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看紀錄片了嗎
作者:龔丹韻
近日,居家觀影時,紀錄片已經成為(wei) 熱門推薦樣式,一改其“小眾(zhong) ”“高冷”的形象。更有不少“懂經”者在網上直接詢問:經典影片或經典紀錄片,有啥可推薦的?
一切皆非偶然。近幾年,國家陸續出台了一係列扶持、發展紀錄片的政策。更可喜的是,紀錄片市場本身也在自然而蓬勃地生長,吸引了大批年輕受眾(zhong) 。
國產(chan) 紀錄片似乎拉開了新的帷幕。它們(men) 究竟有哪些“進化”和創新?憑什麽(me) 俘獲年輕觀眾(zhong) 的心?有沒有一些模式可供啟迪?
硬話題,拍出軟感覺
B站紀錄片《但是還有書(shu) 籍》兩(liang) 季都創下豆瓣9.0左右的高評分。無數網友給它打下五星好評——“像追劇一樣看完”“不再是印在紙上的名字,而是一個(ge) 個(ge) 鮮活的人”“看紀錄片哭得稀裏嘩啦”……
書(shu) 籍題材,不算是一個(ge) 小眾(zhong) 的題材。但很多年輕人一聽這個(ge) 詞出現在片名中,就不太有打開的興(xing) 趣。因為(wei) 在刻板的印象中,書(shu) 籍類紀錄片似乎跟深奧、嚴(yan) 肅、一本正經聯係在一起,必須抱著學習(xi) 的心態去看。《但是還有書(shu) 籍》恰恰打破了這種印象。沒有專(zhuan) 家正襟危坐,沒有知識灌輸,也沒有心靈雞湯式的文藝旁白。從(cong) 真實主人公的柔軟與(yu) 溫暖的生活畫麵入手,帶人入“書(shu) 境”,不知不覺間,觀眾(zhong) 跟著片中人物又哭又笑。
比如,98歲的沈燮元是版本目錄學元老級專(zhuan) 家,人稱“古籍活字典”。片子的開頭並沒有從(cong) 沈老的身份講起,而是以他每天出門的生活場景作為(wei) 開場。
早上7點,沈燮元出門等公交車,鏡頭隨著他的腳步移動,在市井的街道、喧囂的人群裏,他仿佛就是其中一個(ge) 普通的老爺爺。公交車來了,沈燮元沒有挪動身子,說:“這部車子不要上,你看那麽(me) 多人,害怕。”
片中,他和友人互相打趣,說買(mai) 書(shu) 好比交女朋友,沒成功的時候不要說。每到此時,彈幕上飄過的幾乎全是讚歎:“好可愛的老爺爺”“缺了顆牙,講話好可愛啊”“想起我爺爺,太可愛啦”。
涉及專(zhuan) 業(ye) 問題,你以為(wei) 沈燮元會(hui) 一本正經開講嗎?沒有。鏡頭裏,他一邊翻書(shu) 一邊嘀咕。有些是感歎:“不可能的。”有些是驚喜:“是個(ge) 明抄本,黃丕烈題跋,頭一次發現,而且是昨天剛好發現的。”有些則是滿足:“一個(ge) 比較完美的版本。”
旁白娓娓道來,有層次地串聯起這些生動的場景,觀眾(zhong) 很快與(yu) 片中的人物共情,逐漸理解了版本目錄學的重要和有趣,點評“有點像偵(zhen) 探”“好厲害”。
另一位片中主角馬愛農(nong) ,則是《哈利·波特》全係列中文版的主要譯者。她說,《哈利·波特》涉及煉金術、巫師傳(chuan) 說等冷門知識,作者羅琳還會(hui) “生造”一些詞,翻譯時,有些詞連字典都查不到。
比如魔咒,一開始馬愛農(nong) 選擇音譯,如“羽加迪姆樂(le) 維奧賽”。譯到後來發現,很多魔咒重複出現,且非常重要,於(yu) 是改為(wei) 意譯,並統一為(wei) 四個(ge) 字,讓念咒顯得短促有力,如“昏昏倒地”“幻影移形”“神鋒無影”等。
更有趣的是,紀錄片用了大量簡筆動畫。提到“神鋒無影”時,隻見一個(ge) 動畫小人對著書(shu) 頁上“神鋒無影”幾個(ge) 字一劃,四個(ge) 字“唰”地一分為(wei) 二,生動再現魔咒效果。還原漫畫《鏢人》的動作場麵時,一頁頁靜止的漫畫在鏡頭裏“動”了起來。有時候,主角回憶一段往事,也會(hui) 出現動畫場景還原。有時候,主角隻是安靜地坐著翻書(shu) ,陽光灑向書(shu) 桌,動畫小人落在主角的肩上、跳到書(shu) 上,畫麵溫馨而生動。每次出現動畫效果時,彈幕都紛紛為(wei) 之驚歎。
片子的旁白同樣俏皮活潑,比如把圖書(shu) 管理員比作遊戲裏的“NPC”。彈幕裏直呼“內(nei) 行”,表示被這個(ge) 比喻“戳到了”。
在國家圖書(shu) 館當了十幾年“NPC”的顧曉軍(jun) ,自學掌握了法語、意大利語、波斯語、希臘語等十幾種語言,被網友形容為(wei) “掃地僧”。鏡頭裏,導演讓他用外語朗讀一段文字。隻見他上一秒還開心地捧起書(shu) ,看了一眼後,下一秒忽然像個(ge) 孩子一樣大哭。他在抽泣中讀了法語《最後一課》中令人傷(shang) 感的句子。
彈幕表示:“他一哭,我好想笑……”“哈哈哈,太可愛了”。網友的笑,不是嘲笑,而是感受到這位圖書(shu) 管理員對閱讀、對文學,有著如孩子般的赤忱。
真實、生動、睿智、溫暖,手法新穎、節奏活潑、風味軟糯,《但是還有書(shu) 籍》不僅(jin) 俘獲了年輕觀眾(zhong) 的心,也獲得了第13屆金鷹獎最佳電視劇紀錄片獎。
找到“年輕的語感”
“年輕觀眾(zhong) 逼迫我們(men) 思考,怎樣才能把書(shu) 籍裏的故事講得有趣、不悶。”葉深感歎。他是《但是還有書(shu) 籍》的總導演、藝術總監,一位80後,而團隊分集導演大多是95後。他們(men) 非常在意主題、敘事、風格、人物、音樂(le) 等元素與(yu) 年輕人是否有共鳴。拍攝前的調研,主要對象也是年輕人。
動畫的手法是該片一大特色,詼諧有趣。不少網友表示,自己就是被獨特的動畫開場所吸引,一路看下去,一發而不可收拾。這得益於(yu) 團隊裏有一位95後動畫導演,她畢業(ye) 於(yu) 清華美院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紀錄片動畫專(zhuan) 業(ye) 。
從(cong) 未來趨勢看,創意動畫、創意視覺,在紀錄片裏有很大的發揮舞台,使用恰當,往往令人耳目一新。這些都是老一代紀錄片很少采用的手法,卻十分契合B站年輕人的閱片習(xi) 慣。
葉深很喜歡看B站另一位UP主的視頻。其視頻主要是為(wei) 電子產(chan) 品做測評,其中有一期,對方搭建了一個(ge) 創意電腦桌,呈現出科幻片一樣的視覺效果。葉深認為(wei) 那個(ge) 桌子堪比“裝置藝術”,一個(ge) 測評視頻卻充分運用了視覺創新手法,年輕網友的創造力可見一斑。
幾年前,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電視台播出時不溫不火,沒想到在年輕人聚集的B站上播出後,頓時引爆話題。這件事引起B站平台方的注意,也讓朱賢亮意識到“年輕人不是不喜歡紀錄片,問題是給他們(men) 提供什麽(me) 樣的紀錄片”。
朱賢亮曾在上海紀實頻道、北京紀實頻道任職,如今擔任B站紀錄片製作中心高級顧問,負責紀錄片的編審、策劃。2017年7月,B站開始重點布局紀錄片,多次在各個(ge) 場合發布“求賢令”。
2018年,B站投拍的國產(chan) 紀錄片《人生一串》成為(wei) 爆款,一季度點擊量超過1億(yi) 。這讓朱賢亮和平台方都堅定了“讓更多年輕人愛上紀錄片”的信心。抓住年輕人,也就抓住了紀錄片的未來。
傳(chuan) 統印象中,紀錄片比較小眾(zhong) ,中老年觀眾(zhong) 更多一些。朱賢亮認為(wei) ,喜愛看紀錄片的人,一般受教育程度較高,或者頗有求知欲和好奇心。而當代年輕人本就符合這些特征,本應是紀錄片的目標群體(ti) 。問題在於(yu) ,如何讓國產(chan) 紀錄片變得“年輕化”“有網感”。
幾年的實踐中,朱賢亮為(wei) 紀錄片找到了一些“年輕的語感”。首先是主題,得從(cong) 年輕人關(guan) 心的話題入手,如美食、曆史、青春、人文、寵物。
其次,要接地氣。比如美食類紀錄片不乏珠玉在前,但《人生一串》卻能殺出重圍,恰恰得益於(yu) 它貼合年輕人的視角,勾勒出美食的煙火氣。
再次,找網感。比如,解說詞恰當使用網絡語言,不說教,甚至刻意押韻和玩梗。玩梗比較多的紀錄片當屬《曆史那些事》,有些梗隻有B站網友才能心領神會(hui) 。看不懂梗的觀眾(zhong) 怎麽(me) 辦?不怕,網友在彈幕裏會(hui) 幫忙解釋的,由此片子與(yu) 人產(chan) 生良性互動。
“我們(men) 在製作紀錄片時,提前考慮了彈幕。”朱賢亮說,比如片子刻意在某個(ge) 點上空出個(ge) 幾秒,讓彈幕飛一會(hui) 兒(er) ,預判這裏是彈幕宣泄情緒的點。
不同紀錄片也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傳(chuan) 統觀念認為(wei) ,解說詞不能太滿,但《人生一串》如果沒有那些滿滿的接地氣的解說詞,就沒那麽(me) 好看了。因此,網友戲稱它的解說是“百萬(wan) 文案”。
製作《曆史那些事》時,朱賢亮建議團隊必須在每個(ge) 段落上,輸出不少於(yu) 3個(ge) 知識點。他意識到,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心理節奏普遍較快。敘事拖遝、知識點不夠密集,他們(men) 就會(hui) 立刻轉移注意力。
此外,“注意力”這個(ge) 因素,也影響了紀錄片的時長和集數。數據表明,B站網友比較習(xi) 慣在30分鍾內(nei) 看完一集,超過40分鍾,觀看數據就往下掉。而傳(chuan) 統紀錄片每集有50分鍾,不如拆成兩(liang) 集效果更好。同理,總集數也不能太多。有的紀錄片前6集平均點擊量達到300多萬(wan) ,但第12集就隻剩下幾萬(wan) 。數據表明,紀錄片保持在6—8集的體(ti) 量,效果更佳。
突破黃金檔,站上新“咖位”
傳(chuan) 統媒體(ti) 對紀錄片的重視也在與(yu) 日俱增。
今年伊始,東(dong) 方衛視平台拿出每周二夜晚的黃金時段播放紀錄片,形成固定播出機製。固定周播,背後要有大量的紀錄片片源來支撐。
布局三年前已經開始。彼時,上海廣播電視台把本來散落在不同頻道、部門的紀錄片團隊統一合並,成立“紀錄片中心”,形成17個(ge) 製作人工作室。這17個(ge) 工作室,相當於(yu) 17個(ge) 準市場主體(ti)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可從(cong) 市場上尋找合作夥(huo) 伴。中心不再采用傳(chuan) 統的撥付預算的欄目製,而是采用充分授權與(yu) 動態監管相結合的項目製,從(cong) 而激發工作室的生產(chan) 力。
紀錄片有了一個(ge) “固定出口”就像有了一個(ge) 自己的店麵。紀錄片中心主任王立俊表示:“工作室負責人在溝通項目資源時會(hui) 更有信心,也為(wei) 紀錄片的市場化運作提供了前提條件。”
紀錄片中心旗下工作室製作的《人間世》係列,已經在市場上形成很好的品牌效應。那種沉浸式、有調查味、有價(jia) 值觀照和飽滿情感的風格令人印象深刻。好幾次,中心與(yu) 別人溝通合作時,隻要一說紀錄片采取“《人間世》的拍攝手法”,對方就秒懂。該工作室今年又推出了體(ti) 育紀錄片《走出榮耀》係列,同樣獲得好評。
這兩(liang) 種題材其實都比較特別。前者需要長期蹲點醫院,必須獲得醫療係統的信任;後者長期蹲點運動員隊伍,項目與(yu) 體(ti) 育係統達成深度合作。由此可見,駕馭重大題材、重點領域,仍然是傳(chuan) 統媒體(ti) 的強項。
這片曾經孕育了海派紀錄片的土壤,在創新和探索中發揮優(you) 勢,很有可能培植出一支有別於(yu) 網絡風格、獨具魅力的紀錄片創製隊伍。
數據顯示,周播檔的紀錄片《冰雪夢啟程》《走出榮耀:女足小將》,在冬奧會(hui) 期間的收視率分別位居當晚同時段省級衛視第一和第二。紀錄片中心已經規劃好整年的播出片單,如考古題材《何以中國》、長三角題材《太湖之戀》、消防題材《火線救援》、生態文明題材《草原,生靈之家》《武夷山·我們(men) 的國家公園》《葉爾羌河》,以及現實題材《人生第二次》等。
王碩團隊負責紀錄片《我們(men) 的國家公園》係列。第一季聚焦青海國家公園,播出後頗受好評。草海、冰河、峽穀之壯美,令人心馳神往。如今,第二季正在拍攝中,對象是武夷山國家公園。
幾個(ge) 月前,武夷山下起了十年難遇的大雪,半山腰銀裝素裹,雲(yun) 海起伏,美得震撼人心。拍攝團隊的2輛車、8個(ge) 人駐紮在半山腰。天氣危險時,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工作人員會(hui) 勸阻他們(men) 上山。團隊在武夷山幾進幾出,拍攝自然風景的挑戰非常大。
王碩說,第二季依然是從(cong) 都市人的視角,探索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比起高海拔的青海,武夷山更顯秀美,有摩崖石刻、文人書(shu) 院,朱熹等文人墨客留下的痕跡。它不僅(jin) 具有生態之美,還有豐(feng) 富的人文內(nei) 涵,可區別於(yu) 第一季的壯美高原。
攝製組跟隨科學家們(men) 的腳步,一一展現武夷山獨特的氣候與(yu) 生態。一些珍稀動物,比如金斑喙鳳蝶,數量稀少,極難拍到,要花大量的時間尋找、跟蹤,很考驗攝製組的耐心與(yu) 體(ti) 力。當久經艱辛,捕捉到關(guan) 於(yu) 鳥、植物、天象的生動美麗(li) 畫麵,攝製人員又不禁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自己的自然地理紀錄片一直是個(ge) 類型短板。但這幾年頗有追趕之勢。如《水下中國》以獨特的水下視角展現了中國的自然和人文。《航拍中國》則從(cong) 空中視角俯瞰中華大地,如今已經在央視播到第三季,擁有大批固定粉絲(si) 。
善於(yu) 向全球觀眾(zhong) 講中國故事
如何向海外觀眾(zhong) 講中國故事,紀錄片中心總導演陳亦楠頗有心得。
從(cong) 《東(dong) 京審判》到《亞(ya) 太戰爭(zheng) 審判》,陳亦楠的團隊拿過多個(ge) 國際紀錄片獎項。去年,團隊製作的紀錄片《行進中的中國》第一季聚焦中國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廣受好評。第二季如今正在製作中,這一回難度更大,通過政治、經濟、科創、生態、民生等主題,向國際社會(hui) 展現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
比如,開篇第一集裏向海外觀眾(zhong) 介紹中國的“兩(liang) 會(hui) ”製度。從(cong) 何入手?團隊選擇了雲(yun) 南象群的故事。
2021年4月,雲(yun) 南省北遷的亞(ya) 洲象群在網絡上引起全球熱議。其實早於(yu) 此前,當地衛生院副院長資豔萍已經關(guan) 注到西雙版納的亞(ya) 洲象。
西雙版納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亞(ya) 洲象的主要棲息地。生態得到有效保護後,亞(ya) 洲象數量逐漸增加,曾經也發生過“人象衝(chong) 突”。有沒有兩(liang) 全其美的辦法?資豔萍身為(wei) 全國政協委員,進行了一番調研。
她了解到,西雙版納早已有專(zhuan) 門的野生動物肇事補償(chang) 機製。2019年的補償(chang) 標準是玉米每畝(mu) 400元、甘蔗每畝(mu) 800元。而實際上玉米每畝(mu) 收入可達800元、甘蔗每畝(mu) 收入可達2000元,補償(chang) 差不多一半損失,群眾(zhong) 受益程度較低。走訪3個(ge) 村寨後,資豔萍在“兩(liang) 會(hui) ”上提交了一份提升補償(chang) 標準的提案。通過資豔萍的視角,紀錄片展現了“兩(liang) 會(hui) ”製度如何發揮作用。
新一季《行進中的中國》由中外聯合出品。外方出品人Warner Bros.Discovery負責把該片向全球輸出,其大中華區副總編輯張元說,合作時,他們(men) 也會(hui) 提出一些基於(yu) 全球視角的參考建議。
比如該片有一集講述中老鐵路的故事。對鐵路的理解,中國視角與(yu) 東(dong) 南亞(ya) 視角是不同的。Discovery建議片中增加東(dong) 南亞(ya) 的敘述視角。如此,放在全球視野、國際語態中,就能更好地理解中老鐵路的價(jia) 值。
又比如,正在Discovery海外平台播出的紀錄片《數字裏的中國》,是由海外團隊聯合本土團隊共同創作的。一提到數字,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GDP、人均收入、住房麵積等。但紀錄片需要拍得吸引人才有傳(chuan) 播效果,創製團隊為(wei) 數字賦予了新的內(nei) 涵。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如何生動表現呢?選用數字“1111”,引出居民購買(mai) 能力提升、網絡電商發展、可支配收入提升等話題。中國高鐵和高速公路建設成就斐然,然而外國觀眾(zhong) 缺乏親(qin) 曆,難有感性體(ti) 會(hui) ,僅(jin) 僅(jin) 介紹裏程數,傳(chuan) 播效果未必好。於(yu) 是,這一集的數字定為(wei) “318”,從(cong) 318國道兩(liang) 邊的基礎設施發展講起,一路由西部串聯到東(dong) 海之濱。還比如數字“5”,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五行”到“十四五”規劃等,“5”在中國有著豐(feng) 富的演繹,可以拍得趣味橫生……
用理性、客觀、真實的紀錄片樣式和語匯,向全球觀眾(zhong) 講好中國故事,這也是今時今日,紀錄片承擔“國家相冊(ce) ”功能的生動注腳。
讓更多人樂(le) 見,還需探索“破圈”
“國產(chan) 紀錄片的進步肉眼可見,市場成長飛快。”張元感歎。
近幾年,Discovery在中國市場的綜合指標(包括內(nei) 容指標、商業(ye) 維度、觀眾(zhong) 規模等)連續保持增長。過去,製作片子時,集團或許會(hui) 從(cong) 海外“空降”團隊,但現在更多培育和使用中國本土團隊,與(yu) 本土機構合作。比如Discovery和B站合作出品了《決(jue) 勝荒野之華夏秘境》《星際殺手》,聯合呈現了《流言終結者》《追蹤海洋巨獸(shou) 》等節目。
此外,SMG、B站與(yu) 央視網三方合作出品了《人生第二次》。中外合作、新媒體(ti) 和傳(chuan) 統媒體(ti) 合作、新媒體(ti) 之間的合作等,推動紀錄片合作模式日益多元,內(nei) 容也日益豐(feng) 富。
張元舉(ju) 例,Discovery出品《決(jue) 勝荒野》第一季時,B站購買(mai) 了節目在中國新媒體(ti) 播出的版權,播出後反饋非常好。於(yu) 是第二季,B站參與(yu) 了聯合出品,並將第二季節目的“決(jue) 勝戰場”帶到中國。節目達到了非常高的預期,產(chan) 生了不錯的商業(ye) 回報。今年兩(liang) 家正在聯合生產(chan) 第三季。這無疑是從(cong) 單純授權、聯合出品再到深入合作的變遷和躍升。
一般來說,探索類、野外求生類節目在B站表現較好,關(guan) 注度更高,這符合B站用戶的畫像——年輕學生多、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而Discovery與(yu) 優(you) 酷、東(dong) 方明珠新媒體(ti) 聯合出品的《給我一點甜》,用戶則集中在18歲—34歲年輕人之間,三線以上城市占比超過一半。
從(cong) 市場來看,紀錄片的商業(ye) 變現能力也在拓寬。《人生一串》借助品牌效應,開出了線下實體(ti) 店。《給我一點甜》則有甜品商在口播條、貼屏條上插播廣告,與(yu) 內(nei) 容相得益彰。未來,好的紀錄片可以誕生更多延伸產(chan) 品,甚至製造線下的商機。
政策支持、市場活躍是一種利好,片種發展前景可期,但業(ye) 內(nei) 人士也表示,紀錄片有一定的觀賞壁壘,再怎麽(me) 發展,其市場規模也無法和大眾(zhong) 化的影視劇相媲美;紀錄片的觀眾(zhong) 基礎還得增大,“破圈”是一切發展的前提。如何“破”與(yu) “拓”,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空間。
在“破圈”方麵,Discovery頗有經驗。“我們(men) 更願意稱之為(wei) 紀實類節目。”張元道出“秘訣”。近幾年,紀錄片與(yu) 真人秀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比如《流言終結者》《決(jue) 勝荒野》究竟算紀錄片還是綜藝節目?恐怕很難界定。還比如,傳(chuan) 統紀錄片有解說、采訪等段落架構,但現在受真人秀節目的影響,一些紀錄片直接放棄解說詞,純粹靠主持人、現場采訪或人物原聲進行串聯。兩(liang) 種類型之間有越來越趨向融合、跨界之勢。
“紀實類節目”顯然更容易聚集人才、吸引資源、擴大影響力。相關(guan) 探索,剛剛開始。(龔丹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