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不斷築牢防汛責任堤壩(人民時評)

發布時間:2022-06-23 11:0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把防汛重責扛在肩上,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防疫與(yu) 防汛,科學調配力量,加強技術支撐,全力以赴迎汛戰汛

  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有效防範化解包括汛情在內(nei) 的各類風險挑戰,確保經濟社會(hui) 發展在安全的軌道上行穩致遠

  近期,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水利部6月19日繼續發布洪水黃色預警,提醒有關(guan) 省區和社會(hui) 公眾(zhong) 注意防範,珠江防總於(yu) 21日22時將防汛Ⅱ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Ⅰ級。相關(guan) 地區和部門加密預警預報,啟動應急響應,守護江河堤防,調度水利工程,各項防汛救災工作有序開展。

  防汛是件“天大的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不久前在四川考察時強調:“近期,我國一些地方發生洪澇地質災害。各有關(guan) 地區和部門要立足於(yu) 防大汛、抗大險、救大災,提前做好各種應急準備,全麵提高災害防禦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麵對今年入汛以來總體(ti) 偏重的汛情形勢,相關(guan) 地區和部門要把防汛重責扛在肩上,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防疫與(yu) 防汛,科學調配力量,加強技術支撐,全力以赴迎汛戰汛。

  防汛救災關(guan) 係人民生命財產(chan) 安全,關(guan) 係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hui) 安全、國家安全,做好防汛救災工作十分重要。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健全防洪減災體(ti) 係,水庫、堤防、蓄滯洪區等防洪工程不斷完善,預報預警的精準度逐步提升,七大江河流域基本形成以河道及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為(wei) 骨幹的防洪工程體(ti) 係,為(wei) 保江河安瀾、護群眾(zhong) 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也要看到,在防洪工程體(ti) 係建設、基層應急能力提升等方麵,我們(men) 還存在一定的短板。各地區各部門要不斷提高風險意識、增強底線思維,盡快補上短板,切實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

  做好防汛工作,要下足繡花功夫,各項防備工作圍繞“從(cong) 嚴(yan) 從(cong) 細從(cong) 早”展開。防汛的“測、報、防、抗、救”等環節,環環相扣。預測得更準,就能為(wei) 預警提供更有力的科學支撐,進而為(wei) 水庫調度、巡堤查險、群眾(zhong) 轉移贏得更多主動。相關(guan) 地區和部門要及早行動,梳理薄弱點、排查風險點、解決(jue) 隱患點,努力讓各項防備舉(ju) 措跑在洪水前麵。無論是加快骨幹水庫、幹堤加固等重大防洪工程建設,還是推進中小水庫除險加固,開展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整治,加強中小河流雨水情測報,隻有做到防患於(yu) 未然,確保防汛網織牢織密,才能不斷築牢防汛的責任堤壩,有效提高所在地防災減災的綜合水平。

  在防汛過程中,增強全社會(hui) 風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十分重要。不僅(jin) 要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還可以通過加強與(yu) 手機運營商合作、加大新媒體(ti) 傳(chuan) 播力度等方式,讓相關(guan) 地區的群眾(zhong) 更加重視。在較為(wei) 偏遠的農(nong) 村地區,可使用大喇叭、應急廣播等方法傳(chuan) 遞有效信息。轉移群眾(zhong) 避險不能“臨(lin) 時抱佛腳”,要提前規劃路線、加強日常演練、做好安置生活保障。充分考慮汛情變量,優(you) 化完善應急預案,才能把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的要求落到實處。堅持安全發展,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就要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有效防範化解包括汛情在內(nei) 的各類風險挑戰,確保經濟社會(hui) 發展在安全的軌道上行穩致遠。

  我們(men) 與(yu) 洪水的鬥爭(zheng) ,已經從(cong) 簡單地“抗”發展到“防抗救”相結合,不斷一體(ti) 推進監測預警、隱患排查、應急處置。進一步築牢防汛救災的“銅牆鐵壁”,從(cong) 更長遠的視角看,需要始終堅持人水和諧的理念,變與(yu) 河爭(zheng) 地為(wei) 還水於(yu) 河。在城鄉(xiang) 規劃建設過程中,也需注重自然規律、充分考慮防汛因素,多一些為(wei) 子孫後代負責的務實舉(ju) 措。保持時時放心不下、始終如履薄冰的高度警覺,以萬(wan) 全準備應對洪澇災害,以更有力措施切實做好防汛救災各項工作,我們(men) 一定能有效減輕災害風險、守護美好家園。(王 浩)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