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海更藍岸更美(美麗中國·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③)
核心閱讀
曾是我國四大漁場之一的渤海灣,一度因過度捕撈、汙染嚴(yan) 重等問題,生物多樣性不斷下降。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打響後,天津堅持“汙染控製、生態保護修複、風險防範”協同推進,全力提升渤海近海海域生物多樣性。
“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hui) 過。”這是天津衛的老話,體(ti) 現了天津市民對海鮮的偏愛。可是,最近這幾十年,天津市麵上的本地海捕海鮮肉眼可見地減少了。
曾是我國四大漁場之一的渤海灣,一度因過度捕撈、汙染嚴(yan) 重等問題,生物多樣性不斷下降……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jue)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印發,要求“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近年來,天津采取多種措施,治理渤海汙染,提升近海海域生物多樣性。
曾經的“天然魚池”,生物多樣性一度持續下降
“上世紀80年代末,渤海大對蝦、梭子蟹還能買(mai) 到本地的,後麵就越來越少了。”在天津市和平區開了近40年海鮮餐廳的葉先生說。
這名海鮮餐廳經營者的話有數據佐證:曆史上,渤海灣在我國漁業(ye) 水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到了2019年,渤海捕撈產(chan) 量僅(jin) 為(wei) 62.96萬(wan) 噸,占我國四大近海海域捕撈產(chan) 量比重不足7%。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海洋漁業(ye) 與(yu) 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等單位2018年發布的渤海魚群研究結果顯示,以1982—1983周年逐月調查資料為(wei) 基數來看,目前,渤海魚卵種類數僅(jin) 為(wei) 當時的1/2左右,資源豐(feng) 度不足當時的1/10。
生物多樣性水平是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造成渤海生物多樣性水平下降的原因很多,既有圍填海活動導致產(chan) 卵場、索餌場、覓食棲息地的喪(sang) 失,也有陸源汙染物排放入海的影響,同時還有氣候變化導致的環境變化,更有人類過度開發捕撈帶來的疊加影響。
“海水水質的演替變化和赤潮災害的發生與(yu) 人類經濟社會(hui) 生產(chan) 活動之間存在明顯關(guan) 聯,一定程度上也彰顯了海洋生態環境狀況變化對人類海岸帶開發利用方式的預警。”天津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汙染監測站站長屠建波分析。
“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底子”
渤海入海河流水量相對較少,又是半封閉型內(nei) 海,水交換、自淨能力弱。周邊人口密集,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汙染排放量不斷增加。天津地處海河流域最下遊、渤海灣的“碗底”,承擔了上遊70%以上的汙染物入海通量,是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最前沿和主戰場。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打響以後,天津全市12條入海河流,從(cong) 2017年的“全部為(wei) 劣”,改善為(wei) 2020年的“全部消劣”;2017年到2020年全市國控斷麵優(you) 良水質比例增加20個(ge) 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比例下降40個(ge) 百分點,消減比例位居全國前列;2021年近岸海域優(you) 良水質比例達到70.4%,比2017年提高53.8個(ge) 百分點。為(wei) 了盡快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打響以後,天津嚴(yan) 格落實海洋伏季休漁製度,把為(wei) 期3個(ge) 月的伏季休漁期延長到了4個(ge) 月,海洋捕撈總產(chan) 量與(yu) 2015年相比減少25%。
濱海新區蔡家堡村村民劉翠波10歲就開始跟著兄長出海了,20多歲就擁有了自己的漁船。“那時,船多的時候,200多條漁船在海上漂著,半夜海麵上都是燈光。”劉翠波回憶。然而,隨著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劉翠波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也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底子,隻有底子好了,生物多樣性水平才能提升。”屠建波表示,隨著海岸帶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頻率、強度加大,這些區域的濱海濕地、河口等重要的生態係統生態功能出現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鳥類和其他各類動物的棲息、攝食和繁育場所縮小,改變了原有海岸帶形貌特征,生態係統健康狀況受到影響。
2018年,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開始。天津出台“藍色海灣”整治修複規劃,建設一批生態工程,修複濱海濕地麵積531.87公頃,整治修複岸線8.3公裏,修複後部分濕地水體(ti) 的淨化效果顯著提升,水動力環境得到改善,鳥類種類和數量增多,濕地生態功能得到恢複。此外,天津還在相關(guan) 區域投放人工魚礁,實施增殖放流,禁止非法捕撈。劉翠波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所在的幾個(ge) 漁村也陸續搬遷,願意上岸就業(ye) 的政府負責安置,持有捕撈許可證的可在規定時間、規定水域進行捕撈。
目前,天津市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區麵積219.79平方公裏,占天津管轄海域麵積的10.24%;劃定自然岸線合計18.63公裏,占天津海岸線的12.12%。
隨著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收官,天津近岸海域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基本得到遏製。“以往難出現的小帶魚、梅童魚還有鮁魚都能采集到了,海龍等少見物種也出現了,這說明生態環境穩中向好。”天津近岸海域海生物研究專(zhuan) 家、天津農(nong) 學院水產(chan) 學院張達娟博士介紹。
增殖放流,修複渤海漁業(ye) 資源
“開展天津市海洋生物資源養(yang) 護,需要立足天津市海域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和保護需求,從(cong) 生態係統、生物物種和遺傳(chuan) 資源3個(ge) 層次出發。”天津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秦平分析,經過為(wei) 期3年的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渤海水質有明顯改善,“但必須看到的是,生物多樣性的恢複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見效,很難立竿見影。”
為(wei) 進一步推動生物多樣性的恢複,天津每年向渤海灣增殖放流水產(chan) 苗種,以恢複或增加種群數量,改善和優(you) 化水域群落結構。
今年6月6日“全國放魚日”當天,天津渤海灣增殖放流活動在濱海新區中心漁港外海域進行。中國對蝦、半滑舌鰨、褐牙鮃、鬆江鱸魚、大瀧六線魚、海蜇、黃姑魚、花鱸……“這些水產(chan) 苗種都是天津水產(chan) 研究所自己繁育的。”天津市水產(chan) 研究所副所長劉克奉介紹,當天現場共投放魚苗、蝦苗100多萬(wan) 尾。
天津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黨(dang) 委書(shu) 記、主任王寶雨表示,此次向渤海灣增殖放流水產(chan) 苗種,旨在進一步改善渤海水域生態環境,修複渤海漁業(ye) 資源。今年天津向渤海灣和內(nei) 陸重要漁業(ye) 水域放流魚、蝦、蟹、貝類等苗種10億(yi) 尾,品種20個(ge) 。“十三五”以來,天津共向渤海灣投放了中國對蝦、牙鮃、花鱸等各類苗種達110億(yi) 單位,放流品種27個(ge) ,促使渤海灣水質得到淨化,水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維護。2021年,天津海域中國對蝦資源量達到363.74噸,三疣梭子蟹資源量達到194.65噸。
天津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科教處副處長高印福介紹,近年來,天津通過建設海洋牧場、實施增殖放流等措施改善海洋生物生存環境,提升海洋生態係統質量,目前天津市已建成1個(ge) 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投放人工魚礁3萬(wan) 餘(yu) 個(ge) ,建成礁區麵積約13平方公裏。
“放流就像種地播種,前提還是要育種,特別是育好種。”高印福表示,天津市大力開展以水產(chan) 苗種繁育生產(chan) 、親(qin) 本更新、遺傳(chuan) 育種研發、新品種引進推廣、種質資源保護為(wei) 主導的漁業(ye) 種業(ye) 工程。通過一係列的引導、服務和管理措施,水產(chan) 苗種產(chan) 量和質量穩步提升。天津全市現有全國現代漁業(ye) 種業(ye) 示範場4家、水產(chan) 原良種場16家,培育了一批供應能力強、產(chan) 品質量好的種業(ye) 企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和繁育大戶。在水產(chan) 動物遺傳(chuan) 育種方麵擁有國家審定的水產(chan) 新品種11個(ge) 。全市主要苗種生產(chan) 種類涵蓋海淡水魚、蝦、蟹等30個(ge) 名優(you) 品種,對優(you) 化養(yang) 殖品種結構、提高漁業(ye) 生產(chan) 效益和保護漁業(ye) 種質資源發揮了重要作用。
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天津向渤海灣累計放流鬆江鱸魚124萬(wan) 餘(yu) 尾,資源密度達到每平方千米2.81尾,恢複效果良好。據測算,天津每年向渤海灣增殖的貝類約消耗碳3400噸、氮800噸、磷160噸,海洋碳匯、水質淨化效果明顯。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2日 第 1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