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彰顯文化特色 激發文化活力(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發布時間:2022-06-10 16:14:00來源: 人民日報

  圖為(wei) 浙江烏(wu) 鎮風景圖。

  胡瑩攝

  核心閱讀

  人文氛圍濃厚、生態風景秀麗(li) 的文化小鎮,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著多樣文化體(ti) 驗,在生產(chan) 、生活、生態協同發展中滿足著人民群眾(zhong) 的多元文化需求。

  特色小鎮是現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chan) 生的新型產(chan) 業(ye) 形態,是產(chan) 業(ye) 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製新而活的新型發展空間。近年來,各地湧現了一批主打文化特色的文化小鎮。它們(men) 依托當地文化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不僅(jin) 促進了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也為(wei) 文旅融合和地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索出新路徑。

  以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動力,推動文化資源轉化

  文化小鎮的興(xing) 起,是一個(ge) 提煉當地獨特文化資源、並將其轉化為(wei) 優(you) 質文化資產(chan) 的過程。中華大地人傑地靈,文脈悠長,擁有大量藝術瑰寶、非遺技藝和文化遺跡。這些寶貴文化資源具有潛在的產(chan) 業(ye) 價(jia) 值,但大多是自發、散落的。這就需要開發者根據市場需求,使之形成高集中度、高辨識度、高價(jia) 值的文化資產(chan) ;再以此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與(yu) 之結合,激發文化產(chan) 業(ye) 內(nei) 生動力。產(chan) 業(ye) 發展是文化小鎮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所在。

  浙江東(dong) 陽木雕小鎮在傳(chuan) 承文化基因、打造文化資產(chan) 、建設產(chan) 業(ye) 集聚區等方麵提供了有益經驗。東(dong) 陽木雕可以溯源至唐朝,經過曆朝曆代不斷發展,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工藝美術的重要類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東(dong) 陽木雕小鎮集聚多位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形成老、中、青三代傳(chuan) 承梯隊,突破性地將透雕、圓雕、淺浮雕等技法融匯在同一畫麵中,開創了鏤空浮雕、透空雕等新技藝,把東(dong) 陽木雕藝術推向新高度。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2010年上海世博會(hui) 、2014年北京APEC會(hui) 議、2016年G20杭州峰會(hui) 、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hui) 晤、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hui) 等重要國際場合,人們(men) 都能看到東(dong) 陽木雕的身影。在世界手工藝大會(hui) 上,一件件承載著千年曆史底蘊的東(dong) 陽木雕讓世界領略到中國傳(chuan) 統木雕工藝的魅力,東(dong) 陽也被授予了“世界木雕之都”的稱號。

  “化幹戈為(wei) 玉帛”的廣闊胸襟、“潤澤以溫”的君子風範、“寧為(wei) 玉碎”的高尚氣節……玉文化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玉不琢,不成器”,人工雕琢能夠賦予玉石新的魅力和價(jia) 值。從(cong) 50多年前開始,廣東(dong) 佛山南海區平洲在承接廣交會(hui) 玉器加工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ang) 了一代又一代玉雕人才,逐步發展成為(wei) 全球第二大翡翠原料交易市場,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玉器文化產(chan) 業(ye) 中心。平洲還以玉文化為(wei) 主題進行街區設計改造,通過標誌性雕塑、建築、牆繪等營造文化氛圍,將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融為(wei) 一體(ti) ,綜合提升文旅體(ti) 驗,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這一係列舉(ju) 措不僅(jin) 為(wei) 玉文化擦亮招牌,更成為(wei) 文化引領地區發展的“生花妙筆”。一塊樸實無華的璞玉在不斷切磋琢磨中,終成一件精美藝術品,這離不開玉器匠人的巧手與(yu) 巧思。平洲通過產(chan) 業(ye) 發展放大玉文化社會(hui) 效益,詮釋著新產(chan) 業(ye) 環境中工匠精神的傳(chuan) 承與(yu) 光大。文化小鎮立足特色文化和傳(chuan) 統工藝,不斷培育充滿生機的文化生態。

  以創新為(wei) 支撐,實現特色文化可持續發展

  文化小鎮既非行政建製鎮,也非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園區,空間有限,這就需要它突出文化特色,因地製宜、因時製宜,持續加強對當地特色文化的挖掘。這不單單是展現地域優(you) 秀文化的魅力,更要在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挖掘利用中賦予其時代內(nei) 涵;不單單是將特色文化發展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更要不斷加強產(chan) 品迭代、功能延伸,增強特色文化的市場競爭(zheng) 力。文化創新因而成為(wei) 小鎮發展的必經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小空間大輻射,增強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動可持續發展。

  被稱為(wei) “中國風箏之都”的山東(dong) 濰坊,製作風箏的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時期。近年來,濰坊深入挖掘風箏文化,以濰坊風箏節為(wei) 引領品牌,開發新的創意內(nei) 容和形態,推動風箏產(chan) 品更新換代。北京冬奧、中國航天等當代主題被引入造型設計之中,大量綠色低碳材料和環保工藝的運用也帶來生產(chan) 製作的升級,使得風箏的技術含量和藝術品位都在提升,並逐步走向創意引領、品質精美的高端市場。“要識扶搖能直上,全憑一線手中牽”,小小一隻風箏增強了人們(men) 對文化遺產(chan) 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大良尋味順德小鎮的建設,也體(ti) 現了創新驅動的力量。佛山順德區作為(wei) 粵菜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素有“食在廣州,廚在鳳城(順德)”的美譽,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美食之都”的稱號。順德創建的大良尋味順德小鎮,不僅(jin) 集合優(you) 勢要素對傳(chuan) 統粵菜文化的菜品、標識、節慶等進行持續創新,而且在麵積僅(jin) 4.7平方公裏的範圍內(nei) ,打造獨具特色的美食文旅,每年舉(ju) 辦各類活動500餘(yu) 場,吸引遊客超過1000萬(wan) 人次。無論是升級民間工藝的製作和審美,還是挖掘美食背後的生活美學,文化小鎮在將特色文化融入時代潮流、融入現代市場的過程中,也激發了文化的活力與(yu) 潛能。

  提供多樣文化體(ti) 驗,滿足多元文化需求

  方興(xing) 未艾的文創產(chan) 品熱、博物館熱、文化遺產(chan) 熱、鄉(xiang) 村旅遊熱,為(wei) 文化小鎮建設提供了發展契機。通過塑造品牌、數字賦能、推動文商旅融合等方式,文化小鎮吸引更多遊客駐足流連。人文氛圍濃厚、生態風景秀麗(li) 的文化小鎮,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多樣文化體(ti) 驗,在生產(chan) 、生活、生態協同發展中滿足著人民群眾(zhong) 的多元文化需求。

  江南水鄉(xiang) 浙江烏(wu) 鎮位於(yu) 上海、江蘇、浙江的交界處,處在長三角中心位置,當地居民文化消費需求旺盛。烏(wu) 鎮戲劇節準確把握這一區位優(you) 勢,立足千年古鎮,突出文旅融合,打造極具特色的水鄉(xiang) 藝術節形態。劇院的建築設計既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態格局,又注重水鄉(xiang) 地貌與(yu) 現代戲劇美學的融合;文化產(chan) 品和文化體(ti) 驗既凸顯傳(chuan) 統文化氣息和江南風韻,又契合看戲觀劇、文創時尚的現代生活方式。烏(wu) 鎮戲劇節創辦以來,平均每屆劇場內(nei) 演出70多場,劇場外演出1200多場,吸引入場觀眾(zhong) 超過3.5萬(wan) 人次。

  深圳市甘坑社區涼帽村是一個(ge) 以古老民間工藝命名的村落。史籍記載甘坑人製作涼帽已有200多年的曆史,涼帽村由此得名。近年來,甘坑客家小鎮聚合了附近的甘坑村、涼帽村,突出文化引領、創意提升和數字化升級主線,著力挖掘涼帽文化。小鎮創辦的“小涼帽國際繪本大賽”吸引了眾(zhong) 多國際知名的繪本創作者參與(yu) ,至今已舉(ju) 辦多屆;結合當地曆史文化故事和數字創意拍攝的係列動畫片,受到觀眾(zhong) 喜愛,其中VR(虛擬現實)電影《小涼帽之白鷺歸來》獲得國際知名獎項。同時,小鎮還開發了VR體(ti) 驗館、文創產(chan) 品、家居用品等300多種主題衍生產(chan) 品。人們(men) 在此徜徉於(yu) 綠水青山間,沉浸式體(ti) 驗中國傳(chuan) 統工藝,欣賞創意設計和文化創造的現代成果。這些多元體(ti) 驗顯著提升了文化小鎮的魅力和吸引力,也為(wei) 地方文化的衍生轉化開辟了途徑。

  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星羅棋布的文化小鎮不斷滿足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成為(wei) 煥新傳(chuan) 統文化的主要方式,推動文化小鎮在新發展格局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wei) 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