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加速“崇文爭先” 以文化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7月25日,首屆北京文化論壇在京召開。論壇以“傳(chuan) 承·創新·互鑒”為(wei) 永久主題,以“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為(wei) 年度主題。來自海內(nei) 外的500多位嘉賓,深入對話、廣泛交流,共享文化發展新理念,共議文化改革新趨勢,共商文化建設新思路。
東(dong) 城區作為(wei) 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也是首都“四個(ge) 文化”魅力集中所在地之一。在東(dong) 城,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feng) 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獨具特色的京味文化、蓬勃興(xing) 起的創新文化相互滲透、融合發展,呈現出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交織,曆史傳(chuan) 承與(yu) 創意設計相輔相成的特征,為(wei) 舉(ju) 辦文化論壇創造了良好條件。
“文化強區”是東(dong) 城區一以貫之的發展戰略。東(dong) 城區堅持“崇文爭(zheng) 先”理念,重磅發布《貫徹落實 “崇文爭(zheng) 先”理念 進一步加強“文化東(dong) 城”建設的實施意見(2020年-2025年)》,明確提出了構建“一軸、兩(liang) 區、五帶、五城”的東(dong) 城文化發展格局,文化東(dong) 城建設駛入快車道。走出了一條以文化為(wei) 根基、為(wei) 底色、為(wei) 驅動的城市創新發展之路,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實現市民崇文禮敬、老城煥發新生。
戲劇之城:打造“城中有戲、戲在城中”劇場集群
夜幕降臨(lin) ,東(dong) 城區各大劇場內(nei) 別有一番熱鬧景象。7月,中國兒(er) 童戲劇節在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盛大開幕;北京人藝的首都劇場、曹禺劇場和實驗劇場,多部優(you) 秀劇目同時上演;中央歌劇院劇場的開幕演出月,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多場精彩演出……
走在美術館後街,夏日的陽光灑在青磚灰瓦上。在車水馬龍、行人如織的街角,77文創園安靜地坐落於(yu) 此。園內(nei) ,紅磚牆麵的小樓帶著濃厚的時代氣息,大煙囪、燙金模切機等工業(ye) 遺跡被保留下來,鏈接著曆史與(yu) 未來。這裏曾是成立於(yu) 上世紀50年代的北京膠印廠,如今成為(wei) 以影視、戲劇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主題文創園區。
園內(nei) 的77劇場可容納200多名觀眾(zhong) ,兩(liang) 岸小劇場藝術節、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部分演出單元等文化活動曾在這裏舉(ju) 辦,而這隻是77文創園戲劇生態中的一環。
77文創園,是東(dong) 城區打造“戲劇之城”,構建戲劇演藝全產(chan) 業(ye) 生態鏈的一個(ge) 縮影。目前,東(dong) 城區域內(nei) 共有劇場40個(ge) ,占全市藝術類劇場總數量近三分之一。現有演出團體(ti) 79家、演出經紀機構293家,全區平均每年各類演出5000餘(yu) 場,演出票房3億(yi) 元左右,其中戲劇演出場次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左右,占全國戲劇類演出市場近一成份額。
每個(ge) 戲劇愛好者都可以在這裏找到自己偏愛的劇場。想看經典劇目,可以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都劇場,那裏精品不斷、好戲連台;想帶孩子感受戲劇魅力,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作為(wei) 兒(er) 童劇“重鎮”,不會(hui) 令人失望;想感受國粹藝術的曆史縱深和當代現狀,可以到長安大戲院來一場戲曲盛宴;想體(ti) 驗下青春的氣息和活力,以國話先鋒劇場、蜂巢劇場為(wei) 代表的一批小劇場或許是不錯的選擇。梯度化劇場空間的整體(ti) 布局形成了“城中有戲、戲在城中”的劇場集群,使戲劇文化真正成為(wei) 東(dong) 城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力。
書(shu) 香之城:讓居民在“市井煙火”中體(ti) 驗讀書(shu) 之樂(le)
書(shu) 香,是精神的源泉。入伏以來,北京進入高溫模式,安靜清爽、藏書(shu) 豐(feng) 富的書(shu) 店、圖書(shu) 館、社區圖書(shu) 室成了市民們(men) 的絕佳去處。在圖書(shu) 館,可供讀寫(xie) 的學習(xi) 區迎來高峰,帶著筆記本電腦、書(shu) 包等學習(xi) 用品的學生們(men) ,忙著為(wei) 自己“充電”。閱覽區,居民們(men) 或靜靜地在座位上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le) ,或穿梭於(yu) 書(shu) 架之間,選擇自己喜愛的圖書(shu) ,找一個(ge) 角落坐下來,慢慢地享受屬於(yu) 自己的一片天地。
家住景山附近的小毛剛放暑假,每周末早上都會(hui) 到“美後肆時”景山市民文化中心來看書(shu) 。“這裏感覺氛圍很好,有自己喜歡的環境,又很涼爽,我在這裏看書(shu) 覺得很舒服。而且我非常喜歡這裏的‘四合院名家約讀’活動。”
在街道圖書(shu) 館裏,讀書(shu) 、借閱、參與(yu) 活動非常方便。集閱讀、休閑、文化交流於(yu) 一體(ti) 的圖書(shu) 館向社區延伸,逐步嵌入居民“生活圈”,這是東(dong) 城區建設“十分鍾文化圈”的重要一環。
在東(dong) 城,不僅(jin) 到社區能感受“書(shu) 香味”的濃厚:圖書(shu) 館覆蓋進每個(ge) 街道,全民閱讀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世界讀書(shu) 日活動精彩紛呈…… 而特色書(shu) 店的打造、書(shu) 香世業(ye) 的呈現、實體(ti) 書(shu) 店發展聯盟的成立,更讓“書(shu) 香東(dong) 城”光彩照人。這座以開放、向上、人文積澱深厚著稱的城市,“書(shu) 香”不僅(jin) 代表著濃鬱的文化氣質,更是城市發展魅力的彰顯。
在東(dong) 城,8個(ge) 大型書(shu) 城、近160家實體(ti) 書(shu) 店、5條慢生活書(shu) 店探訪路線密織著城市閱讀網絡,萬(wan) 人擁有實體(ti) 書(shu) 店達到2.09家,有力地保障了“七有”“五性”民生需求。實體(ti) 書(shu) 店逐漸從(cong) “大而全”轉向“小而精”,從(cong) 注重書(shu) 的品類轉向講究閱讀環境,增強讀者體(ti) 驗感。舒適的閱讀環境、濃厚的氛圍,成為(wei) 實體(ti) 書(shu) 店吸引市民的主要原因。在東(dong) 城,讓居民得以在“市井煙火”中體(ti) 驗讀書(shu) 之樂(le) ,也在一定程度上透射出一個(ge) 城市對閱讀的崇尚與(yu) 尊重。
博物館之城:逛博物館正成為(wei) 市民休閑新方式
沿著古色古香的拱門進入,曆史仿佛停滯,一場“時間之旅”帶著人們(men) 探古尋今。在剛開放不久的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新館,暑假期間迎來了不少遊客。
清朝皇帝批閱奏折時最頻繁出現的“閱”和“知道了”是寫(xie) 在哪裏的?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後藏的神秘立儲(chu) 匣是怎樣的?明清幾百年間,朝廷的中央機構往來的機密文件中記述了什麽(me) ……各個(ge) 時期政治、軍(jun) 事、經濟、文化等方麵的珍貴檔案紛紛呈現,使參觀者徜徉在曆史的長河中。
家住在東(dong) 城區的李女士帶著孩子一邊參觀一邊仔細查閱資料,不知不覺一上午的時間就過去了。“最鮮活的曆史文化課堂就在家門口,博物館的文化浸潤讓孩子在行走中受益匪淺。”李女士經常帶著親(qin) 友“相約”博物館。
東(dong) 城區是全市曆史文化遺存最豐(feng) 富的地區。有位於(yu) 中軸線上,收藏明清皇室珍寶的巨大寶庫的故宮博物院;有世界上單體(ti) 建築麵積最大,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yu) 一體(ti) 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有收藏11萬(wan) 餘(yu) 件各類美術作品的中國美術館,有館藏標本超過29萬(wan) 件的北京自然博物館……
直抵人心的感染力是博物館最為(wei) 寶貴的“軟實力”。而東(dong) 城便讓博物館的感染力從(cong) 身邊融入了人心、融入了生活。在胡同深處建起的博物館,它們(men) 帶著幾分親(qin) 切的市井情,將現代藝術與(yu) 京味文化融合在一起,亮出了東(dong) 城的硬核“軟實力”。
在東(dong) 城,逛博物館正成為(wei) 市民一種新的生活休閑方式。“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都有!”東(dong) 城居民說,“眼見著多層次、全類型的博物館集群正在形成。”
據悉,目前東(dong) 城區注冊(ce) 備案博物館數量37家,每10萬(wan) 人博物館平均擁有量超5.2家,位於(yu) 全市之首。除大型綜合類博物館、專(zhuan) 業(ye) 類博物館、“紅色主題”博物館、胡同博物館外,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博物館、各類老字號博物館以及散落在街巷中的名人故居、藝術館、會(hui) 館等集聚發展,各類博物館猶如一本本百科全書(shu) ,分門別類,展示著東(dong) 城區悠久的曆史文化。
非遺之城:用精湛作品把中國文化“講”給世界聽
“真的是非常榮幸!”50歲的蔡誌偉(wei) 是北京絨鳥(絨花)第六代傳(chuan) 承人,如今回憶起參加冬奧頒獎禮服的製作,依舊興(xing) 奮不已。蔡誌偉(wei) 告訴記者,“當時我就想,這活兒(er) 不管多難都要接下來,因為(wei) 這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手藝的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hui) 。我們(men) 不但要展示,而且要展示好。”
非遺,作為(wei) 冬奧期間感知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以曆史與(yu) 人文的完美交織,詮釋了冰雪賽場外“中國元素”的獨特魅力。北京玉雕、景泰藍、金漆鑲嵌、北京泥人張、北京蒙鑲、京作硬木家具、北京絹人7個(ge) 由東(dong) 城區推薦選送的項目代表作品入駐冬奧村,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賓客展現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北京泥人張、北京絹人、紙雕、京繡盤扣、內(nei) 畫冰壺、葉畫、傳(chuan) 統折扇7個(ge) 項目作品入駐冬奧會(hui) 主媒體(ti) 中心;剪紙、麵人和京劇臉譜則走進了人民大會(hui) 堂,與(yu) 外國元首進行“麵對麵”交流。
作為(wei) 首都功能核心區和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承載區,東(dong) 城擁有豐(feng) 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截至目前,非遺項目總數達到225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37項,北京市級非遺保護名錄71項。
近年來,東(dong) 城區始終堅持“崇文爭(zheng) 先”理念,聚焦區域底蘊深厚的非遺資源,持續搭建非遺煥新價(jia) 值轉化平台,推動東(dong) 城非遺產(chan) 業(ye) 化進程。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前夕,東(dong) 城區發起“東(dong) 城新市井匠人扶持計劃”“走進百年非遺老店”“非遺課堂”“線上非遺挑戰賽”等一係列“直播+短視頻”互動內(nei) 容,為(wei) 網友帶來全新文化體(ti) 驗。
線上展示、線下展演,營造非遺傳(chuan) 承氛圍……做好文化文明“敬”字文章,推動“非遺之城”文化影響力提升的一係列舉(ju) 措,讓非遺融入東(dong) 城百姓生活,讓更多居民認識和了解非遺,也為(wei) 非遺增添了活力。
中醫藥文化之城:將中醫藥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
桔梗、萱草、馬藺、金雞菊……盛夏時節,在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樓頂的本草療愈園裏,數味中草藥競相綻放,生機勃勃。中藥本草不再是切割炮製後的飲片、濃烈苦澀的湯液,它們(men) 舒展著曆史的枝蔓、延伸著中醫的脈絡、散發著自然的芬芳,展示著中藥本草原生態的美麗(li) 。
住院診療的患者、慕名而來的居民,都喜歡尋到這兒(er) ,揮鋤挖窩、培土澆水,近距離感受中醫藥的魅力。樓下,孩子們(men) 在製藥師的指導下,製作傳(chuan) 統中藥蜜丸,觀看拔罐、刮痧等中醫適宜技術,通過視、聽、聞、觸等形式學習(xi) 中醫藥知識,身臨(lin) 其境感受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為(wei) 全國首批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近年來,東(dong) 城區加快推進“中醫藥文化之城”建設,推動中醫藥文化在東(dong) 城繁榮發展,傳(chuan) 承中醫藥文化瑰寶。據悉,東(dong) 城區共有28家各類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如今,全區中醫藥服務能力有效提升延伸基層覆蓋社區、中醫藥健康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展現諸多創新成果、中醫藥人才層出不窮形成一大批年輕的後備力量……每一位居民都能獲得中醫藥發展帶來的好處。
拓展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將中醫藥服務延伸至基層診療體(ti) 係中,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一流的診療資源。目前,東(dong) 城各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全部設置了中醫綜合服務區,引入北京中醫醫院、鼓樓中醫醫院等中醫專(zhuan) 家團隊。東(dong) 城已經建設完成6個(ge) 社區中醫藥文化體(ti) 驗館,今年將在轄區23個(ge) 社區衛生服務站,開設小兒(er) 推拿、捏脊等中醫診療項目。
經過多年來的建設實踐,東(dong) 城區已初步形成獨具特色的中醫藥發展模式。如今在東(dong) 城,“中醫藥文化之城”的魅力日益彰顯,中醫藥文化日用而不覺,慢慢滲透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