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讓每塊耕地都成為豐收沃土(打好糧食生產第一仗④)

發布時間:2022-04-15 16:2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wan) 事,吃飯為(wei) 大。”

  作為(wei) 全年糧食生產(chan) 的第一仗,春耕生產(chan) 對於(yu) 奪取全年糧食和農(nong) 業(ye) 豐(feng) 收至關(guan) 重要。時近穀雨,大江南北到處都是一派春耕大忙景象。晉南糧倉(cang) ,強管護、“慧種地”,科技壯苗;黑土地上,糧農(nong) 備農(nong) 資、增托管,規模經營;洞庭湖畔,建良田、減肥藥,綠色生產(chan) ……融融春光裏,本報記者采訪多個(ge) 產(chan) 糧大縣,從(cong) 火熱的春耕場景中探訪當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新亮點、新趨勢。

  山西:政策助農(nong) 科技壯苗

  晚播小麥一二類苗比例持續增加

  風吹麥田千重綠。這些天,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西梁村的1000多畝(mu) 晚播小麥進入拔節孕穗期。

  “家裏這7畝(mu) 小麥長勢超預期!”村民阮會(hui) 珠說,這些麥子去年12月18日才種上,比常年晚播了兩(liang) 個(ge) 多月,“從(cong) 播種到現在,農(nong) 技人員常來地頭指導,微信群裏每天幾乎都有管護視頻,咱就照著做,沒想到這麥子還挺壯。”

  去年10月,山西遭遇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秋汛,汾河河津段發生嚴(yan) 重洪澇,下遊的西梁村災情較重。阮會(hui) 珠說:“去年12月份,地眼看著就要上凍,不少鄉(xiang) 親(qin) 都打算開春改種玉米了,是農(nong) 技員給了咱繼續種小麥的底氣。”

  底氣來自河津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推廣的晚播小麥冬季全膜覆蓋技術。“近些年,當地農(nong) 民大多種蓮菜、山藥等作物,這些作物收獲時間比較晚,為(wei) 了能趕種一茬小麥,農(nong) 技人員總結出了一套晚播小麥管理的成熟經驗。”河津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技推廣研究員曹建明介紹。

  為(wei) 了調動農(nong) 民的積極性,河津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出台一係列補貼政策:種子、地膜、整地旋耕和播種作業(ye) 費用全免。抽調20餘(yu) 名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宣傳(chuan) 補貼政策、講授種植技術。最終,河津市有1萬(wan) 餘(yu) 畝(mu) 小麥覆膜播種。

  從(cong) 全省看,去年山西有614.5萬(wan) 畝(mu) 冬小麥晚播,晚播率為(wei) 75.4%。越冬期弱苗比例達到50%,是近年來最高的一年。

  苗情差,管來促。山西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建立廳領導包市、“三隊”包聯到縣、技術人員到田的工作機製,三級聯動,全麵摸清一二三類苗分布情況,製作苗情表、分布圖,掛圖作戰,一個(ge) 縣一個(ge) 縣抓,一塊地一塊地促。

  運城市是山西糧食主產(chan) 區,全市423.2萬(wan) 畝(mu) 冬小麥,晚播田塊占到68%,其中將近12萬(wan) 畝(mu) “土裏捂”,開春以後才陸續出苗。

  “驚蟄以後,全市兩(liang) 次普降喜雨,氣象部門開展人工增雨,我們(men) 指導群眾(zhong) 趁雨追肥,加強春季病蟲草害綜合防控,促進晚播弱苗轉壯。”運城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站站長徐雋銘介紹。

  “從(cong) 麥田類型分析,運城市130萬(wan) 畝(mu) 旱地麥田,由於(yu) 底墒充足,去冬今春雨雪較多,機械鎮壓、趁雨雪追肥措施到位,苗情較好。”徐雋銘告訴記者,對苗情弱的地塊,後期會(hui) 引導農(nong) 戶加強管理,增穗數、增粒數、增粒重,“目前每畝(mu) 總莖蘖數在63萬(wan) 以上,隻要不發生較嚴(yan) 重的倒春寒等災害性天氣,平均畝(mu) 成穗數達到40萬(wan) 穗不成問題。”

  “我家的麥苗怎麽(me) 發黃?”“苗還是弱,是不是還得追肥?”3月底,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小麥研究所所長張定一來到河津市黃村做技術指導,剛下地就被村民圍著提問,張定一耐心地逐一解答。

  冬小麥苗情促弱轉壯,科技是關(guan) 鍵。山西組建“科技壯苗”專(zhuan) 家團隊,像張定一這樣的專(zhuan) 家深入田間地頭,加強冬小麥管理技術指導,開展促弱轉壯技術培訓,製作通俗易懂的微視頻、音頻課件,確保麥農(nong) 聽得懂、學得會(hui) 、用得上。

  400畝(mu) 晚播小麥陸續出了苗,運城市芮城縣許坡村種糧大戶胡天妮總算舒了一口氣。

  進入4月,正是小麥需要大量水肥的時候。胡天妮打開水肥一體(ti) 機手機終端,根據空氣、土壤溫濕度和肥力狀況,設置參數,完成輪灌作業(ye) ,“今年小麥生育進程比往年晚了半個(ge) 月,一直在追趕,營養(yang) 一定要給夠。”

  胡天妮種了30多年地,現在是芮城縣天宜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為(wei) 服務好萬(wan) 畝(mu) 糧田,合作社引進了無人機、高地隙植保機、移動式噴灌機等200餘(yu) 台農(nong) 機設備。

  去年,合作社建成了800畝(mu) 智能水肥一體(ti) 化節水灌溉係統,僅(jin) 用一部手機就準確操控2000個(ge) 搖臂式噴杆噴灌設備,每畝(mu) 可節水50%以上,減少化肥使用量30%以上。2021年該示範區小麥畝(mu) 產(chan) 達623公斤,遠高於(yu) 當地400多公斤的平均畝(mu) 產(chan) 。

  “今年的小麥播得晚,但技術護航,咱管理到位,爭(zheng) 取不減產(chan) ,奪豐(feng) 收。”胡天妮信心更足。

  截至4月初,山西冬小麥一二類苗比例較冬前增加31個(ge) 百分點。

  黑龍江:護好耕地 經營增效

  今年計劃擴種大豆超1000萬(wan) 畝(mu) ,力爭(zheng) 增產(chan) 26億(yi) 斤以上

  田間4月,伴隨著冰雪消融,黑土地逐漸從(cong) 冬眠中蘇醒,承載起新一年的豐(feng) 收希望。

  春耕在即,黑龍江省黑河市嘉興(xing) 現代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蓋永峰盤算起自己的種糧賬:“今年合作社計劃種2.5萬(wan) 畝(mu) 大豆,比去年增加9000畝(mu) 。算眼前賬,政策托底,擴種大豆補貼高於(yu) 玉米。算長遠賬,在玉米茬上種大豆,可以實現土壤改良,增強地力。”迎著午後暖陽,蓋永峰笑眯了眼。

  蓋永峰這“兩(liang) 筆賬”,底氣來自黑龍江“真金白銀”的政策引導。年初,黑龍江明確今年大豆種植麵積6850萬(wan) 畝(mu) ,比去年增加1000萬(wan) 畝(mu) 以上;力爭(zheng) 總產(chan) 量達到170億(yi) 斤,比去年增加26億(yi) 斤以上。為(wei) 了實現擴種目標,省裏出台差異化補貼政策,原則上大豆生產(chan) 者補貼每畝(mu) 高於(yu) 玉米生產(chan) 者補貼200元左右,輪作製度試點重點向大豆傾(qing) 斜,新增耕地輪作試點每畝(mu) 補貼150元。

  “眼下合作社資金全部到位,目前已儲(chu) 備種子160噸,訂購化肥800噸,農(nong) 時一到就開種。”蓋永峰說,今年合作社打算通過清選、分類初加工,提升大豆附加值,每斤價(jia) 格能比普通農(nong) 戶種植高出1毛錢。

  “目前全市大豆種植意向麵積1534.4萬(wan) 畝(mu) ,比省裏下達的指標任務多18.4萬(wan) 畝(mu) 。”黑河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種植業(ye) 管理科負責人汪亮介紹,市裏組織專(zhuan) 家、農(nong) 技人員深入鄉(xiang) 鎮村屯、田間地頭,開展指導服務,幫助種植戶解決(jue) 擴種大豆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提高大豆生產(chan) 關(guan) 鍵技術到位率。

  “注意播種均勻,別空穴,覆土薄厚要一致,邊啊角啊也不能落下。”初春的三江平原,北大荒集團二九一分公司浸種催芽車間內(nei) 燈火通明,農(nong) 技推廣研究員陳國建正為(wei) 大家講授苗床管理經驗。

  “要豐(feng) 收,得把地護好。良種良法配套,農(nong) 機農(nong) 藝結合,地力才能不斷提升。”二九一分公司總經理熊亞(ya) 文說,“經過多年的綜合管護,黑土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已經提升了1至3個(ge) 百分點。今年,我們(men) 實現了53.1萬(wan) 畝(mu) 綠色、有機、無公害耕地認證全覆蓋。肥沃的黑土地又回來了!”

  二九一分公司四管理區26作業(ye) 站裏,土壤化驗室負責人周兆芳正在進行播種前的土壤采集工作。“這1800畝(mu) 耕地去年秋天就完成了整地、施肥和起壟,就等天氣回暖。”周兆芳介紹,“我們(men) 累計在全域取樣測土1.6萬(wan) 份,每年給出施肥配方3000餘(yu) 份,指導種植戶按需施肥,既節約成本,又提高糧食產(chan) 能,最重要的是讓土壤中各元素比例合理平衡,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保護黑土資源。”

  “土地托管太靠譜了!”剛備耕那會(hui) 兒(er) ,綏化市蘭(lan) 西縣遠大鎮曙光村村民郭永鳳就來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穎家裏,打算把500畝(mu) 地托管到村集體(ti) 合作社,夫妻倆(lia) 好安心外出務工。這已經是她選擇托管服務的第三個(ge) 年頭。“去年玉米每畝(mu) 打了1500多斤,畝(mu) 收入1300元,比過去自己種多掙130元,關(guan) 鍵還不用操心!”郭永鳳說。

  “2020年開始,我們(men) 村成立了村集體(ti) 股份經濟合作社,為(wei) 村民提供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程托管服務。利用村集體(ti) 組織優(you) 勢,實行‘村黨(dang) 總支部+股份合作社+農(nong) 戶’,規模化經營,科學化種植。”劉穎介紹,托管後畝(mu) 均增產(chan) 100斤以上,年均集體(ti) 收入70萬(wan) 元,不僅(jin) 農(nong) 民增收了,村集體(ti) 也有一筆托管收入,實現農(nong) 戶與(yu) 村集體(ti) 雙贏。今年已經有100多戶村民和合作社簽訂了托管合同。

  創新經營體(ti) 係,為(wei) 糧食生產(chan) 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黑龍江堅持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和農(nong) 業(ye) 強省建設,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黑龍江省委農(nong) 辦主任、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廳長王兆憲說,到2025年,黑龍江要發展示範家庭農(nong) 場2萬(wan) 個(ge) ,省級以上農(nong) 民合作社示範社1150個(ge) ,促進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高質量發展。農(nong) 業(ye) 全程生產(chan) 托管服務麵積將達到6000萬(wan) 畝(mu) ,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80%,促進小農(nong) 戶和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有機銜接。

  湖南:按需施肥 綠色生產(chan)

  74個(ge) 早稻重點縣推廣1350萬(wan) 畝(mu) 早稻集中育秧

  農(nong) 時不等人,春耕正當時。

  4月6日,在湖南省嶽陽市嶽陽縣筻口鎮豐(feng) 瑞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智能育秧工廠內(nei) ,150畝(mu) 集中培育的早稻秧苗青翠欲滴。仔細打量,秧苗已長出三葉一心,個(ge) 頭也“躥”到了3寸左右。這些秧苗通過機插秧的方式,陸續移栽到全縣2萬(wan) 多畝(mu) 農(nong) 田。

  筻口鎮潼溪村農(nong) 戶黃大軍(jun) 今年打算種植160畝(mu) 雙季稻,相中的早稻品種是嶽早秈6號。春節剛過,他就跟豐(feng) 瑞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係,訂購了早稻秧苗。

  “過去,由於(yu) 技術不過關(guan) ,自己培育的秧苗參差不齊,影響收成。現在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替我們(men) 育秧,不僅(jin) 秧苗更壯實,還不用擔心錯過最佳時間,早稻產(chan) 量更有保障。”在黃大軍(jun) 看來,集中育秧讓春耕生產(chan) 省心省力,事半功倍。

  豐(feng) 瑞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擁有嶽陽縣規模最大的集中育秧工廠。合作社負責人董敏芳介紹,集中育秧采用的是智能化流水線作業(ye) 。不僅(jin) 浸種、起水、催芽等工序實現了自動化,就連將秧盤運至大棚,都實現了軌道機械運輸,育秧周期大約為(wei) 24天。

  “專(zhuan) 業(ye) 集中育秧提高了農(nong) 戶的種糧積極性,有力地保障了糧食安全。”嶽陽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許嶽文告訴記者,機插秧省種、省工、增產(chan) ,每畝(mu) 節約種子、化肥、人工費30元以上,並將原本占耕地8%左右的秧田麵積縮減到1%以下,糧食種植麵積增加超過7%。

  今年,嶽陽縣計劃實施早稻集中育秧34.9萬(wan) 畝(mu) ,開春以來已落實到當地1000多個(ge) 育秧主體(ti) ,確保早稻播種麵積達43.5萬(wan) 畝(mu) 以上。記者從(cong) 湖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獲悉,2022年湖南進一步將早稻集中育秧作為(wei) 穩麵積、穩產(chan) 量、穩產(chan) 能的關(guan) 鍵措施,在全省74個(ge) 早稻生產(chan) 重點縣部署安排1350萬(wan) 畝(mu) 早稻集中育秧,比去年增加了350萬(wan) 畝(mu) 。

  4月6日,地處洞庭湖東(dong) 岸的汨羅市白水鎮高衝(chong) 村,260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如火如荼。3月以來,村裏完成了農(nong) 田灌溉溝渠兩(liang) 側(ce) 的生態護坡建設,機耕道的路基也平整完畢。

  高衝(chong) 村種糧大戶張建仁說,過去村裏的機耕道坑窪不平,溝渠水流不暢,遭逢強降雨天氣就會(hui) 淹沒農(nong) 田,“田難種、風險大,農(nong) 戶種糧的積極性很受影響。”

  去年秋季,高衝(chong) 村抓住汨羅市大力開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契機,改善路渠等配套設施,提升農(nong) 田產(chan) 能。“新修的機耕道比過去寬了1米多,農(nong) 機進出十分方便。溝渠建好後,灌溉用水從(cong) 源頭直接流到田間地頭,用水不再愁,種田不再難,我當然願意種兩(liang) 季!”張建仁說,今年這260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全部種植雙季稻。

  汨羅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胡亞(ya) 運介紹,近年來,通過加快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原來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分散零碎的低產(chan) 田變成高標準農(nong) 田,穩糧保供能力顯著提高。去年,全市糧食播種麵積達96萬(wan) 畝(mu) ,總產(chan) 量達41萬(wan) 噸。

  湖南省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正在加速。按照規劃,全省2022年度將完成460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任務,加大中低產(chan) 田改造力度,提高耕地地力等級。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湖南強化春耕農(nong) 資調度,加強對農(nong) 戶的綠色生產(chan) 技術指導,推進農(nong) 藥化肥減量增效。

  “我們(men) 向農(nong) 民精準發放配方,指導精確用量,可以在往年基礎上減少6%的化肥使用量。”臨(lin) 湘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李瑜說,市裏組織測土專(zhuan) 班分赴1100個(ge) 取樣點,選取稻田土壤樣本,製定出水稻測土配方肥方案。與(yu) 以往“一個(ge) 配方管所有”不同,今年的新配方著眼於(yu) 不同區域的土壤實際肥力,根據早、中、晚稻不同需肥量,分別列出建議施用量。

  湖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2022年湖南繼續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措施,確保糧食播種麵積穩定在7135萬(wan) 畝(mu) 以上、產(chan) 量600億(yi) 斤以上。

  各地加強糧食生產(chan) 全過程全環節調度,推動糧食麵積落實、政策落實、技術落實,讓每一塊耕地都成為(wei) 豐(feng) 收的沃土。

  ■鏈接·春耕速遞

  11部門部署做好春耕化肥保供穩價(jia) 工作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11部門印發通知,要求各地方和有關(guan) 中央企業(ye) 增強國內(nei) 化肥生產(chan) 供應能力,提高化肥及其生產(chan) 原料運力保障水平,積極做好儲(chu) 備等工作,提高化肥流通效率,加強農(nong) 資市場監管協同配合,切實推動化肥減量增效,保障化肥供應和市場平穩運行,夯實夏糧豐(feng) 收基礎。

  南方水稻機械化種植工作穩步推進

  近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印發通知,決(jue) 定組織開展南方稻區水稻機械化種植推進行動,要求各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立足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目標任務,突出機械化移栽方式,多措並舉(ju) 加快補齊機械化種植短板,為(wei) 水稻穩產(chan) 增產(chan) 提供機械化支撐。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