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學科建設 助力非遺傳承(新語·讓好聲音成為最強音)
“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去年,我國首個(g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學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落戶天津大學,由馮(feng) 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承擔培養(yang) 工作。近日,該學科碩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shu) 發出,標誌著非遺人才培養(yang) 有了新突破。
多年來,我國學界積極構建非遺學知識理論體(ti) 係,記錄下非遺傳(chuan) 承發展的生動實踐。進入21世紀,“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an) 搶救工程”全麵啟動,對民間文化遺產(chan) 進行搶救、普查和整理。2004年,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公約》。在全社會(hui) 的不懈努力下,我國非遺家底基本摸清,進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必須重點保護和傳(chuan) 承的非遺項目多達1557項,四級(國家、省、市、縣)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合計逾10萬(wan) 項,我國還建立了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名錄。麵對體(ti) 量龐大、種類繁多的曆史文化瑰寶,如何將其傳(chuan) 承好、保護好、弘揚好?
非遺保護傳(chuan) 承,需要專(zhuan) 業(ye) 人才實施科學保護。當前,非遺保護傳(chuan) 承仍麵臨(lin) 缺乏專(zhuan) 業(ye) 力量指導等問題,尤其缺少能紮根田野一線的實幹型專(zhuan) 業(ye) 人才。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都在推動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和活化利用,在這個(ge) 過程中,如果缺乏專(zhuan) 業(ye) 的知識和科學的方法,文化遺產(chan) 很有可能麵臨(lin) “得而複失”的風險。對此,高校和學界需要共同努力,讓非遺傳(chuan) 承後繼有人。非遺學研究涉及人類學、民俗學、曆史學、文學、藝術學等相關(guan) 學科領域,與(yu) 多學科交叉。此前,高校往往通過其他學科招生,培養(yang) 非遺專(zhuan) 業(ye) 的學生。非遺學交叉學科碩士點的設立,意味著高等教育能更好承擔起係統培養(yang) 非遺人才的任務,非遺保護將得到有力支撐。
非遺保護傳(chuan) 承,需要政府和全社會(hui) 形成合力。這些年來,我們(men) 依托地方特色非遺持續探索,與(yu) 天津多項非遺的傳(chuan) 承人緊密聯係,為(wei) 他們(men) 建立口述史檔案。作為(wei) 曲藝之鄉(xiang) ,天津文化遺產(chan) 資源豐(feng) 富,為(wei) 非遺學科的建設、非遺人才的培養(yang) 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未來,推動非遺進一步發展,建議加快建設非遺教學案例庫、非遺文化影像庫、非遺保護實踐基地;麵向社會(hui) 開展科普教育,吸引更多力量加入非遺保護事業(ye) ;辦好通識課程,提升青年學子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感。
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是常做常新的課題。麵對全國各地非遺人才的巨大需求,僅(jin) 靠高校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人才還遠遠不夠。為(wei) 此,在持續完善非遺學科建設的基礎之上,還要開展多種非遺教育、對不同類型的非遺進行個(ge) 性化幫扶指導等,這也是我們(men) 未來做好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的重要工作。
(作者為(wei) 天津大學教授、馮(feng) 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本報記者武少民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9日 第 1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