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

發布時間:2022-07-07 17:0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22年07月06日 第15版 版麵截圖

《人民日報》2022年07月06日 第15版 版麵截圖

  原題:讓公眾(zhong) 共享自然之美(把自然講給你聽·特別報道)

  編者按:森林為(wei) 什麽(me) 是“水庫”?大熊貓是怎樣取名的?觀測星空哪裏最合適?……了解自然進而更好地保護自然,學習(xi) 與(yu) 認知是行動的基礎。

  我國高度重視科普工作。2002年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專(zhuan) 門為(wei) 科普製定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去年6月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明確,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理性思維,養(yang) 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

  今天,本版推出“把自然講給你聽·特別報道”,帶領大家走進科研和科普機構,走近科普工作者,一同傾(qing) 聽科普事業(ye) 中的故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與(yu) 趣味。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

  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

  本報記者 姚雪青

  “我們(men) 用這個(ge) 燈泡來模擬太陽,將這個(ge) 小木球看作月亮,從(cong) 紙環上不同方向的開孔望去,會(hui) 看到太陽與(yu) 月亮呈現不同角度時的模樣……”講台上,王科超細致地講解每一個(ge) 步驟;講台下,是21雙充滿好奇與(yu) 興(xing) 奮的眼睛。

  這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工作中的一幕。為(wei) 了讓孩子們(men) 聽得懂、喜歡聽,他精心挑選合適的製作材料,還特意請來台裏專(zhuan) 家在手工課之前給大家講了一場有趣的講座,包括月亮的相關(guan) 知識、我國嫦娥工程的最新成果、台裏天文學家對月壤的研究發現等。

  王科超是紫金山天文台2013級的碩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畢業(ye) 後,他就留在了這裏專(zhuan) 職從(cong) 事天文科普工作。

  從(cong) 畢業(ye) 到現在的6年間,王科超為(wei) 大家開展科普的內(nei) 容和方式也發生著變化。“一方麵提升互動性、參與(yu) 性,另一方麵也向專(zhuan) 業(ye) 化、係統化發力。在科普活動中我們(men) 會(hui) 適當穿插時事熱點、天文領域的最新成就,以豐(feng) 富受眾(zhong) 的知識麵。”王科超介紹。

  他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6月21日的夏至日環食科普活動。當天,中科院天文科普聯盟的10多家單位,在西藏阿裏、貴州銅仁、福建廈門等12個(ge) 地點,從(cong) 下午1點到4點,接力直播各地日環食從(cong) 初虧(kui) 到食甚再到複原的景象。

  “我帶隊去了貴州銅仁,那裏位於(yu) 環食帶中心線上,是那次日環食全國最佳觀測點之一。”王科超提前兩(liang) 周就去踩點、協調,精心布置活動現場,策劃整個(ge) 活動和直播流程,協助聯盟輪值主任、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研究員竇忠和紫金山天文台太陽物理專(zhuan) 家季海生等開展現場講解……“整個(ge) 活動吸引了1400多萬(wan) 人次收看,大家喜歡,我們(men) 也覺得非常有成就感!”他說。

  “在科普的過程中傳(chuan) 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家精神。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孩子們(men) 心中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王科超說。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