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本領越來越強 日子越過越旺(一線探民生)

發布時間:2022-03-25 16:3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年來,山西省大力開展“人人持證,技能社會(hui) ”工程,培養(yang) 了一大批掌握專(zhuan) 業(ye) 知識技術的農(nong) 民:結合產(chan) 業(ye) 特色與(yu) 農(nong) 民需求,組織各類培訓班和講座;不僅(jin) 提供技術指導,還講授媒體(ti) 傳(chuan) 播規律和電商知識;頒布技能評價(jia) 標準,發放技能考核證書(shu) ……越來越多的農(nong) 民通過培訓,持證上崗,收入增加,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農(nong) 發村的菌棚裏,記者見到了正在采摘木耳的赫潤梅。菌棒上的木耳烏(wu) 黑透亮,朵大肉厚,赫潤梅正忙著逐一采摘下來,倒在晾棚裏,鋪平曬幹。

  在山西省大同市數字農(nong) 業(ye) 人才培訓基地直播間裏,61歲的陳丙政和手機屏幕另一端的觀眾(zhong) 們(men) 侃侃而談,順便推銷起大同黃花和小米。從(cong) 種地到做直播,他和老伴現在每年至少有15萬(wan) 元的收入。

  他們(men) ,都是山西省農(nong) 民培訓班畢業(ye) 的持證學員。近年來,山西大力開展“人人持證,技能社會(hui) ”工程,培養(yang) 一大批有知識有技能的農(nong) 民是工程重要目標。2021年,在中央資金基礎上,山西省財政、人社部門已撥付1.752億(yi) 元用於(yu) 農(nong) 民培訓。截至目前,全省培訓農(nong) 民21.83萬(wan) 人。許多農(nong) 民因此受益,脫貧後陸續走上致富道路。

  期盼——

  “要是在家門口就能學技能,該多好”

  很難想象,赫潤梅在6年前還是貧困戶。“我過去做過裁縫、端過盤子、織過毛衣,到處打零工。”繁峙縣耕地稀少,20年前,赫潤梅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從(cong) 深山裏搬出來,習(xi) 慣了靠畜牧養(yang) 殖為(wei) 生。家裏四口人,口糧地卻不到1畝(mu) 。

  “要想辦法掙錢。”這個(ge) 想法越來越強烈。反複琢磨後,赫潤梅想到,小時候家中長輩培育過木耳,就萌生了試一試的想法。她找到村支書(shu) 郝長喜,申請相關(guan) 國家補助項目。村支書(shu) 心裏也犯嘀咕:要說養(yang) 牛,村裏人可能在行。種木耳,靠譜嗎?但在赫潤梅一次次的勸說下,村支書(shu) 被打動了,“項目要多少錢?”“不用太多,先申請1萬(wan) 元,讓我試試看。”

  回山裏運回椴木,支起木頭,鑽孔、接種、噴水,赫潤梅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木耳種植中。令赫潤梅驚喜的是,木耳當年就收獲了100多斤,一下子就回了本。2018年,村裏投入資金成立合作社,赫潤梅順勢擴大了規模。為(wei) 了提高產(chan) 量,她將原來的木條接種法改為(wei) 菌棒種植。數以千計的菌棒鋪在地上,如果成功,比之前的產(chan) 量會(hui) 高不少。當地氣候溫差較大,菌棒一般要晚上9點以後才能澆水,赫潤梅經常忙到淩晨兩(liang) 點。但望著滿地的菌棒,她充滿幹勁,“這可是滿地的財富啊!”

  然而,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風,卻差點吹滅了她的熱情。家在五台山腳下的風口上,大風一來,菌棒就被吹得七零八落,也影響了木耳的生長。望著菌棒,赫潤梅下定決(jue) 心,要提升自己的種植本領。為(wei) 了提高木耳種植技術,內(nei) 蒙古、河北、東(dong) 北,她都跑了個(ge) 遍。“我到處去取經,哪裏有相關(guan) 的培訓我就去哪裏。”她還加入了一個(ge) 食用菌種植戶交流群,和全國各地區的種植戶們(men) 交流經驗。赫潤梅就是那時候第一次聽說吊袋木耳的種植方式。

  可是,去外地學習(xi) 畢竟太遠。“要是在家門口就能學技能,該多好!”赫潤梅心裏想。

  培訓——

  “掌握了更先進的種植方式,今年收成一定更好”

  2018年起,山西開始實施“人人持證,技能社會(hui) ”的民生工程,麵向廣大農(nong) 民大規模開展技能培訓。培訓結合地方產(chan) 業(ye) 發展特色與(yu) 農(nong) 民需求,分級分類確定課程內(nei) 容,並設置了高、中、初3個(ge) 級別的證書(shu) 。山西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廳長劉誌傑說:“要重點打造農(nong) 業(ye) 經理人、農(nong) 民合作社帶頭人和家庭農(nong) 場主、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種養(yang) 能手和能工巧匠、鄉(xiang) 村治理及農(nong) 村社會(hui) 事業(ye) 帶頭人5支隊伍。”在省、市、縣各級農(nong) 業(ye) 局開辦的培訓班、農(nong) 業(ye) 合作社講座、專(zhuan) 門的農(nong) 民培訓學院,一大批麵向農(nong) 民的培訓活動火熱展開。

  “最大的收獲是掌握了更先進的種植方式,今年收成一定更好。”吊袋木耳是赫潤梅在忻州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組織的培訓班裏學到的,把菌棒垂直吊起來,用溫室大棚控製溫度與(yu) 濕度。這樣的方式不僅(jin) 減少了占地麵積,顯著提高產(chan) 量,還便於(yu) 管理。

  嚐到甜頭的她,為(wei) 提高黑木耳的口感和產(chan) 量,每次都會(hui) 積極報名參加農(nong) 民培訓班,短則三五天,長則半個(ge) 月。2020年,她還作為(wei) 村裏的女農(nong) 民代表,參加了“職業(ye) 女農(nong) 民”培訓班。木耳產(chan) 出率越來越高,效益越來越好,“有培訓我就搶著去,收獲不小!”赫潤梅說。

  培訓讓農(nong) 民抓住了互聯網時代的新機遇。3年前,大同市雲(yun) 州區吉家莊鄉(xiang) 的陳丙政還是個(ge) 揮舞鋤頭的農(nong) 民,如今已經成了十裏八鄉(xiang) 小有名氣的“網紅”。架起直播設備,陳丙政和老伴在地裏采摘黃花的視頻就收獲了幾千個(ge) 讚,“我在平台上賣土特產(chan) ,現在賣1畝(mu) 地產(chan) 品掙的錢頂得上以前種3畝(mu) 地的收入。”

  陳丙政幾年前就開始接觸短視頻平台,並參加了當地政府的相關(guan) 培訓。“一些觀眾(zhong) 信得過我。為(wei) 啥?因為(wei) 咱是真正的農(nong) 民。”許多人看到視頻裏這個(ge) 一嘴方言、妙語不斷的農(nong) 民,不時被逗笑,紛紛下單支持。大同市數字農(nong) 業(ye) 人才培訓基地老師李唯健說,基地老師不僅(jin) 為(wei) 農(nong) 民提供技術指導,還會(hui) 講授媒體(ti) 傳(chuan) 播規律,幫助他們(men) 打造自身的特點。“未來3年,我們(men) 基地計劃培養(yang) 出會(hui) 電商、懂電商、持證農(nong) 業(ye) 人口2萬(wan) 人以上。”李唯健說。

  致富——

  “我希望不僅(jin) 讓全村人富起來,也帶動全縣人富起來”

  赫潤梅拿出一本證書(shu) ,證書(shu) 上顯示,她參加山西省職業(ye) 農(nong) 民生產(chan) 技能考核後,被評為(wei) 食用菌專(zhuan) 業(ye) 高級技能職業(ye) 農(nong) 民。“咱也是有技能認證的人了。”赫潤梅說。

  “參加培訓,收獲的不僅(jin) 是種植技術,還有經營管理方式。”近兩(liang) 年,受疫情影響,政府開始大力支持開展線上銷售,赫潤梅的合作社注冊(ce) 了自己的品牌,還獲得了綠色認證。她的黑木耳也入駐了國家扶貧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網站平台,拓寬了銷售渠道。在種植黑木耳的同時,她又與(yu) 人合作開始養(yang) 牛,現在肉牛養(yang) 殖規模達到了300頭。

  “我希望不僅(jin) 讓全村人富起來,也帶動全縣人富起來。”赫潤梅向記者說起自己內(nei) 心的願望。培訓後的她長了不少見識,正琢磨著開發更多產(chan) 品,把木耳做成一個(ge) 大產(chan) 業(ye) 。村支書(shu) 也表示大力支持:“我對我們(men) 合作社的木耳品質有信心。接下來,我們(men) 想打通更大的市場,做一個(ge) 自己的菌棒廠。”

  農(nong) 發村因為(wei) 耕地稀少,資金缺乏,一度是縣裏最貧困的村之一。從(cong) 2018年起,脫貧攻堅與(yu) 技能培訓效應疊加,村裏人走上了致富路。“我們(men) 大力培育支柱產(chan) 業(ye) 。目前戶均養(yang) 殖7頭牛,人均收入2.6萬(wan) 元,村裏建起了肉牛交易市場。”郝長喜說,村集體(ti) 收入現在超過百萬(wan) 元,養(yang) 殖肉牛超過2000頭。

  農(nong) 發村這樣的故事,在山西的許多地方正發生著。目前,山西已頒布了20多個(ge) 技能評價(jia) 標準,一批又一批掌握專(zhuan) 業(ye) 技能的農(nong) 民湧現出來。忻州市開展雜糧生產(chan) 加工與(yu) 草牧業(ye) 培訓;臨(lin) 汾在藥茶技能上發力;大同市就黃花種植、采摘、烘幹晾曬等各環節進行培訓……不少以前在家務農(nong) 的婦女,參加了絹花製作、編筐手工培訓,在農(nong) 閑時節也能夠通過製作手工藝品補貼家用。如今,大量有就業(ye) 需求、增收願望的農(nong) 民正實現培訓、持證、上崗的一體(ti) 化,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ye) 。

  許多鄉(xiang) 村也建起了專(zhuan) 門用於(yu) 開展活動的農(nong) 民技能培訓室。講台上不僅(jin) 有農(nong) 業(ye) 局的幹部、農(nong) 科院所的專(zhuan) 家,還有農(nong) 村的技能帶頭人。赫潤梅也成了培訓室的一名講課老師,還經常去縣裏分享經驗。“沒有政策幫扶和老師們(men) 的幫助,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赫潤梅感慨地說,希望未來帶著更多鄉(xiang) 親(qin) 一起富起來。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5日 10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