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海外版丨江蘇工筆畫:六百年傳承與革新

發布時間:2022-07-21 16:5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07月21日 第12版 版麵截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07月21日 第12版 版麵截圖

鬆齡鶴壽圖(中國畫)陳之佛

西遊記·假大王(中國畫)周京新

  原題:江蘇工筆畫:六百年傳(chuan) 承與(yu) 革新

  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繪畫的典型形態,工筆畫在表現對象和審美理想上,不僅(jin) 聚合了古代文人豐(feng) 富的精神體(ti) 驗,同時也為(wei) 傳(chuan) 統及至當下的美學提供了本真的認識視角。

  作為(wei) 2020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傳(chuan) 播交流推廣項目,江蘇省美術館日前推出以“物之序:江蘇工筆畫六百年”為(wei) 主題的展覽,展出明清至今近200件作品,旨在以工筆畫為(wei) 載體(ti) ,反映從(cong) 傳(chuan) 統到當代、從(cong) 形式到觀念的代際傳(chuan) 承與(yu) 創新詮釋,突出呈現不斷深化涵養(yang) 的工筆精神。

  吳門畫派的工筆世界

  蘇州作為(wei) 古代吳國的都城,俗稱吳門,曆來經濟繁榮、文人薈萃。明代中後期,繼承元代黃公望、王蒙等人繪畫傳(chuan) 統的文人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被稱作“吳門四家”,他們(men) 及其追隨者被稱作“吳門畫派”。該畫派在創作上具有詩文書(shu) 畫互應、畫風清新淡雅、筆墨剛柔相濟的藝術特點。“吳門畫派”的工筆畫以筆墨洞察物象之造型與(yu) 性格,在深入描畫的基礎上寄寓感發自由的創作情感,抒發知物求真的意願和旨趣。

  仇英的《搗衣圖》是一幅工筆白描,用筆精細,筆墨勁秀,充滿了文人畫的含蓄雅致。畫中樹木樹葉疏朗,營造出一份閑趣,樹下婦人側(ce) 視而做搗衣狀,人物形象自然,呈現出疏淡空靈的氣韻。

  文徵明的《萬(wan) 壑爭(zheng) 流圖》則是另一番趣味。畫中,青山疊嶂,山間泉瀑飛湍,奔騰直瀉。中景為(wei) 山岩亂(luan) 石,其間雜樹林立,密密麻麻,滿眼青綠。近景為(wei) 溪流的兩(liang) 岸,有山石、有坡岸,有樹木和雜草,另可見幾位高士在敘談。《萬(wan) 壑爭(zheng) 流圖》的青綠敷施是在水墨為(wei) 骨的基礎上的,青綠色淺,山石輪廓由淡墨線精心勾出,略見細筆皴擦,蒼勁醇厚,工筆與(yu) 寫(xie) 意渾然天成。

  陸治是“吳門畫派”繼文徵明之後的領軍(jun) 人物。他的山水受“吳門畫派”影響,也吸取宋代院體(ti) 和青綠山水之長,用筆勁峭,景色奇險,意境清朗。陸治的《梅石水仙圖》為(wei) 工筆重彩畫,水仙、梅花、湖石和靈芝,相對獨立又構成整體(ti) 。筆法上側(ce) 重線條表現力,水仙、靈芝與(yu) 梅花都以勾勒填彩法繪成,水仙葉以深淺不同的色彩體(ti) 現出內(nei) 外兩(liang) 麵,奇石則以細筆皴擦出類似於(yu) 暈染的過渡效果,整幅作品工整而不呆板,濃淡相宜。

  西學東(dong) 漸尋改良之路

  晚清之後西學東(dong) 漸,中國畫試圖借鑒西法,探索去除陳陳相因之弊的改良路徑。陳之佛在上溯後蜀、南唐以至兩(liang) 宋畫院的基礎上,融入西畫的透視和造型技法,影響了一代江蘇工筆花鳥畫家。新中國成立以後,傳(chuan) 統的主題被賦予了更多文化關(guan) 切。江蘇工筆畫創作在內(nei) 容題材和形式語言上都作出了持久的拓展與(yu) 探索,技術上的臻於(yu) 精細與(yu) 審美理想上的意境追求,在現代生活的情境中融合為(wei) 多元豐(feng) 富的時代麵貌。

  陳之佛曾留學日本學習(xi) 藝術設計,是20世紀現代工筆畫的開拓者。他構建起了一個(ge) 新的工筆畫體(ti) 係。其工筆花鳥在表現手法上仍以工整寫(xie) 實為(wei) 主,在傳(chuan) 統技法的基礎上將圖案的裝飾手法和日本繪畫溫婉柔麗(li) 的設色特點結合,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傳(chuan) 統工筆重彩花鳥畫,形成了傳(chuan) 統工筆畫向現代風格的轉型,並提出了“觀、寫(xie) 、摹、讀”四字訣。

  《蘆雁圖》創作於(yu) 1936年,描繪了白露之後,天高雲(yun) 淡,蘆雁南飛的場景。精細的羽毛以及紋理讓兩(liang) 隻蘆雁呼之欲出,與(yu) 之相對照的是作為(wei) 背景的蘆葦、積雪以及天空的處理,陳之佛運用“積水法”使得畫麵整體(ti) 明亮自然,天空的顏色由花青逐漸過渡,與(yu) 層次豐(feng) 富的雲(yun) 彩融為(wei) 一體(ti) 。

  《鬆齡鶴壽圖》是陳之佛工筆花鳥中尺幅較大的一幅,是為(wei)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作。10隻體(ti) 態優(you) 雅的丹頂鶴,安逸地徜徉於(yu) 大地之上,或昂首唳天,或回首顧盼,或凝神遠眺,蒼翠的古鬆由畫麵右上方伸入,枝幹蒼勁古樸,鬆枝鬱鬱蔥蔥,蘊含著無限生機。陳之佛在中國畫傳(chuan) 統線描基礎上,將西洋畫和裝飾畫的線條加以改造後融入其中,使線條的表現力更為(wei) 豐(feng) 富。

  當代語境下的多元表達

  如今,通過對傳(chuan) 統文本元素的借鑒轉換和對當代語境的深入感知,藝術家在觀念更新的同時,綜合使用各類豐(feng) 富的媒介與(yu) 材質,對傳(chuan) 統審美經驗、經典圖像以及文化邏輯等提出了新的思考與(yu) 回應,呈現出江蘇工筆畫在當代語境下的傳(chuan) 承與(yu) 探索。

  作為(wei) 南京藝術學院恢複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高雲(yun) 在人物工筆上表現出鮮明的特色,獲得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的《羅倫(lun) 趕考》引入了傳(chuan) 統線描,“嫁接”了李公麟、陳洪綬、任伯年等畫家的創作手法。構圖上采取了從(cong) 未有過的“四麵不靠”形式,表達上借助了戲劇裏的寫(xie) 意手法,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2018年,高雲(yun) 創作《對話安格爾》係列,以西方油畫家安格爾的名畫為(wei) 藍本,把西方古典繪畫的明暗體(ti) 係轉換為(wei) 中國畫的線條表現手法,足見他在線造型研究上的用心,也體(ti) 現出他對中國畫線條語言的自信。

  改革開放時期,江蘇畫壇興(xing) 起了新文人畫潮流,以回歸傳(chuan) 統筆墨、表現精神心理為(wei) 形態。“新文人畫在南京的崛起,實是通過對古代文人畫的複興(xing) ,體(ti) 現一種文化尋根意識。”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美術理論委員會(hui) 主任尚輝如此評價(jia) 。

  《西遊記·車遲國》是周京新“西遊”係列中的一幅,描繪了唐僧師徒取經路上路過車遲國,與(yu) 虎力、鹿力、羊力三個(ge) 妖怪鬥法的場景。在他的創作中,中國畫的工筆與(yu) 寫(xie) 意並非涇渭分明,體(ti) 現了“以工養(yang) 寫(xie) ”的思考,人物造型緊湊結實而又不乏詼諧的生趣,山石樹木屋宇乃至黑霧祥雲(yun) 均有裝飾意趣。

  當代工筆畫受到技術發展新樣式等影響,在表達方式上體(ti) 現出一定的數字媒介特質,在情緒表達上也有更加多元的探索。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