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奮發進取,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
圖①:在沙河市讚善街道下鄭村,農(nong) 民駕駛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
趙永輝攝(人民視覺)
圖②:石家莊市正定縣幼兒(er) 園,小朋友們(men) 練習(xi) 非遺常山戰鼓。
武誌偉(wei) 攝(影像中國)
圖③:滄州市一家社區敬老院內(nei) 歡聲笑語。
魏誌廣攝(人民視覺)
圖④:複興(xing) 號列車飛馳在京張高鐵官廳水庫特大橋上。
耿 輝攝(人民視覺)
講述紅色故事 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本報記者 徐運平 張騰揚
雨後西柏坡,豔陽高照,鬆柏蒼翠。柏坡嶺下的紅旅小鎮上,大型沉浸式實景演出《夢回西柏坡》正在上演,吸引了眾(zhong) 多觀眾(zhong) 駐足觀看。“最後的一碗米用來做軍(jun) 糧,最後的一尺布用來做軍(jun) 裝,最後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後的親(qin) 骨肉送去上戰場……”一係列革命曆史故事情景再現,令觀眾(zhong) 們(men) 感動不已,現場掌聲如潮。“我是第三次來西柏坡了。在這裏,我們(men) 深深感受到革命先烈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老區人民的家國情懷。”來自石家莊的遊客梅林說。
“我在剛才的演出裏麵扮演馬車夫。”西柏坡村65歲的老黨(dang) 員閆上青說,“我16歲時趕馬車是為(wei) 了討生活,現在趕馬車是為(wei) 傳(chuan) 承西柏坡精神。”
革命聖地西柏坡,黨(dang) 中央和毛澤東(dong) 同誌在這裏指揮了三大戰役,指導革命取得全國勝利,“新中國從(cong) 這裏走來”。在西柏坡這段波瀾壯闊的革命實踐中,孕育形成了以“兩(liang) 個(ge) 務必”為(wei) 核心的西柏坡精神。
近年來,石家莊市和平山縣持續加強革命舊址保護,挖掘紅色文化內(nei) 涵,創新模式講好紅色故事,大力弘揚西柏坡精神。
盛夏時節,來西柏坡紀念館參觀學習(xi) 的觀眾(zhong) 絡繹不絕。在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樸素的文物訴說著解放戰爭(zheng) 時期的崢嶸歲月,展示著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鬥的優(you) 良作風。在紀念館展廳內(nei) ,觀眾(zhong) 用手機點開“西柏坡紀念館”微信公眾(zhong) 號,掃描展現土地革命的油畫,便能查閱珍貴的影像資料。
在西柏坡鎮北莊村打麥場上,《團結就是力量》主題演出同樣人氣火爆。79年前,革命歌曲《團結就是力量》從(cong) 這裏唱響,傳(chuan) 遍神州大地。近年來,北莊村著力構建以紅色觀光旅遊為(wei) 主,以休閑農(nong) 業(ye) 、家庭手工業(ye) 、光伏等為(wei) 補充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鄉(xiang) 村振興(xing) 煥發新活力。走進“團結就是力量”村史館,人們(men) 參觀學習(xi) 北莊村的光榮曆史;在村電商直播助農(nong) 惠農(nong) 展銷基地,紅色文創產(chan) 品、非遺手工特色產(chan) 品構建起線上線下展銷體(ti) 係;“團結北莊布藝坊”“古月豆腐坊”的技能培訓,助力村民就業(ye) 增收。2021年,北莊村村集體(ti) 收入由過去的幾萬(wan) 元增加到120餘(yu) 萬(wan) 元,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1.2萬(wan) 元增加到2萬(wan) 元以上。
“咱西柏坡人堅定不移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我們(men) 會(hui) 把紅色故事繼續講下去,傳(chuan) 承好紅色基因!”閆上青說。
看“未來之城” 繪嶄新畫卷
本報記者 邵玉姿
盛夏,走進雄安新區啟動區,各個(ge) 重點項目正在緊張有序推進。“雖然辛苦,但大家幹勁都很足。”在啟動區啟園項目二標段施工現場,來自容城縣城關(guan) 鎮白龍村的工人蔡建勇,每天都在加緊作業(ye) 。
啟動區是雄安新區率先建設區域,承擔著北京非首都功能首批疏解項目落地、高端創新要素集聚、高質量發展引領、新區雛形展現的重任,2021年開始大規模建設。蔡建勇說,這裏變化越來越大,“去年還是平地,轉眼就‘長’出了高樓。”
今年底,啟動區基礎設施將基本建成、城區雛形初步顯現,科技創新項目、高端高新產(chan) 業(ye) 加快落地。
截至目前,雄安新區共啟動實施重點項目236個(ge) ,累計完成投資4300多億(yi) 元,其中,今年新開工項目59個(ge) ,完成投資近600億(yi) 元。從(cong) “一張白紙”到“規劃先行”,從(cong) “塔吊林立”到“雛形初顯”,5年來,這座承載千年大計的“未來之城”正拔節生長:京雄城際鐵路和雄安高鐵站建成投用,“四縱三橫”高速公路和對外骨幹道路網絡全麵建成;“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發展,一大批高端高新企業(ye) 紮根落戶,其中北京投資來源企業(ye) 占總量的八成。
當前,雄安新區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規模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我們(men) 要解放思想,奮發進取,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範區和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管委會(hui) 主任張國華說。
黨(dang) 建聚合力 治理更高效
本報記者 馬 晨
一大早,河北省正定縣塔元莊村兩(liang) 委班子早會(hui) 準時進行,開啟新的一天。早會(hui) 一結束,村黨(dang) 委委員、村委會(hui) 副主任趙海峰就匆匆趕往村裏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基地,推進園區的項目建設。
創建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國示範村、整合滹沱河南岸沙灘地、擴建市級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在塔元莊村村委會(hui) 大樓的走廊裏,牆上貼著一張張“承諾清單”,上邊是2022年村兩(liang) 委幹部承諾及工作目標,每季度接受全體(ti) 黨(dang) 員、村民代表監督和驗收。
近年來,修路、改水、抓項目,村黨(dang) 委帶頭幹在前麵。塔元莊從(cong) 曾經的落後村,變成如今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的小康村。
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先鋒模範作用,“黨(dang) 員幹部以身作則,群眾(zhong) 才支持。”塔元莊村黨(dang) 委書(shu) 記尹計平說。塔元莊村兩(liang) 委班子每年簽署廉政承諾書(shu) ,嚴(yan) 格做到“三不三清”:“不吃、不拿、不貪”“自身清、家庭清、朋友清”。塔元莊還大力發展共產(chan) 黨(dang) 員示範戶、黨(dang) 員聯係戶,發放便民服務連心卡,群眾(zhong) 定期對全村黨(dang) 員評比打分,加強了對黨(dang) 員的監督。
近年來,正定縣突出黨(dang) 建引領,加快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正定將繼續立足發展實際,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按照‘沿著光輝足跡,建設現代化正定,衝(chong) 刺全國百強縣’的發展目標,奮力推進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石家莊市委常委、正定縣委書(shu) 記王俊紅說。
民生有保障 振興(xing) 孕希望
本報記者 史自強
藍天白雲(yun) 下,上百幢自帶花園、黃牆黛瓦的二層小樓,鱗次櫛比,宛如一幅油畫。
這裏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德勝村。2013年,這裏還是一個(ge) 貧困發生率為(wei) 37.8%的落後村,2018年實現了整村脫貧,2020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脫貧攻堅,給這片貧瘠的土地帶來希望和力量。德勝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葉潤兵說,德勝村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中,不斷強化社會(hui) 和民生保障,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就業(ye) 、醫療等服務,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美。德勝村請來了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和張家口農(nong) 科院的專(zhuan) 家教授,辦起了培訓班。村裏通過村企合作,不斷增加就業(ye) 崗位,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ye) ,加上公益崗位和兜底保障,實現了戶戶有收入。
“現在看病有保險,收入有保障,心裏真舒坦。”村民徐學海說。
德勝村的做法是張北縣強化民生和社會(hui) 保障的一個(ge) 縮影。全縣60842名建檔立卡脫貧人口全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有勞動能力的20512名脫貧人口全部就業(ye) ,6至16歲適齡人口全部入學。同時,全縣新改建農(nong) 村道路3474.9公裏,完成農(nong) 房安全隱患排查64607處,農(nong) 村自來水普及率提升至90%。
北京冬奧會(hui) 的舉(ju) 辦,尤其是京張高鐵的開通,激發了張家口文旅產(chan) 業(ye) 的發展。在張北縣,一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優(you) 美畫卷正徐徐鋪展。
引科技之力 促綠色發展
本報記者 張騰揚
初夏的塞罕壩,林海和草原鋪滿大地,河流與(yu) 湖泊點綴其間。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護林防火辦公室主任彭誌傑聚精會(hui) 神地坐在防火指揮中心監測屏幕前,將全林場一草一木盡收眼底,監測著火情隱患。他介紹,林場在高處安裝了43對高清攝像頭,監測可見光和紅外線。“特別是紅外線熱成像,一旦有火情,黑白畫麵上會(hui) 立刻顯現紅色‘火焰’並發出警報。”彭誌傑說。
“過去巡護靠走,防火靠瞅。”彭誌傑說,“如今,不但地上有智慧視頻監控,天上還有衛星每15分鍾掃描全林場一次,如有著火點就會(hui) 立即發出警報。”
近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加大投入,提升森林防火效率和水平。目前,塞罕壩基本建成了集衛星遙感、視頻監控、雷達探火等於(yu) 一體(ti) 的預警監測及防滅火體(ti) 係。據統計,建場以來,塞罕壩機械林場未發生一起火災。
為(wei) 嗬護好百萬(wan) 畝(mu) 森林,森林病蟲害防治領域也升級舉(ju) 措。塞罕壩機械林場營林科主任國誌鋒介紹,林場建設了32個(ge) 無人測報站,工作人員在後台用電腦統計蟲子種類和數量,提前預判,高效防治病蟲害。
“作為(wei) 新一代塞罕壩人,我們(men) 要全麵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弘揚塞罕壩精神,嗬護好這片綠水青山。”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陳智卿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3日 10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