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打破“二元結構”壁壘 推動城鄉全麵融合發展

發布時間:2022-05-29 09:43:00來源: 南方日報

  “最富的地方在廣東(dong) ,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dong) ”,這句話曾是廣東(dong) 區域城鄉(xiang) 發展不平衡的寫(xie) 照。如何將鄉(xiang) 村發展的短板化為(wei) 潛力板,是廣東(dong)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

  省第十二次黨(dang) 代會(hui) 以來,廣東(dong) 下功夫解決(jue) 城鄉(xiang) 二元結構問題,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現主要農(nong) 業(ye) 縣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全覆蓋,初步建立現代化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體(ti) 係,基本完成全省自然村基礎環境整治,推動城鄉(xiang) 居民收入之比逐步收窄,連續兩(liang) 年保持在2.5∶1以內(nei) 。

  特別是2020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發實施《廣東(dong) 省建立健全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和政策體(ti) 係的若幹措施》以來,工農(nong) 互促、城鄉(xiang) 互補、全麵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nong) 城鄉(xiang) 關(guan) 係在廣東(dong) 加快建立,城鄉(xiang) 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體(ti) 製機製突破

  探索更多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鮮活經驗

  今年“五一”期間,位於(yu) 清遠市清新區的小華山風景區迎來一撥撥慕名而來的遊客,住民宿、賞美景、品美食,人氣十足。而就在幾年前,景區所在的六甲洞下逕村卻是另一番光景,這裏山多田少,難以集約發展產(chan) 業(ye) ,村民紛紛外出務工。

  在村黨(dang) 支部的帶領下,下逕村盤活整合2600平方米宅基地,與(yu) 社會(hui) 資本合作經營小華山休閑度假項目,村集體(ti) 經濟收入由1.9萬(wan) 元增至500多萬(wan) 元,入股農(nong) 戶獲得近3000元分紅。“村民擁有更多話語權,這個(ge) 改革讓我們(men) 更加有幹勁。”領到股權證的下逕村村民鄒東(dong) 海說。

  建立健全有利於(yu) 城鄉(xiang) 空間融合發展的體(ti) 製機製,是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關(guan) 鍵。

  自2019年12月廣清接合片區納入國家城鄉(xiang) 融合發展試驗區以來,廣東(dong) 先後出台《國家城鄉(xiang) 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東(dong) 廣清接合片區實施方案》《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建設總體(ti) 方案》等文件,推動實施“因城施策完善落戶政策”“完善市民化配套政策”“建立人才加入鄉(xiang) 村激勵機製”等措施,不斷探索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廣清經驗”。

  近年來,清遠把探索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股份合作製改革和“三塊地”(農(nong) 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作為(wei) 突破口,推動農(nong) 村土地改革精準化,暢通城鄉(xiang) 要素流通渠道。目前,廣清接合片區清遠(片區)10項試驗任務、148個(ge) 重點項目紮實推進。

  “廣清接合片區是我國唯一跨行政區的城鄉(xiang) 融合試驗區,廣清不僅(jin) 要在珠三角引領帶動北部生態發展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方麵探索經驗,還要在破解城鄉(xiang) 二元結構、推進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廣大鄉(xiang) 村融入城市發展方麵發揮示範。”省發展改革委相關(guan) 負責人說。

  製度建設不僅(jin) 需要“點”上突破,也需要“麵”上統籌。2020年5月,廣東(dong) 印發實施《廣東(dong) 省建立健全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和政策體(ti) 係的若幹措施》,對廣東(dong) 促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做出全麵部署。

  ——建立美麗(li) 小城鎮發展機製。引導農(nong) 村人口在鎮區集中居住,提升鎮區教育、醫療、養(yang) 老等公共服務水平。

  ——健全都市圈率先實現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機製。五年來,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對周邊鄉(xiang) 村地區的帶動作用不斷凸顯,跨市公交、醫聯體(ti) 建設等真招實策推動要素資源在城鄉(xiang) 雙向流動。

  ——建立美麗(li) 小城鎮發展機製。一批產(chan) 業(ye) 特色鮮明、產(chan) 城人文融合、宜業(ye) 宜居宜遊的特色小城鎮和特色小鎮正在廣東(dong) 加速湧現。

  以廣清接合片區為(wei) 試點引路,廣東(dong) 還在2020年11月將江門市中心城區產(chan) 城融合示範區等7個(ge) 市縣、廣州市黃埔區新龍鎮等39個(ge) 中心鎮列為(wei) 廣東(dong) 省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地區,並明確試點範圍及試點任務。

  要素雙向流動

  搭平台引資源讓產(chan) 業(ye) 聯通城鄉(xiang)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的不斷健全,推動人才、資本等要素在城鄉(xiang) 之間雙向流動。

  “農(nong) 民的‘搖錢樹’又回來了!”雲(yun) 浮市鬱南縣平台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李亮豪十分欣喜。由於(yu) 病蟲害問題,當地農(nong) 民過去的致富果——柑橘和百香果種植效益低下,不少農(nong) 民放棄種植。

  在省農(nong) 科院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的技術加持下,平台鎮的果業(ye) 種植效益大大提升,農(nong) 民重燃種植熱情。

  不僅(jin) 僅(jin) 是平台鎮,截至2021年底,省科技廳推進農(nong) 村科技特派員駐鎮幫扶901個(ge) 重點鄉(xiang) 鎮全覆蓋,共選派901個(ge) 團隊、2767名農(nong) 村科技特派員,深入鄉(xiang) 村助力科技興(xing) 農(nong) 。

  五年來,通過實施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和“青春建功”行動等措施,更多廣東(dong) 年輕人從(cong) 城市來到鄉(xiang) 村,成為(wei) 助力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生力軍(jun) 。據省人社廳數據顯示,在2021年“三支一扶”的崗位征集中,支農(nong) 和幫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崗位占比71.42%。

  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也漸成風潮。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2020年的調查顯示,在全省高素質農(nong) 民中,進城務工返鄉(xiang) 人員占比超1/3,成為(wei) 優(you) 質人力資源從(cong) 城鎮流向鄉(xiang) 村的重要形式。

  另一方麵,更多資金注入鄉(xiang) 村,進一步增強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動力。

  在今年春耕啟動前,肇慶市四海葡萄莊園的負責人趙四海就開始謀劃將葡萄園變成集葡萄采摘、現代農(nong) 業(ye) 休閑觀光、餐飲於(yu) 一體(ti) 的綜合體(ti) 。因為(wei) 沒有抵押物,資金曾成為(wei) “攔路虎”。不過,很快“金融副書(shu) 記”周誌豪為(wei) 他申請到銀行30萬(wan) 元授信額度,一解趙四海燃眉之急。

  不同渠道的資金匯流成海,助力城鄉(xiang) 融合發展:農(nong) 業(ye) 保險保費收入總額增長至2021年末的47.77億(yi) 元(不含深圳),吸引1800萬(wan) 戶次農(nong) 戶參保;2018年以來,省財政每年度統籌涉農(nong) 資金規模超300億(yi) 元,八成以上投向市縣基層……

  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也為(wei) 城鄉(xiang) 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架起橋梁。

  在揭陽揭東(dong) ,通過搭建“1+4+1”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平台,推動麻竹筍成為(wei) 當地最具發展潛力的特色農(nong) 業(ye) 。

  在汕尾陸河,河口鎮充分利用當地優(you) 質資源,打造河口北中研學旅行基地,城鄉(xiang) 資源互補,帶動當地消費超100萬(wan) 元,有效促進農(nong) 民增收。

  近年來,廣東(dong) 不斷建立健全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培育機製,加快建立現代農(nong) 業(ye) 經營體(ti) 係。以綠水青山“後花園”和“菜籃子”“米袋子”為(wei) 主導,推進鄉(xiang) 村主動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

  數據顯示,目前,全省累計創建18個(ge) 國家級、235個(ge) 省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形成6個(ge) 國家級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56個(ge) 國家級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139個(ge) 國家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初步構建了“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ye) 、一村一品”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

  民生福祉增強

  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縮小

  推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yu) 推進民生福祉。

  近年來,廣東(dong)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趨勢向好,最直觀的體(ti) 現是農(nong) 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數據顯示,全省農(nong) 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15780元增加到2021年的22306元,累計增長41.4%。

  與(yu) 此同時,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縮小,2021年,全省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比降至2.46∶1,連續兩(liang) 年保持在2.5∶1以內(nei) ,並呈不斷縮小的態勢。“這意味著廣東(dong) 的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廣東(dong) 省農(nong) 村研究院副院長萬(wan) 忠說。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有力推動廣東(dong) 鄉(xiang) 村麵貌發生巨變。

  截至2021年底,全省完成“農(nong) 村人居環境基礎整治”自然村15.3萬(wan) 餘(yu) 個(ge) ,覆蓋率由2017年的62%提升至2021年的99.8%以上。農(nong) 村衛生戶廁普及率、農(nong) 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ti) 係和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率3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通鄉(xiang) 鎮和行政村路麵硬化率、行政村通客車率、農(nong) 村公路列養(yang) 率均達100%;農(nong) 村5G、4G基站數量均居全國第一,行政村4G網絡實現全覆蓋。

  近年來,廣東(dong) 還不斷補齊農(nong) 村公共服務短板,讓鄉(xiang) 村更加宜居。在梅州五華縣華城鎮,不僅(jin) 建立縣圖書(shu) 館華城分館,還設立5個(ge) 智慧自助圖書(shu) 館,推動農(nong) 家書(shu) 屋實現全鎮全覆蓋;在惠州博羅楊村鎮,楊村中心衛生院升級為(wei) 博羅縣第二人民醫院,按照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標準運營,年門診量可達60萬(wan) 人次,實現就診90%不出縣;在湛江遂溪,15個(ge) 鄉(xiang) 鎮通三級以上公路,鄉(xiang) 鎮通暢率達100%,並基本建立“縣有路政員、鎮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的路產(chan) 路權保護隊伍。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正是打破城鄉(xiang) 二元結構、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的高效路徑。”省社會(hui) 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偉(wei) 表示,廣東(dong) 正通過促進城鄉(xiang) 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加速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基層實踐

  汕頭市濠江區:

  走出“美麗(li) 城區+美麗(li) 鄉(xiang) 村”融合發展之路

  藝術牆繪、寬闊巷道、潮風古韻、田園牧歌……走進汕頭市濠江區濱海街道東(dong) 隴社區,仿佛置身一處“文創天地”,時尚創意與(yu) 潮汕元素碰撞交融,令人眼前一亮。每到周末,這裏便成了不少市民遊玩休閑的優(you) 選地、打卡點。

  把時間撥回到5年前,彼時的東(dong) 隴社區,集體(ti) 經濟薄弱,基礎設施落後,群眾(zhong) 以農(nong) 耕和外出務工為(wei) 生。如今,該社區已通過推進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搖身一變”成為(wei) 當地居民心中的宜居家園。“社區能變成這樣,確實是非常自豪的。”居民蔡先生說。

  在濠江區河浦街道,有一個(ge) 麵積達千畝(mu) 的“花花世界”——丹櫻生態園,園內(nei) 繁花盛開、遊人如織。近年來,丹櫻生態園加快“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創新推出農(nong) 耕文化體(ti) 驗項目,插秧節、捕魚節、草莓節、農(nong) 田認購、稻田收割等活動備受遊客喜愛。

  不僅(jin) 是東(dong) 隴社區、河浦街道,這樣的變化發生在濠江區的各個(ge) 村居。“三清三拆三整治”成效凸顯,農(nong) 房管控和鄉(xiang) 村風貌提升持續推進,打造了東(dong) 湖美麗(li) 僑(qiao) 村,紅旗、紅光兩(liang) 個(ge) 農(nong) 房風貌提升試點,東(dong) 隴、上店、玉石、崗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片……濠江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熱浪一波接一波。

  讓城市更美好,讓鄉(xiang) 村更美麗(li) 。近年來,濠江區著力破解城鄉(xiang) 發展二元結構問題,把工業(ye) 和農(nong) 業(ye) 、城市和鄉(xiang) 村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統籌謀劃,促進城鄉(xiang) 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chan) 業(ye) 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麵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全麵加快打造港城融合示範區,打造“美麗(li) 城區+美麗(li) 鄉(xiang) 村”融合發展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樣板。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