(yu) 申昊科技結對後,雙方聯合成立了浙江大學-申昊特種機器人聯合研究中心,致力於(yu) 傳(chuan) 統變電站的智能監控和巡視,並發力行業(ye) 標準建設。
據了解,浙江大學-申昊特種機器人聯合研究中心依托校企雙方的技術儲(chu) 備和行業(ye) 經驗,凝練關(guan) 鍵共性技術,形成了一套較為(wei) 成熟和完善的自主知識產(chan) 權和核心技術體(ti) 係,推動了我國特種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
在大量創新成果的推動下,2020年7月,申昊科技成功登陸創業(ye) 板。作為(wei) 隱形冠軍(jun) 企業(ye) ,申昊科技肩負的行業(ye) 責任也更大了,楊克己也正積極帶頭製定行業(ye) 標準,包括“變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戶內(nei) 掛櫃式巡檢機”等行業(ye) 標準製定。
科創一線有了“創新協作員”
楊克己和許忠斌兩(liang) 位教授,有一個(ge) 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創新協作員”。顧名思義(yi) ,就是協同企業(ye) 一起創新,並將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
2019年底,新冠疫情來襲,杭州企業(ye) 麵臨(lin) 轉型升級和疫情困擾的多重壓力,杭州市科技局與(yu) 企業(ye) 、高校院所探索推出了“創新協作員”機製。次年2月,一批浙江大學專(zhuan) 家團隊與(yu) 杭州市龍頭骨幹企業(ye) 結對,並著手解決(jue) 行業(ye) 共性難題,攻克“卡脖子”技術關(guan) 口。
據了解,創新協作員的智慧與(yu) 企業(ye) 的研發攻堅決(jue) 心迅速產(chan) 生了“化學反應”,不僅(jin) 將教授們(men) 的科研成果實現了產(chan) 業(ye) 化,還助推了企業(ye) 轉型升級,受到企業(ye) 普遍好評和校方積極響應。
自首批浙大17名教授“創新協作員”和17家重點服務企業(ye) 結對之後,杭州又逐步把浙大城市學院、浙江工業(ye) 大學、杭州師範大學等12高校院所納入創新協作員聘任單位,並麵向杭企公開征集創新協作員需求,實現供需精準匹配。
截至2021年底,杭州市共聘任創新協作員179名,結對重點服務企業(ye) 176家。2021年度,杭州市校企產(chan) 學研項目合同數達到2701項,淨增長535項,增速為(wei) 25%,技術交易額達到16.08億(yi) 元,淨增加7.66億(yi) 元,增速達91%,均創曆史新高。
杭州在科創成果轉化上“扶一把”
近年來,杭州通過“五員領創”活動,即克難攻堅員、調查研究員、聯絡服務員、科技特派員、創新協作員,在科創成果轉化上“扶一把”“送一程”,成效顯著。
杭州市科技局數據顯示,在反映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吸納維度,2021年度,杭州實現技術吸納額552.156億(yi) 元,增速43.35%。而在反映科技創新的技術輸出維度,杭州市實現技術輸出額416.99億(yi) 元,增速26.83%。此外,技術交易額796.01億(yi) 元,增速38.62%。
從(cong) 創新主體(ti) 上看,企業(ye) 主導著技術市場,高校院所技術交易活躍。2021年度,企業(ye) 擁有技術交易合同數14299項,交易總額為(wei) 741.73億(yi) 元,占比93.18%,增速38.69%;高校及科研院所擁有技術交易合同數8318項,交易總額29.36億(yi) 元,占比3.69%,增速73.80%。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