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副刊刊發厲彥林散文:家鄉茶的清香

發布時間:2022-05-28 21:2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家鄉(xiang) 茶的清香

  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迎一縷山風,煮一壺熱茶,仔細品一口,是多麽(me) 愜意。

  我的故鄉(xiang) 山東(dong) 沂蒙山區,鄉(xiang) 親(qin) 們(men) 有早晨喝茶的習(xi) 慣,尤其上了年紀的人,這是必須的。“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茶水融合著親(qin) 情友情,待客敬茶成為(wei) 沂蒙山區城鄉(xiang) 人家的禮儀(yi) 風尚。

  原來鄉(xiang) 下生活條件差,我記得早年間,鄉(xiang) 親(qin) 們(men) 喝大碗茶,後來興(xing) 起搪瓷茶缸,有的直接放到火爐上燒。麥收時節,有的用做飯的鐵鍋煮茶水,盛進木筲或鐵桶擔到地頭上。後來條件好了,喝茶也講究起來,好多人家用上當年比較時尚的“快壺”燒水泡茶。

  快壺,是沂蒙山區農(nong) 村的一種燒水工具,如今基本見不到了。它全身都是鋁皮做的。底部三條腿,壺的主體(ti) 是圓柱形,中間豎著上細下粗的圓錐形內(nei) 膽,也是煙筒。外層鋁皮與(yu) 煙筒之間能盛一兩(liang) 瓢水,蓋上鋁皮蓋,既衛生又保溫。壺的一邊是壺嘴,另一邊是壺把。可用木柴、樹根、樹枝或莊稼秸稈作燃料,點上火從(cong) 上而下放進煙筒,一會(hui) 就能聽到水的響聲和沸騰聲。水燒開後,先倒掉壺嘴裏不開的那截水,再倒入暖瓶,然後衝(chong) 進放好茶葉的茶壺,悶上幾分鍾,就能倒出茶香撲鼻的茶水。

  記得有一年“五一”假期,我和妻兒(er) 回到沂蒙山區的老家厲家泉村。天剛蒙蒙亮,院子裏大公雞的啼鳴聲、呱嗒呱嗒的風箱聲和快壺裏木柴燃燒的劈裏啪啦聲,就把我吵醒了。我趕忙起床,隻見爺爺正坐在木墩子上,用斧頭劈一根老槐木往快壺裏填,要燒水泡茶喝。父親(qin) 剛擔回兩(liang) 桶清冽的泉水,在洗刷茶壺和茶碗。母親(qin) 則在忙著做早飯。

  “這是咱村炒的新茶,咱嚐嚐吧。”父親(qin) 遞給我一包用粗糙的牛皮紙包著的茶葉,我小心翼翼地打開,一股淡淡的茶香撲麵而來。我按長輩示範的規矩,開始往茶壺裏放茶葉、倒開水。待茶葉在茶壺裏悶了幾分鍾,把最先倒出的半碗茶水重新倒回茶壺裏,輕輕晃了晃,然後用蜻蜓點水的方式先“點一下”,再邊抬高茶壺邊倒茶水,漫過半茶碗就好。那茶水黃綠明亮,清香誘人,我雙手把第一碗端給正在得意地看我倒茶的爺爺。爺爺捋了捋胡須,高興(xing) 地喝了一口,燙得一激靈。我被嚇了一跳,爺爺仍然直誇:“好茶,好喝。”然後我依次給全家人每人倒了一碗茶。習(xi) 慣“粗茶淡飯”的人家,小院裏立刻茶香縈繞,歡聲笑語。這一壺熱茶,把這個(ge) 山村的早晨泡得暖意融融。

  我們(men) 村東(dong) 、北、西三麵有山,尤其東(dong) 側(ce) 的南北山雲(yun) 霧繚繞,這裏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適合長茶。這些年,人們(men) 生活品位提高,喝茶越來越講究。種茶、賣茶葉成為(wei) 我們(men) 村父老鄉(xiang) 親(qin) 的重要營生。村四周全是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的茶園,邁出家門就能看到翠綠養(yang) 眼的茶樹叢(cong) 。清明時節,光滑油澤的茶芽在春風春雨中搖曳。茶芽尖上,晶瑩的水珠,閃動一絲(si) 微亮的光芒。

  無論回到故鄉(xiang) 還是身在外地,不管是忙於(yu) 工作還是閑讀寫(xie) 作,我養(yang) 成每天都喝一杯地道家鄉(xiang) 茶的習(xi) 慣。每天清晨,迎著第一縷陽光,煮一壺故鄉(xiang) 的茶。沸騰的茶水如雲(yun) 霧翻滾,那味道滿室飄散,清甜醇香。茶水入口的瞬間,頓感與(yu) 故鄉(xiang) 血脈相通、根脈相連,身心一時澄澈清明起來。

  故鄉(xiang) ,讓我念念不忘的,何止是這一壺熱茶呀!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5日 第 20 版)

  (責編:鄭浦麗(li) 、邢曼華)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