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堅持退耕還林,讓山川著綠林海生金
曾經濯濯童山,如今秀美山川。作為(wei) 世界上投資最大、政策性最強、涉及麵最廣、群眾(zhong) 參與(yu) 程度最高的一項重大生態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創造了世界生態建設史上的奇跡。近日,《退耕還林綜合效益監測國家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出版,首次對全國退耕還林還草的生態、經濟和社會(hui) 三大效益進行綜合評估,充分彰顯了退耕還林還草的綜合效益,體(ti) 現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成效。
猶記得1998年,曆史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讓“風來沙滿天,雨來泥滾坡”的生態問題愈發引起人們(men) 關(guan) 注。為(wei) 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黨(dang) 中央、國務院作出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重大決(jue) 策。從(cong) 1999年到2019年,我國累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15億(yi) 畝(mu) 。《報告》顯示,2019年,綜合效益總價(jia) 值量達24050億(yi) 元。退耕還林,讓神州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也讓不少村民富起來、腰包鼓起來。
林草興(xing) 則生態興(xing)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退耕還林還草具有涵養(yang) 水源、淨化大氣環境、固碳釋氧、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育土壤、森林防護和林木養(yang) 分固持等生態功能,有助於(yu) 治理水土流失、風沙肆虐,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從(cong) 長遠來看,更是為(wei) 了調和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必須看到,盡管我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寶貴,但開墾生態承受力弱、不宜耕種的土地,往往經濟效益低、環境破壞大,甚至出現“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家園隻有一個(ge) ,損壞難以複原。堅持生態優(you) 先,保護共同家園,正是我們(men) 開展退耕還林還草的初衷所在、使命所係。
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並不是一道單選題。對於(yu) 世代生存於(yu) 此的居民而言,一方土地就是生計所在。退耕還林還草後,如何解決(jue) 吃飯問題,如何釋放生態環境脆弱區域的經濟效益?既要靠政策補助,更要靠產(chan) 業(ye) 發展。在四川巴中,不少村民搞林下養(yang) 殖,培植椴木銀耳;在寧夏固原,前來采摘休閑、買(mai) 手工藝品的人越來越多,農(nong) 戶吃上“旅遊飯”……綠色產(chan) 業(ye) 逐漸成為(wei) 幸福生活的支柱產(chan) 業(ye) 。從(cong) 土裏刨食到林業(ye) 生產(chan) 、技術服務、森林康養(yang) 等協同發展,退耕還林倒逼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幫助群眾(zhong) 走出一條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之路。
我們(men) 必須清楚,退耕還林是一項長期政策,必須尊重規律、循序漸進。一段時間以來,從(cong) 優(you) 先安排生態區位重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退耕還林,到統籌考慮立地條件、市場需求等發展經濟林,各地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推進退耕還林工作。隨著相關(guan) 補助政策陸續到期,如何保證農(nong) 戶長遠生計,如何發展後續產(chan) 業(ye) ,仍然需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有效性,通過生態效益補償(chang) 和森林撫育補助為(wei) 農(nong) 戶提供保障,用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退化林修複等政策提高林草產(chan) 業(ye) 質量效益,力爭(zheng) 完成“十四五”規劃關(guan) 於(yu) 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的任務。
通過觀測衛星的“天眼”,人們(men) 發現地球比20多年前更綠了,而中國對全球植被增量的貢獻比例居世界首位。守護共同家園,需要將退耕還林還草進行到底。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積木成林、積林成森,我們(men) 定能實現自然財富到社會(hui) 財富、經濟財富的成功轉化,鋪展美麗(li) 中國嶄新畫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