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之治丨海安:群眾事 商量辦
江蘇海安市曲塘鎮羅町村航拍圖。羅町村供圖
“子女都外出就業(ye) ,我年紀大了,已無力再種地。”這是江蘇海安市曲塘鎮羅町村七旬老人徐開君心頭的一塊石頭。如今,這塊石頭落地了。“我家每年土地流轉租金4000多元,我在村集體(ti) 農(nong) 場打工還有7000元的收入。”老人說,這都得益於(yu) “有事好商量 ”。
民生無小事,老百姓的事兒(er) 怎麽(me) 解決(jue) ,不是哪一個(ge) 人說了算。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有事好商量,眾(zhong) 人的事情由眾(zhong) 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近年來,海安市開展“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活動,不僅(jin) 實現了協商議事村村覆蓋、村村開花的局麵,還摸索出了“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工作的“海安模式”。
通過多年積極探索,海安市依托“有事好商量”平台,在改善民生實事、社會(hui) 治理難事等方麵架起了與(yu) 群眾(zhong) 的“連心橋”,解決(jue) 了一大批民生難題,不斷增強著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海安市委還專(zhuan) 門出台文件,明確將協商議事工作納入市委黨(dang) 建工作重要巡查內(nei) 容,目的就是要把群眾(zhong) 身邊事辦好、辦實。
群眾(zhong) 的事 由群眾(zhong) 商量著辦
羅町村有人口3840人、耕地2800多畝(mu) ,由人口老齡化導致的種地難已經成了當地麵臨(lin) 的現實問題。今年3月份剛調到曲塘鎮環境整治辦工作的景聖忠,此前是羅町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裏老年人超過70%,有勞動能力的大都外出就業(ye) 、務工了,留守在家中種地的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他說。
徐開君老人介紹,大家夥(huo) 為(wei) 此聯名要求村委會(hui) 組建農(nong) 業(ye) 合作社,將各家各戶的土地進行流轉集中耕種,一方麵解決(jue) 村民種地難問題,另一方麵確保村民的基本收益。怎麽(me) 解決(jue) ?景聖忠為(wei) 此多次召集村民代表、轄區政協委員及有關(guan) 部門召開“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hui) 。
“議題很明確,就是根據群眾(zhong) 意願,共同商討‘組建小型合作農(nong) 場解決(jue) 責任田無人耕種問題’。”景聖忠告訴記者,經過走訪村民和實地調研,經報鎮黨(dang) 委批複,村裏成立農(nong) 業(ye) 合作社,將村民的耕地集中流轉並組建了家庭農(nong) 場。如今,村民們(men) 不種地也能保證收益,像徐開君一樣在農(nong) 場打零工的村民有50多人,每人每天收入不低於(yu) 50元。
從(cong) 協商議題到最終拍板,用了不到4個(ge) 月時間,老百姓如願將自家的耕地流轉了出去。讓村民沒有想到的是,村集體(ti) 農(nong) 場營利後,集體(ti) 收入增加了,村裏各項配套設施也日漸改善,大家每年還有些分紅收入。
既要講規則 也要講鄉(xiang) 情
“河道生態改造是好事,但我家種在河邊的蔬菜怎麽(me) 辦?孩子們(men) 還指望著回來帶些新鮮蔬菜吃呢!”3月22日,在海安市城東(dong) 鎮品建村協商議事室,7組村民代表許金濤直接發問。當日,品建村召開“有事好商量”議事會(hui) 。
“河道兩(liang) 側(ce) 有不少人家都種了蔬菜,多少也應給點青苗補償(chang) 。”“河道北邊的村民早就拆遷了,土地屬於(yu) 集體(ti) 所有,不應有補償(chang) 。”原來,品建村友誼河道要進行治理,村民常年在河坡種植蔬菜,大家夥(huo) 對於(yu) 青苗補償(chang) 意見不一。在此次議事會(hui) 上,盡管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但整個(ge) 過程沒有一點爭(zheng) 吵,反而在融洽的氣氛中說出了各自的想法。
站在群眾(zhong) 視角看問題,既要講規則,也要講鄉(xiang) 情。眼下,友誼河生態河道治理開工在即,前期已經進行了清淤、打樁、護坡等工序,總不能因為(wei) 青苗補償(chang) 問題遭到耽擱。村民們(men) 明白,河道治理事關(guan) 居住環境的改善,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友誼河河南坡麵種植按照過去劃分的“底冊(ce) ”,給予一次性青苗補償(chang) ,河道整治後統一綠化,不得再次種植;友誼河河北各組村民均已拆遷,河北坡麵種植由相關(guan) 村民自行清理,不予補償(chang) 。這一結果也得到了許金濤等村民代表的認可。
記者注意到,將“有事好商量”與(yu) 解決(jue) 曆史矛盾問題相結合,聚焦群眾(zhong) 急難愁盼的煩心事、利益相關(guan) 的鬧心事,已經成了品建村近年來常態化的工作。
近些年,品建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薑小亮時常帶領村幹部、村民代表到村組走訪調研,收集民情民意,先後解決(jue) 了全村修路、造渠、生態河道建設等民生實事。“作為(wei) 基層幹部,我們(men) 要關(guan) 注事關(guan) 群眾(zhong) 利益的事,群眾(zhong) 的事同群眾(zhong) 多商量。 ”薑小亮說。
避免一商了之 建立長效機製
通過“有事好商量”平台解決(jue) 實際難題的還有雅周鎮東(dong) 夏村。“不足一年時間,我們(men) 的幸福感大大提升。”村民汪保誌告訴記者。曾經,道路不暢、河道不通等問題困擾著村民。“現在不一樣了,新鋪的水泥路寬敞平坦,到了晚上有路燈照明,村民們(men) 沿著新整治的河道散步,很是愜意。”他笑著說。
群眾(zhong) 有期盼,就得有回應。“村居環境怎麽(me) 改?資金又從(cong) 哪裏來?”雅周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政協工委主任苗德強介紹,東(dong) 夏村是中組部“紅色村”試點村,根據建設紅色美麗(li) 村莊振興(xing) 試點要求,雅周鎮黨(dang) 委、東(dong) 夏村村委召集了轄區政協委員、村民代表、相關(guan) 部門及村幹部走進“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共商共議“紅色村”發展振興(xing) ,助推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
東(dong) 夏村去年這次議事會(hui) 形成了三個(ge) 方麵的建議清單:一是采取村統籌“按戶定時定點定農(nong) 作物”種植,進一步提高村民種植經營收入;二是實施村容村貌淨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地享受到“紅色村”建設帶來的幸福感;三是廣泛深入開展“紅色村”宣傳(chuan) 工作,充分調動村民作為(wei) 主人公和最終受益者參與(yu) “紅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民事民議,協商解決(jue) 。不過,為(wei) 避免一商了之、一議了事,雅周鎮政協工委提出,建立政協委員與(yu) 東(dong) 夏村“紅色村”建設長期結對幫扶機製,要求政協委員定期走訪東(dong) 夏村“紅色村”項目建設現場,及時給予意見和建議。同時,建立微信協商議事聯絡群,村幹部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可以隨時向政協委員求助,使政協委員為(wei) 紅色東(dong) 夏村發展振興(xing) 發揮切實有效的持續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