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代表委員:聚焦三個數據 端牢中國飯碗
原標題:聚焦“三個(ge) 數據”,端牢“中國飯碗”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wan) 事,吃飯為(wei) 大。”6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hui) 議的農(nong) 業(ye) 界、社會(hui) 福利和社會(hui) 保障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hui) 時,重點講了保障糧食安全問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糧食安全的重視關(guan) 切,讓代表委員暖在心間。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中,糧食安全也被多次提及。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1.3萬(wan) 億(yi) 斤以上糧食產(chan) 量,共同構築起了中國人飯碗的“安全底線”。我國糧食生產(chan) 能力如何在較高水平上再上台階,江蘇如何為(wei) 全國糧食安全作出貢獻,兩(liang) 會(hui) 代表委員們(men) 聚焦三個(ge) 數據建言獻策。
堅決(jue) 守住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長期與(yu) 土壤、耕地打交道,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周健民對嚴(yan) 守耕地紅線的重要性感觸頗深,“目前我國人均耕地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對於(yu) 我們(men) 這樣的人口大國,18億(yi) 畝(mu) 耕地不能再少了,這是紅線,也是底線,是關(guan) 係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大事,除了不惜代價(jia) 守住,我們(men) 別無選擇。”
萬(wan) 物土中生。紮緊耕地保護的“籬笆”,才能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生命線。在調研走訪中,周健民發現,由於(yu) 農(nong) 業(ye) 特別是小戶種糧的經濟效益比較低,有些地方為(wei) 追逐高效益突出“政績”,會(hui) 想方設法改變耕地性質;一些地方對耕地的保護力度和監督力度不夠,缺少嚴(yan) 格科學的措施。“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來守住紅線,實施中要把18億(yi) 畝(mu) 的指標分解到各地,分別把守,層層把守,隨時檢查,實時監督。”
“從(cong) 基層實際情況來看,現有耕地絕大部分都被劃為(wei) 基本農(nong) 田,一般耕地少之又少,已有存量業(ye) 已基本用滿用足。”全國人大代表、鎮江市丹徒區世業(ye) 鎮副鎮長聶永平長期奔走在農(nong) 村一線,對耕地保護需要常抓不懈他深有感觸。聶永平告訴記者,在很多地區還存在因經營不善閑置的土地和大棚,為(wei) 此他今年帶來一份關(guan) 於(yu) “做好耕地精準保護”的建議,建議各地政府部門進行排查,做好閑置設施農(nong) 業(ye) 土地的充分利用,為(wei) 有需求的農(nong) 民提供服務,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切切實實用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服務人民“米袋子”“菜籃子”。
作為(wei) 產(chan) 糧大省,江蘇糧食連續5年實現增產(chan) ,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隻有嚴(yan) 守耕地紅線,才能牢牢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全國政協委員、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劉聰表示,下一步,江蘇將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和國家下達我省的耕地保護目標任務,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市、縣、鄉(xiang) 鎮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保護目標任務,並落地上圖、做到“數、圖、線”一致。嚴(yan) 格落實耕地保護黨(dang) 政同責,省、市、縣級逐級簽訂新一輪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shu) ,層層壓實各級黨(dang) 委政府耕地保護主體(ti) 責任。
努力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
“農(nong) 田必須是良田,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加強農(nong) 田水利建設,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分類改造鹽堿地,努力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全國人大代表、鹽城市農(nong) 業(ye) 科學院副院長、黨(dang) 委委員秦光蔚表示,這是總書(shu) 記對於(yu) 農(nong) 田、農(nong) 業(ye) 的殷殷重托。
“2020年,國家目標是每年新建8000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從(cong) 近兩(liang) 年數量上的增加,我們(men) 感受到國家‘藏糧於(yu) 地’的決(jue) 心。”秦光蔚說,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農(nong) 田,是耕地中的精華,前期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主要圍繞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在縣鎮兩(liang) 級。機構改革後,縣級農(nong) 田建設管理人少事多,管理難以到位。
“高標準農(nong) 田土地產(chan) 出率應該多少?有哪些指標?”秦光蔚說,已建成的部分高標準農(nong) 田亟須提質改造,隨著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數量越來越多,傳(chuan) 統的人工監管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當前管理需要。
秦光蔚建議,接下來我們(men) 應組織修訂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標準,研究製定分區域、分類型的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標準及定額,增加適應綠色農(nong) 田建設以及農(nong) 業(ye) 規模化生產(chan) 需要的建設內(nei) 容,對高標準農(nong) 田進行網格化管理,切實加強建後管護利用,將高標準農(nong) 田投入落到實處。
全國政協委員、連雲(yun) 港市農(nong) 科院院長徐大勇在調研中發現——越來越多的農(nong) 民因為(wei) 土地轉讓成本過高,化肥、農(nong) 藥等農(nong) 資價(jia) 格上漲幅度過大等因素,降低了種糧積極性。如何確保良田全部種糧?徐大勇建議,相關(guan) 部門出台配套政策,降低農(nong) 民種糧成本,同時加快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培育,提高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在產(chan) 糧大縣全麵推進糧食作物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為(wei) 農(nong) 民種糧減少後顧之憂。
保證糧食年產(chan) 量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
“1.3萬(wan) 億(yi) 斤以上的糧食產(chan) 量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這是黨(dang) 中央、國務院在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在審時度勢的基礎上所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南京市委主委、南京財經大學校長程永波說,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現有人口14.12億(yi) 人,按照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人均800斤糧食計算,需要1.13萬(wan) 億(yi) 斤糧食才能維持最低安全水平。
“隨著城鄉(xiang) 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和食物結構改善,雖然糧食消費比重下降,但是用於(yu) 生產(chan) 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的飼料糧比重上升,糧食需求總量呈現出持續增長態勢。另外,在確保主糧和肉蛋奶供給的同時,還要保障蔬菜、水果、水產(chan) 品等食物的有效供給。”程永波說,總書(shu) 記提到的“大食物觀”,就是關(guan) 心千家萬(wan) 戶的餐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我國水稻等主糧產(chan) 量高於(yu) 世界平均水平30%,從(cong) 產(chan) 量到質量都可以說是國際領先,我們(men) 糧食安全的主要壓力是在飼料糧上。要解決(jue) 飼料糧安全,一定要樹立大農(nong) 業(ye) 觀、大食物觀。”徐大勇表示,目前我國大豆產(chan) 量遠遠不及市場需求量,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以更大的篇幅明確提出,大力實施大豆產(chan) 能提升工程,並提出多個(ge) 具體(ti) 措施與(yu) 路徑。徐大勇說,今年連雲(yun) 港將科學合理地間作套種大豆、玉米,種植麵積預計達到5萬(wan) 畝(mu) ,“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必須重視大豆等飼料糧的生產(chan) 。”
“我國的糧食產(chan) 量已經連續7年超1.3萬(wan) 億(yi) 斤,去年糧食產(chan) 量1.37萬(wan) 億(yi) 斤,創曆史新高,但糧食安全這根弦要時刻繃緊。”程永波說,要確保糧食產(chan) 量長期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地方政府應當著眼大局,牢固樹立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觀,加強對糧食全產(chan) 業(ye) 鏈的資源傾(qing) 斜和政策支持,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 本報記者 顧敏 王夢然 楊頻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