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台州椒江:“共富工坊”助企惠民

發布時間:2022-07-22 15:53:00來源: 台州日報

  “我學曆不高,身體(ti) 又有殘疾,平時都是靠低保過日子。來到‘共富工坊’後,有專(zhuan) 門的老師教我們(men) 怎麽(me) 組裝、檢查電風扇,每月收入能多2500元,還能看到我安裝的產(chan) 品在網上銷售,日子真是越過越甜了。”近日,台州市椒江區葭沚街道南洋村低保戶魏大爺為(wei) 家門口的“共富工坊”連連點讚。

  今年以來,椒江區聚焦“黨(dang) 建統領·共富助跑”行動,創新打造“共富工坊”,以共富車間、共富中心、共富專(zhuan) 線為(wei) 依托,完善統一接單、統一組織、統一派工的“一條龍服務”模式,有效暢通村企雙向合作,為(wei) 強村共富注入紅色動能。

  “共富工坊”為(wei) 企業(ye) 解難、助村民共富

  在位於(yu) 椒江區柏樹裏村村委會(hui) 的“共富工坊”裏,幾十位村民正在熟練地串珠,這些手工製品來自附近幾家企業(ye) 的訂單。這間今年新建的“共富工坊”,已經成功解決(jue) 了300餘(yu) 名閑置勞動力,人均月工資超過3000元。

  據了解,該村有4家流蘇企業(ye) ,受疫情、經濟下行壓力大等影響,招工難、經營成本高成了小微企業(ye) 的共同難題。“3、4月份正是生產(chan) 旺季,當時廠裏工人不夠,招工又招不來,訂單完不成,愁死人了。”說起當時的情景,一家流蘇企業(ye) 老板很是頭疼,一些分包給散戶的訂單又擔心質量沒保證。

  這邊是企業(ye) 因找不到人發愁,而在椒江許多農(nong) 村,六七十歲老人、家庭主婦、殘疾人、低保戶又形成了一大批閑散勞動力。如何串聯兩(liang) 方資源,幫企業(ye) 解難又助推村民致富?

  今年5月,椒江印發《黨(dang) 建引領“共富車間”建設九條意見》,聚焦規模企業(ye) 生產(chan) 旺季臨(lin) 時場地有限等瓶頸問題,麵向鎮街、村級組織、企業(ye) 排摸閑置廠房信息,建設共富車間資源庫。

  整合各方資源 推動就業(ye) 空間“從(cong) 無到有”

  哪些企業(ye) 有富餘(yu) 訂單需求?哪些村居有剩餘(yu) 勞動力?哪些村居能開設臨(lin) 時廠房?椒江“線上”+“線下”多條路充分排摸用工資源。

  線下,以村或黨(dang) 建聯盟為(wei) 單位打造區域共富服務中心,由村黨(dang) 組織主動牽線搭橋,收集並建立區級就業(ye) 資源信息、勞動密集型企業(ye) 訂單、村級供需等“三張清單”,並安排村級黨(dang) 員在共富中心輪值,提供閑散勞力登記、用工供需對接等誌願服務。

  線上,依托“鄉(xiang) 賢幫”數智係統,整合歸集各村清單數據,梳理企業(ye) 需求、工資福利、政策保障等信息,同步投送共富中心動態顯示,實現招工信息全麵覆蓋和精準對接。

  “共富工坊”如何搭建?將村社閑置場地作為(wei) 共富車間,企業(ye) 負責指導“共富工坊”車間設備調試及人員培訓,村級組織及時跟進、按需配勞,實現共富車間因地建設、旺閑轉換,推動就業(ye) 空間“從(cong) 無到有”。為(wei) 了激勵村社辦“共富工坊”,對於(yu) 利用村內(nei) 閑置場所創辦共富車間的,按照建設或改造費用予以一定補貼。對運營良好、成效明顯的,另外給予共富車間運營主體(ti) 和當地村集體(ti) 適當獎勵。

  通過“鎮街廠房整合、企業(ye) 平台搭建、村社勞力對接”模式,很快就有企業(ye) 和村“兩(liang) 委”響應,一間間“共富工坊”在大家的期盼中建了起來。

  “我們(men) 現在已經打造共富服務中心8個(ge) ,投送富裕勞力、技能信息等數據5300餘(yu) 條,幫助企業(ye) 與(yu) 村民建立承攬關(guan) 係170餘(yu) 對,對接效率比較高,老百姓也比較肯定。”椒江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兩(liang) 新”工委書(shu) 記陳常表示。

  串點成線 打造鄉(xiang) 村“共富專(zhuan) 線”

  如何保證村民從(cong) 業(ye) 效率?“共富專(zhuan) 線”來幫忙。椒江以就近、就地、就便為(wei) 原則,聚焦有勞動能力殘疾人、身體(ti) 良好中老年人、低收入農(nong) 戶等重點群體(ti) ,推動提供勞動密集型項目的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常態化運營“共富直通車”,並串點成線打造鄉(xiang) 村“共富專(zhuan) 線”。

  在村級黨(dang) 群中心、先鋒驛站等場所因地製宜設置“共富停靠站”,將待加工產(chan) 品定點、定時直發至群眾(zhong) 家門口,並安排上門回收,以“最短距離傳(chuan) 導、最快速度配送、最高效率開路”,助力實現“家門口”就業(ye) 。

  “平時串珠子、繡花的原材料,企業(ye) 基本都會(hui) 直接開車送到工坊門口,我們(men) 一做好,馬上就有人上門收回,並送上新的材料,效率特別高,大家工作也更加積極了。”椒江區海門街道育才社區“殘疾人工坊”員工丁傑對“共富專(zhuan) 線”非常滿意。

  “對我們(men) 來說,打造‘共富工坊’不僅(jin) 是履行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帶動村民致富的一種途徑,也可以讓分包更加集中、規範,降低用工成本,提升企業(ye) 效益。”椒江區前所街道陶家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陶金富說。

  截至目前,“共富工坊”已在章安、前所、海門等街道建成投用了16個(ge) ,帶動椒江7000餘(yu) 名群眾(zhong) 實現家門口就業(ye) ,人均年收入預計增長10%,推動本地流蘇、眼鏡等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增長6%以上。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