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區發布今年交通重點工作計劃 首條自行車專用路將南延至西直門
昨天,海澱區交通委、海澱區住建委(重大辦)發布2022年交通重點工作計劃。為(wei) 緩解停車難,海澱區上半年新增蘇州橋、航天橋、肖家河橋等15處橋下停車場,通過錯時共享、景區周邊挖潛等多種方式,累計新增停車位4065個(ge) 。今年,海澱區將重點推進5條線路、33.9公裏的軌道線網建設。此外,回龍觀至上地的北京首條自行車專(zhuan) 用路將向南延伸至西直門。
停車挖潛
15處橋下停車場向社會(hui) 開放
今年上半年,海澱區持續挖潛停車資源,累計新增停車位4065個(ge) 。通過促進橋下空間停車場向社會(hui) 開放,海澱新增蘇州橋、航天橋、肖家河橋等15處橋下空間停車場,增加停車位1061個(ge) 。同時,為(wei) 緩解景區周邊出行壓力,頤和園北宮門、海澱公園西側(ce) 、二龍閘路北側(ce) 還增設停車位近千個(ge) 。
根據《海澱區2022年錯時共享停車工作要點》,海澱區將以馬連窪、上地、青龍橋、清河、西三旗等街道為(wei) 重點,加快錯時共享停車推進力度。截至目前,已完成清河街道和盈中心停車場,上地街道萬(wan) 霖科技大廈停車場、匯眾(zhong) 大廈停車場,以及肖家河橋、西苑橋下停車場等錯時共享停車13處,為(wei) 周邊居民提供錯時共享停車位905個(ge) 。
截至目前,海澱區共有184條道路、1.92萬(wan) 個(ge) 停車位納入道路停車電子收費管理,道路停車秩序明顯改善。前端信息采集設備從(cong) 早期的地磁、手持POS機,已更換為(wei) 高位視頻、移動視頻,采集效率和準確率均有了較大提高。此外,根據全市道路停車改革要求,海澱區研究建立道路停車位評估機製,根據道路停車位的使用效率和道路周邊停車設施的大數據分析結果,逐步優(you) 化調整現有道路停車位設置,道路停車位不會(hui) 隻增不減,而將實行有序動態管理。
綠色出行
專(zhuan) 用路南延將分兩(liang) 期實施
回龍觀至上地的北京首條自行車專(zhuan) 用路,將向南延伸至西直門。南展工程北起後廠村路與(yu) 上地東(dong) 路交叉口,與(yu) 自行車專(zhuan) 用路(回龍觀-上地)相連,南至西直門外大街,全長約14.1公裏。功能定位為(wei) 滿足沿線上地、中關(guan) 村、學院路、西直門等區域自行車通勤、休閑健身等多樣性需求,引導市民綠色出行。
南展工程聚焦休閑騎行、文化慢行,擬分兩(liang) 期實施,一期工程(後廠村路-北四環)全長8.6公裏;二期工程(北四環-西直門)5.5公裏,將與(yu) 京張遺址公園統一研究,同步實施。今年主要實施上地東(dong) 路、上地東(dong) 二路、荷清路三個(ge) 路段6.3公裏的現況路改造。
二期工程將與(yu) 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相結合,通過共享鐵路遺址廊道,將騎行文化融入百年京張鐵路。
軌道推進
兩(liang) 條地鐵線計劃年底開通
今年,海澱區圍繞加密重點功能區軌道交通網,將重點推進5條線路、33.9公裏的軌道線網建設。
5條線路為(wei) 地鐵16號線南段、昌平線南延、12號線、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A線和B線。昌平線南延一期(清河站-學院橋)和16號線(玉淵潭東(dong) 門-榆樹莊)計劃於(yu) 今年年底開通。
備受關(guan) 注的昌平線南延一期工程北起清河站、南至學院橋站,全長8.2公裏,全部位於(yu) 海澱區,均為(wei) 地下線,設站5座,分別是小營西路站、上清橋站、學清路站、六道口站和學院橋站,目前已實現全麵複工,線路土建工程已完成超90%,正在開展軌道鋪設和設備安裝。該線路途經西二旗、清河以及學院路地區,年底開通後,將與(yu) 多條地鐵線路串聯成網,有效緩解地鐵4號線和5號線的壓力,學院路周邊高校的本部和沙河校區可通過昌平線實現連通,將更加便利高校師生出行,沿線市民前往中心城區也會(hui) 更加便捷。
道路建設
上莊路等多條道路年內(nei) 完工
今年,海澱區將繼續推進一批市民關(guan) 注的市政道路建設,上莊路、巨山路等一批道路工程年內(nei) 完工。
香山一期安置房周邊的巨山路等5條道路目前已完成路床施工,部分道路進行底油鋪設,計劃在下半年逐步完工。北部地區的主幹路鄧莊南路西延拆遷工作完成,底油鋪設已實施80%,目前正在進行五一渠、大寨渠和團結渠橋梁施工,計劃年底前完工。另一條主幹路上莊路的改擴建工程,除跨京密引水渠和團結渠兩(liang) 座橋梁工程外,道路工程部分預計年底前基本完成。
海澱區今年還將繼續推進安寧莊北路、冷泉一號街、上莊家園周邊、安寧莊共有產(chan) 權房周邊、萬(wan) 壽莊路跨河橋等20多條道路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