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命運與共·全球發展倡議係列綜述)
一個(ge) 清潔美麗(li) 的世界,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的堅實基礎,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企盼。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疊加共振,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麵臨(lin) 新挑戰。習(xi) 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hui) 一般性辯論時鄭重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把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納入八大重點合作領域,在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中尋找發展機遇和動力,對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
人類進入工業(ye) 文明時代以來,傳(chuan) 統工業(ye) 化迅猛發展,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態係統原有的循環和平衡,造成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緊張。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發展蒙上陰影,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速度前所未有,氣候變化挑戰不容忽視。
“我們(men) 要解決(jue) 好工業(ye) 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為(wei) 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這場疫情啟示我們(men) ,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li) 地球。人類不能再忽視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著隻講索取不講投入、隻講發展不講保護、隻講利用不講修複的老路走下去。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jue) 定性步伐。”習(xi) 近平主席多次在聯合國講壇呼籲。
從(cong) 全球視角思考責任擔當,辯證分析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guan) 係,2021年9月,習(xi) 近平主席鄭重提出全球發展倡議,聚焦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綠色發展,呼籲國際社會(hui) 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
“我們(men) 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深刻總結曆史經驗和教訓,習(xi) 近平主席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jin) 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you) 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wei) 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謀發展,需要長遠地考慮全體(ti) 人民的未來與(yu) 福祉,而非一時之利。”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認為(wei) ,中國倡導的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實際是在探索兼顧經濟發展與(yu) 環境保護的道路,“這是了不起的探索”。
“人們(men) 越來越意識到,一個(ge) 健康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於(yu) 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綠色發展對於(yu) 經濟複蘇來講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yi) 。”法國經濟學家丹尼爾·哈伯認為(wei) ,“在已有的國際合作基礎上,全球發展倡議中提及的綠色發展將隨著項目的落實而釋放出更加強勁的發展動力,助力全球經濟複蘇。”
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lun) 德表示,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麵,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中國是全球環境議程的重要引領者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決(jue) 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chan) 業(ye) 結構、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wei) 限製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nei) ,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yang) 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良好的生態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
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將“美麗(li) ”一詞寫(xie) 入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目標,實行最嚴(yan) 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度,出台“史上最嚴(yan) ”環保法;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li) 中國,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共同追求;“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wei) 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省“千村示範、萬(wan) 村整治”工程先後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貫徹新發展理念,將應對氣候變化擺在國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提高碳排放強度削減幅度,不斷強化自主貢獻目標,以最大努力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力度,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020年9月22日,習(xi) 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hui) 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正在為(wei) 實現這一目標而付諸行動。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建設達到綠色建築標準的低碳場館,大量節能與(yu) 清潔能源車輛用於(yu) 賽時交通保障,奧運史上首次實現場館“綠電”全覆蓋……“綠色辦奧”的願景一一落實。
國際奧委會(hui) 北京冬奧會(hui) 協調委員會(hui) 主席胡安·薩馬蘭(lan) 奇稱讚北京冬奧會(hui) 是“最綠色”的奧運會(hui) 。美國庫恩基金會(hui) 主席羅伯特·庫恩感歎,北京冬奧會(hui) 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切實貢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yu) 行動》報告,向世界介紹中國生態文明理念與(yu) 實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ya) 太辦事處主任德欽策林表示,中國是“全球環境議程的重要引領者”。
為(wei) 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能讓長頸鹿“昂首通行”的肯尼亞(ya) 蒙內(nei) 鐵路、“油改電”的斯裏蘭(lan) 卡科倫(lun) 坡集裝箱碼頭、光伏板下可以長草種瓜的巴基斯坦旁遮普太陽能電站……中國將綠色發展的理念落實到共建“一帶一路”項目中。
中國不遺餘(yu) 力地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雙贏,構建經濟與(yu) 環境協同共進的地球家園,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
在埃及,中國的節水梯田模式得以應用,助力西奈半島山區涵養(yang) 水源;在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中國綠色化肥試驗區促成小麥等農(nong) 作物最高增產(chan) 400%,當地農(nong) 民心裏樂(le) 開了花;在南非中部德阿地區的山地上,一座座中國製造的白色風機昂然矗立,由中企運營的德阿風電項目每年發電量超過7.5億(yi) 千瓦時,相當於(yu) 減排二氧化碳70多萬(wan) 噸。該項目還通過全球碳交易市場出售碳排放量,實現了環境和經濟的雙重收益……
中國的防沙治沙“藥方”,為(wei) 蒙古國治理荒漠化帶來希望;節能改造項目,讓哈薩克斯坦的奇姆肯特煉油廠煥發新生;菌草種植技術,為(wei) 中非共和國、斐濟、老撾、萊索托等1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綠色就業(ye) 機會(hui) ……從(cong) 技術交流到項目開發,中國在踐行全球發展倡議的過程中,不斷分享先進技術和方案,為(wei) 各國共同發展提供更加豐(feng) 富多元的清潔能源與(yu) 可持續發展思路。
中國秉持“授人以漁”理念,盡己所能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2011年以來,中國累計安排約12億(yi) 元人民幣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wei) 近120個(ge) 發展中國家培訓了約2000名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從(cong) 非洲的氣候遙感衛星,到東(dong) 南亞(ya) 的低碳示範區,再到小島國的節能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效。
“中國在世界氣象組織中一直是一個(ge) 非常有建設性的參與(yu) 者,也一直在幫助亞(ya) 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改善其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世界氣象組織秘書(shu) 長彼得裏·塔拉斯表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氣象研究和援助發展中國家方麵發揮了關(guan) 鍵作用。
巴基斯坦亞(ya) 洲生態文明研究與(yu) 發展研究所首席執行官沙基爾·拉邁說,中國正通過正確的政策、願景及項目,幫助眾(zhong) 多發展中國家推動低碳經濟轉型。
生態文明建設關(guan) 乎人類共同命運,建設綠色家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作為(wei) 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參與(yu) 者,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行動派,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yu) 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將繼續與(yu) 各國攜手並進,落實好全球發展倡議,共同譜寫(xie) 綠色發展的美好樂(le) 章。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6日 03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