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人文知識遺產增添華彩樂章
“‘建設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寫(xie) 入黨(dang) 代會(hui) 報告,成為(wei) 未來首都建設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我深受鼓舞,備感振奮。”代表團會(hui) 議上,首都體(ti) 育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何明代表興(xing) 奮地說。
何明介紹,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是《奧林匹克2020議程》頒布後第一屆從(cong) 籌辦之初就全麵規劃管理奧運遺產(chan) 的奧運會(hui) 。2018年9月,市委市政府決(jue) 定依托首都體(ti) 育學院建設“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在延慶規劃建設新校區。
2021年,經國際奧委會(hui) 授權、中編辦批複,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正式揭牌,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所由國家政府決(jue) 定成立的國際奧林匹克學院,也成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的第一個(ge) 人文知識遺產(chan) 。
何明說,近年來,首都體(ti) 育學院一方麵全力參與(yu) 服務冬奧籌備舉(ju) 辦工作,成立冰雪運動學院進行人才培養(yang) ,承擔科技冬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參與(yu) 撰寫(xie) 官方報告,記錄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的成功經驗與(yu) 主要成果,並承擔起國內(nei) 技術官員、開閉幕式表演、體(ti) 育專(zhuan) 項誌願者、OBS轉播項目和體(ti) 育展演展示等任務。
一方麵緊緊把握重大曆史機遇,以建設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為(wei) 契機,全麵深化綜合改革,不斷強化辦學特色,積極拓展辦學資源。“如今,學校的整體(ti) 發展格局已發生深刻變化,連續兩(liang) 年穩居全國體(ti) 育類院校第三。可以說,實現了服務冬奧籌備舉(ju) 辦和自身發展建設雙豐(feng) 收,為(wei) 後冬奧時代站在新起點上實現新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dang) 代會(hui) 報告提出,紮實做好後冬奧文章,充分用好物質、文化和人才遺產(chan) ,實現冬奧遺產(chan) 利用效益最大化。“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因勢而生。”何明表示,待延慶新校區建成後,將為(wei) 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的發展提供更為(wei) 堅實的保障。
“未來,我們(men) 將貫徹落實好市黨(dang) 代會(hui) 的部署要求,進一步做好可持續發展和遺產(chan) 繼承各項工作,將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建設成為(wei) 中華體(ti) 育精神與(yu) 奧林匹克精神融合傳(chuan) 播的重要載體(ti) ,全球奧林匹克研究和交流合作的重要紐帶,以及全球領先的奧林匹克運動科技創新中心和引領奧林匹克教育事業(ye) 可持續發展的新高地。”何明說。
代表風采
陳海妮代表:
為(wei) 首都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本報記者 牛偉(wei) 坤
“我是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的本科畢業(ye) 生陳海妮,很快將去北京師範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作為(wei) 一名在校大學生,能夠當選為(wei) 黨(dang) 代表,我感到無比榮幸,同時也感受到了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在教育工委係統代表團裏,21歲的陳海妮是最年輕的黨(dang) 代表。00後的她積極舉(ju) 手發言,暢談首都發展中的青春力量。
陳海妮說,北京這幾年大事多、喜事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每一件都鼓舞人心。作為(wei) 一名首都大學生,這些大事就發生在她身邊,令她備感幸運。更讓陳海妮感到自豪的是,她還成為(wei) 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的參與(yu) 者。去年年底,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誌願者招募消息一傳(chuan) 開,她就第一時間報了名,經過層層篩選、多次麵試,最終成為(wei) 了一名冬奧組委總部的誌願者,負責誌願者的管理保障。從(cong) 誌願者上崗排班信息的統計,到誌願者之家的設計,再到誌願者集體(ti) 生日會(hui) 等各項主題活動的策劃……5個(ge) 多月裏,她努力當好誌願者的“服務生”。由於(yu) 出色的表現,她還獲得了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突出貢獻個(ge) 人稱號。
這樣的經曆也讓她對黨(dang) 代會(hui) 報告中提到的“紮實做好後冬奧文章”“充分挖掘利用冬奧文化資源,講好中國故事”,格外有感觸。“從(cong) 這次誌願經曆中,我感受到了這個(ge) 時代的使命和魅力,也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和蓬勃發展,更感受到一種誌願的力量和00後青年人的力量。”她說,對於(yu) 大學生來說,這也是一場最生動的實踐思政課。“今後,我也將繼續積極參與(yu) 到各項誌願服務和社會(hui) 實踐中去,奮鬥在服務保障黨(dang) 和國家重大活動的一線,成為(wei) 大思政課的學習(xi) 者、踐行者和修行者,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分享自己的誌願故事,傳(chuan) 遞、發揚誌願精神,帶動更多的大學生一起在實踐中增長才幹。”
此次參會(hui) 也帶給了陳海妮更多的思考。“我總是忍不住地想,我們(men) 這一代對於(yu) 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是什麽(me) 呢?”答案在這幾天的學習(xi) 中更加清晰。“我將保持‘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初心,以實際行動踐行‘請黨(dang) 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用奮鬥詮釋青年學生黨(dang) 員的責任擔當,為(wei) 首都發展、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本報記者 蔡代征攝
王丹代表:
科技助力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保供增質
本報記者 朱鬆梅
“黨(dang) 代會(hui) 報告多次提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為(wei) 一名農(nong) 業(ye) 科研一線的代表,我備受激勵。”王丹代表說。她在市農(nong) 林科學院工作,長期從(cong) 事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方向的研究。認真翻閱黨(dang) 代會(hui) 報告,尤其是反複研讀“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麵推進”相關(guan) 部分後,王丹說,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對“三農(nong) ”工作的重要部署,“黨(dang) 代會(hui) 報告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推進取得的成就和未來五年的發展戰略,做了客觀總結及精準分析。”
“黨(dang) 代會(hui) 報告中還多次提到科技創新,也提到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這些都為(wei) 農(nong) 業(ye) 領域的發展指引了方向。”王丹說,科技攻關(guan) 對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保供增質具有重大作用。以蔬菜為(wei) 例,北京年蔬菜消費達1000萬(wan) 噸,其中很大一部分要靠外埠供應,長距離運輸會(hui) 導致15%到40%的損耗。她所在的市農(nong) 林科學院近年來開展了科研攻關(guan) ,研發了不同的蔬菜預冷方法,有效降低了運輸損耗,為(wei) 首都保供作出了貢獻。
科技創新將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糧食安全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黨(dang) 代會(hui) 報告中提到,未來五年將推進農(nong) 業(ye) 中關(guan) 村建設,打造‘種業(ye) 之都’。我和同事們(men) 都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盡一份力。”王丹說,北京屬於(yu) “大城市小農(nong) 業(ye) 、大京郊小城區”,要靠科技創新突破空間上的限製,“我會(hui) 把黨(dang) 代會(hui) 的精神帶回基層,我們(men) 一線科研人員也會(hui) 圍繞農(nong) 業(ye) 科研的重點問題、難點問題,繼續進行攻關(guan) ,為(wei) 首都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高科技作出更大貢獻。”
王北星代表:
後冬奧時代場館迎來靚麗(li) 轉身
本報記者 王廣燕
“這次黨(dang) 代會(hui) 報告中提到‘紮實做好後冬奧文章’‘落實場館賽後利用計劃’,大家確實也很關(guan) 心場館的賽後利用話題。”北京冬奧組委體(ti) 育部速度滑冰項目競賽主任王北星代表,全程見證了國家速滑館“冰絲(si) 帶”的建設。她表示,國家速滑館開館在即,將集合體(ti) 育賽事、群眾(zhong) 健身、文化休閑、展覽展示、社會(hui) 公益等多種功能,更好地滿足群眾(zhong) 參與(yu) 不同冰上運動的需求,努力成為(wei) 傳(chuan) 播中國文化的窗口和展示中國冰雪運動的亮麗(li) 名片。
王北星曾是中國女子速度滑冰領軍(jun) 人物,2014年索契冬奧會(hui) 後,王北星退役並逐步向競賽組織工作轉型。她說:“過去的幾年裏,我不僅(jin) 親(qin) 眼見證了冬奧場館從(cong) 無到有,也看到大大小小的冰場在商場、學校中出現。有的社區在沒有真冰真雪的條件下,辦起了旱地滑冰、旱地冰球等運動場地,借助仿真的形式讓市民對冰雪運動產(chan) 生興(xing) 趣,群眾(zhong) 參與(yu) 冰雪運動的積極性和熱情更高了。”
黨(dang) 代會(hui) 報告中還提到,“大力發展冰雪產(chan) 業(ye) ,帶動更多市民群眾(zhong) 參與(yu) 冰雪運動”。在過去幾年,王北星的另一個(ge) 身份是北京冬奧會(hui) 宣講團成員,她多次來到中小學校園,向孩子們(men) 傳(chuan) 播冰雪運動知識和奧林匹克文化。在北京冬奧會(hui) 結束後,她加入北京奧運城市促進發展中心,繼續組織群眾(zhong) 體(ti) 育活動,推動體(ti) 育運動在中小學生中的普及,弘揚奧林匹克文化和北京冬奧精神。“我將發揮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所長,為(wei) 體(ti) 育事業(ye) 的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王北星說。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楊蘭(lan) 英代表:
高品質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越織越密
本報記者 王廣燕
“聽到報告裏特別提到‘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ti) 係,建設書(shu) 香京城,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我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務受到高度的重視。”通州區圖書(shu) 館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館長楊蘭(lan) 英代表說道,近年來書(shu) 香北京建設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首都高品質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越織越密,“我們(men) 圖書(shu) 館工作者見證了許多發展和變化。”
楊蘭(lan) 英介紹,隨著北京市四級公共圖書(shu) 館網絡建設不斷完善,作為(wei) 市公共圖書(shu) 館網絡建設的重要節點,通州區圖書(shu) 館的高質量發展也駛入了快車道。去年年末,通州區如期完成了新增的5個(ge) 街道、鄉(xiang) 鎮級分館的建設,截至目前,在區級圖書(shu) 館之下建成了22個(ge) 街道、鄉(xiang) 鎮級圖書(shu) 館分館,573個(ge) 社區村級圖書(shu) 室。通州區圖書(shu) 館同時也在全力推進總分館建設。
不光是各級圖書(shu) 館的全覆蓋,不同點位圖書(shu) 館的連接也走向了開放共享,館際通借通還讓市民借書(shu) 、還書(shu) 更加便利。楊蘭(lan) 英介紹,從(cong) 2018年起,首都圖書(shu) 館和各區級圖書(shu) 館實現了預約借書(shu) 功能,市民想借書(shu) ,登錄北京市公共圖書(shu) 館一卡通的資源檢索平台,看到這本書(shu) 在哪個(ge) 館,就可以發出借閱申請。市民在其他區的圖書(shu) 館借書(shu) ,回到通州區後,也可以就近還到通州區圖書(shu) 館。通州區圖書(shu) 館還與(yu) 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圖書(shu) 館簽訂了合作共建的框架協議,推進合作交流。
“黨(dang) 代會(hui) 報告為(wei) 我們(men) 指明了方向,我們(men) 更加有信心推動書(shu) 香北京建設向縱深發展,為(wei) 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楊蘭(lan) 英表示,未來將持續推進全民閱讀活動,廣泛開展多元化、綜合性的讀者活動;還要持續優(you) 化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將24小時不打烊的智能文化空間更多地帶到百姓的身邊,不斷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