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見證秦漢大一統曆史進程
鄭家湖墓地出土文物極大豐(feng) 富了秦文化內(nei) 涵,是秦漢帝國大一統進程中重要節點的曆史縮影,出土的“中華第一長文觚”等一批珍貴材料,從(cong) 實物、文字和圖像多個(ge) 層麵,描繪出一幅鮮活的曆史畫卷。
近日,湖北雲(yun) 夢鄭家湖墓地入選了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鄭家湖墓地位於(yu) 雲(yun) 夢縣城關(guan) 鎮,楚王城城址東(dong) 南郊,總麵積約15萬(wan) 平方米,西距睡虎地墓地約3000米,與(yu) 楚王城城址、睡虎地墓地、龍崗墓地形成有機整體(ti) 。該墓地考古發現了一批中華文明瑰寶:珍貴的木牘文本、罕見的板畫圖像及大批精美絕倫(lun) 的秦文化漆器,填補了多項曆史空白。
專(zhuan) 家認為(wei) ,鄭家湖墓地出土文物極大豐(feng) 富了秦文化內(nei) 涵,是秦漢帝國大一統進程中重要節點的曆史縮影,出土的“中華第一長文觚”等一批珍貴材料,從(cong) 實物、文字和圖像多個(ge) 層麵,描繪出一幅鮮活的曆史畫卷。
木觚長文訴說“縱橫”舊事
2020年5月,為(wei) 配合雲(yun) 夢縣市政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yu) 雲(yun) 夢縣博物館聯合組隊開始對鄭家湖墓地進行發掘。
“本次發掘收獲頗豐(feng) ,除M277墓出土了遣策及銅鼎銘文外,戰國晚期墓葬M274還出土了長文木觚(一種多棱體(ti) 木牘)。”鄭家湖墓地考古項目負責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羅運兵介紹,木觚正反兩(liang) 麵各7行,每行約50字,全文約700字,字體(ti) 為(wei) 典型秦隸,載有謀士遊說秦王“寢兵立義(yi) ”之辭,“縱橫”色彩濃鬱,體(ti) 例文風與(yu) 《戰國策》《戰國縱橫家書(shu) 》近似。
遊說秦王的故事展現了一幅戰國後期東(dong) 方國家與(yu) 秦爭(zheng) 鬥、斡旋的曆史畫麵,也涉及春秋戰國之際魏、越、吳之間的戰爭(zheng) 關(guan) 係,其中記載的“魏越宿胥之野之戰”等事件史所未見。
而木觚中謀士筡遊說秦王的方式,與(yu) 《戰國策》中“墨子說楚王無攻宋”十分相似。謀士筡細述秦國地廣、兵強、人眾(zhong) 、物豐(feng) ,暗喻秦王應當“知足”;筡引用因“以不義(yi) 反為(wei) 義(yi) ”,桀紂亡國,吳人失其先王塚(zhong) 廟等典故,隱示秦王當以前人為(wei) 鑒。
接著,謀士又以自己所見所聞,指出秦民“壹惡用兵”而疲於(yu) 征戰,勸說秦王止兵,使民安居樂(le) 業(ye) 。然而秦王沒有被“忽悠”,文中記錄“秦王則不答、又不答”,對待遊說的態度消極。
羅運兵說,“賤臣筡西問秦王”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中華第一長文觚”,形製罕見,內(nei) 涵豐(feng) 富,學術價(jia) 值重大。
該觚不見於(yu) 傳(chuan) 世記載,是一篇全新的策問類文獻。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教授李天虹與(yu) 羅運兵等人,從(cong) 形製和性質、字詞疏解、史事探研等方麵對觚文進行了分析。
他們(men) 認為(wei) ,這篇文獻是研究戰國末期社會(hui) 曆史、思想的珍貴史料,不少內(nei) 容與(yu) 當時其他文獻記載呼應,對春秋戰國之際某些史事和政治生態的認知都具有重要價(jia) 值。
秦楚文化融合的縮影
“鄭家湖墓地反映了文化融合乃至文化大一統的過程。”羅運兵說,在這裏,秦墓和楚墓同處於(yu) 一個(ge) 墓地,生動展現了秦人與(yu) 楚人從(cong) 堅守各自傳(chuan) 統到兼容並蓄。
實際上,自秦占領安陸至秦一統的57年時間裏,雲(yun) 夢是秦人統一南方的戰略要衝(chong) 。從(cong) 秦人入主雲(yun) 夢至漢初,雲(yun) 夢秦墓中一直多見楚文化要素。
依據測年數據,結合墓葬形製、棺槨結構、隨葬品組合及殉牲習(xi) 俗特征,考古隊認為(wei) ,鄭家湖墓地年代跨度為(wei) 戰國晚期至漢初,墓主主體(ti) 應與(yu) 公元前278年秦軍(jun) 占領安陸後的秦人及其後裔有關(guan) ,年代跨度在100年左右。
中國科學院唐自華團隊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所陳相龍團隊通過對12例人骨樣品及穩定同位素的係列檢測,基本複原了墓主生前的飲食變遷及墓主的遷徙路線,證實多數墓主來自關(guan) 中及其周鄰地區。
這與(yu) 考古學推斷相吻合,清晰地揭示了南北人群的遷徙、交融和互動。
研究人員稱,以M276墓為(wei) 例,依據考古類型學推測,墓主可能是來自西戎的女性。借助科技手段分析,進一步證實了該女性生於(yu) 北方旱作區,在北方度過少年,青年後才到南方。
M257墓的男性墓主也出生於(yu) 北方,少年時期來到江漢平原,在這裏成長為(wei) 一名武將。陪葬品中,有3把明顯使用過的銅劍,從(cong) 其死亡年齡來看,他可能參加過秦統一戰爭(zheng) 。
另一座秦代墓葬,同時出土楚式銅禮器和秦式日用陶器。陶器多有“安陸市亭”戳印,表明為(wei) 當地生產(chan) 。從(cong) 隨葬典型楚文化陶器——圜底罐來看,墓主可能是嫁給秦人的楚人後裔,接受了秦文化同時也保留了一些楚文化傳(chuan) 統。
M234出土的葬具繪畫,出自秦文化墓葬且圖像中秦文化因素濃厚,但該墓棺槨結構、頭廂設門窗,又具有楚文化特征。
“這種秦楚共存的情況在鄭家湖墓地的不少墓葬中出現,是秦、楚文化融合的直觀見證。”羅運兵表示,這些考古材料生動展示了秦文化與(yu) 楚文化逐漸融合,並匯入中華文明的曆史過程,為(wei) 研究中華文明從(cong) 多元一體(ti) 到大一統的曆史進程及國家認同的形成提供了典型個(ge) 案。
用科技“再現”古人生活場景
“考古不是挖寶,而是去探尋古代社會(hui) 的模樣。”羅運兵說,考古工作不僅(jin) 關(guan) 注“中華第一長文觚”等驚世文物,也重視捆綁棺槨的繩子、容器殘留物、棺槨內(nei) 的水樣等看上去微不足道的遺物、遺跡。
在鄭家湖墓地考古中,多學科合作,讓曆史變得更豐(feng) 富、更鮮活。
中國考古學會(hui) 秦漢考古專(zhuan) 委會(hui) 主任白雲(yun) 翔表示,鄭家湖墓地考古團隊與(yu) 12家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同步開展多學科檢測、研究。各項工作細致規範、嚴(yan) 謹紮實,且卓有成效,堪稱我國現代田野考古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合作的典型案例。
科技考古發揮引領作用。羅運兵介紹,本次發掘廣泛開展三維建模、碳十四測年、人骨DNA檢測、動植物考古、同位素分析、各類器物成分分析、容器殘留物分析、水分析、病理學研究。
“可以說,目前科技考古能用到的手段幾乎都用上了,充分展示出科技考古的魅力和價(jia) 值。”羅運兵說。
種水稻、吃水果、喝果酒……古人的生活也並非我們(men) 想象得那麽(me) 單調。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部姚淩博士說,鄭家湖墓地出土了較多的植物遺存,M225、M274、M277墓均發現遍布棺底的水稻,數量至少在上百斤。“這些水稻均未脫粒,或是墓主生前的主要食物,死後陪葬反映出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也可能是為(wei) 防潮防臭,是一種特定葬俗。”他說。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楊玉璋教授團隊表示,他們(men) 在對M276墓出土的兩(liang) 件蒜頭壺做有機殘留物檢測時,發現該容器可能盛過某種果酒。同時,鄭家湖墓地還發現了甜瓜、桃和蘋果等的果實、種子,板栗數量也較多。這些遺存既反映墓主生前喜好,也能反映出當時周邊的植物生態。
此外,水樣分析、寄生蟲檢測、同位素分析也為(wei) 了解古人生活衛生狀況和飲食習(xi) 慣提供了重要信息。研究人員對11座墓葬開展研究,從(cong) 8座墓葬中人骨骶骨部位提取到寄生蟲蟲卵,感染率達81.8%。在M346墓中發現一個(ge) 下頜骨惡性腫瘤個(ge) 體(ti) 病例,這填補了亞(ya) 洲地區古病理學相關(guan) 發現的空白。(吳純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