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推進曆史建築掛牌保護

發布時間:2022-03-29 14:01: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本報訊(記者 李澤偉(wei) )《認識身邊的曆史建築》公眾(zhong) 科普讀本近日發布,為(wei) 曆史建築保護管理提供支撐。本市此前已分三批次公布曆史建築共1056棟(座)。2021年12月底,本市完成首批曆史建築示範掛牌,包括政協禮堂、民族文化宮、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3棟(座)曆史建築,實現北京曆史建築掛牌“零”的突破。2022年,北京將全麵開展曆史建築掛牌保護工作。

  讀本由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hui) 辦公室、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hui) 辦公室、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hui) 組織編製,主要包含“什麽(me) 是曆史建築”“曆史建築的分類保護”“我能為(wei) 曆史建築保護做什麽(me) ”“曆史建築保護中應該注意哪些方麵”“如何活化利用曆史建築”等五部分內(nei) 容,深入淺出,可讀性強。根據讀本內(nei) 容,“曆史建築”是指平麵布局和建築要素至今尚存,具有一定保護價(jia) 值,能夠反映曆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尚未公布為(wei) 文物保護單位且尚未登記為(wei) 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包括優(you) 秀近現代建築、工業(ye) 遺產(chan) 、掛牌保護院落、名人舊(故)居等。

  2017年起,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會(hui) 同市文物局、市住建委、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成立聯合工作小組,聯合各區政府,開展曆史建築的普查與(yu) 確定工作,經市政府批準,已分三批次公布曆史建築共1056棟(座)。2021年新版《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將曆史建築納入保護範圍。依據建築形式、曆史使用功能、建築年代等,北京對曆史建築進行分類保護,其中合院式建築約占49%、居住小區約占26%、近現代公共建築約占14%、工業(ye) 遺產(chan) 約占10%、其他建築約占1%。據了解,已公布的曆史建築分布在11個(ge) 行政區,未來將逐批公布更多、分布更廣。目前,分布最多的三個(ge) 行政區分別是西城區339棟(座)、東(dong) 城區316 棟(座)和海澱區195 棟(座)。

  既然名為(wei) “曆史建築”,原則上應為(wei) 建成50年以上的建築,在已公布名錄中約占98%。不過,建成不足50年,但具有特別的曆史、科學、藝術價(jia) 值或具有非常重要紀念意義(yi) 、教育意義(yi) 的建築也可納入曆史建築名錄,包括菊兒(er) 胡同新四合院、國家奧林匹克體(ti) 育中心曆史建築群、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等。這些曆史建築時間跨度達700年,承載功能多樣,建築風格多元,是北京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組成部分。

  評估曆史建築價(jia) 值不隻要看建築年代,也要綜合考量平麵布局、建築形式、有價(jia) 值建築構件、曆史環境要素等能夠體(ti) 現曆史建築的經濟社會(hui) 、曆史文化、科學技術、建築藝術價(jia) 值的相關(guan) 要素。舉(ju) 例來說,四合院的院落布局、建築內(nei) 部的特色裝飾、影壁、假山石等都可能是曆史建築的價(jia) 值載體(ti) 。

  對於(yu) 公眾(zhong) 而言,清晰明確的標誌牌是識別曆史建築的重要方式。2021年12月底,北京市完成首批曆史建築示範掛牌,包括政協禮堂、民族文化宮、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3棟(座)曆史建築,實現北京曆史建築掛牌“零”的突破。標誌牌中央顯示建築名稱,左上角附有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徽標,正下方顯示建築編號、公布時間和公布單位及平麵示意圖等信息。2022年北京將全麵開展曆史建築掛牌保護工作。

  除了掛牌保護,本市還按照“一棟一檔”為(wei) 曆史建築建立檔案,包括基本信息、曆史價(jia) 值、風貌特色、保護範圍等,並詳細記錄具有保護價(jia) 值的部位。保護曆史建築是全社會(hui) 的共同責任。公眾(zhong) 可登錄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網站下載讀本,認識身邊的曆史建築。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