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數字經濟發展保障就業質量提升

發布時間:2022-07-29 11:02:00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作者:郭樹華(雲(yun) 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雲(yun) 南數字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裴璿(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就業(ye) 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十四五”就業(ye) 促進規劃》明確指出,堅持經濟發展就業(ye) 導向,不斷擴大就業(ye) 容量。數字經濟在“十四五”時期將成為(wei) 國民經濟存量的半壁江山和增量的主要貢獻來源,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雲(yun) 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新技術在各行業(ye) 各領域廣泛應用,既會(hui) 帶來舊工作崗位的破壞,又創造更多新崗位。有觀點認為(wei) ,新技術對就業(ye) 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對就業(ye) 的淨效應取決(jue) 於(yu) 兩(liang) 種力量的博弈。在當前疫情衝(chong) 擊反複、勞動力市場就業(ye) 矛盾加劇的情況下,宏觀政策應以就業(ye) 優(you) 先為(wei) 導向,通過穩市場主體(ti) 保就業(ye) 促創業(ye) 。

  數字經濟對就業(ye) 的促進效應

  數字經濟推動著就業(ye) 機會(hui) 增加、就業(ye) 結構優(you) 化和就業(ye) 質量提升。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wan) 億(yi) 元,從(cong) 數字經濟結構上看,數字產(chan) 業(ye) 化領域招聘崗位占總招聘數量的32.6%,占總招聘人數比重為(wei) 24.2%。預計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將會(hui) 帶動3.79億(yi) 人就業(ye) 。2019年4月至今,人社部發布的4批56個(ge) 新職業(ye) 中,與(yu) 數字經濟相關(guan) 的新職業(ye) 超過20個(ge) ,開辟職場新藍海的同時也折射出社會(hui) 的新需求,衍生出如數字化管理師、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人工智能訓練師等新的工種和職業(ye) 。可以說,數字經濟已然成為(wei) 新型就業(ye) 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產(chan) 生正向的溢出效應,也成為(wei) 提升大學生就業(ye) 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方麵,數字技術是一種包容性創新,對勞動力的影響存在偏向性,導致市場對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增加以及技能溢價(jia) 的出現,擁有較高教育背景和專(zhuan) 業(ye) 技能的從(cong) 業(ye) 者在整個(ge) 國民經濟就業(ye) 人口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作為(wei) 數字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數字金融飛速發展,是數字經濟中最具代表性的行業(ye) ,增加了高技能數字金融人才的雇傭(yong) 。另一方麵,中小企業(ye) 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力軍(jun) ,也是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隨著電商直播模式的嵌入,中小企業(ye) 進入市場壁壘減小。解決(jue) 農(nong) 民工群體(ti) 就業(ye) 的重要主體(ti) 依然是中小企業(ye) 。數字經濟對非農(nong) 就業(ye) 和農(nong) 民創業(ye) 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數字經濟的發展也為(wei) 女性帶來更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有助於(yu) 解決(jue) 就業(ye) 性別歧視和優(you) 化就業(ye) 性別結構。此外,數字技術的發展還克服了勞動力配置時所麵臨(lin) 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了就業(ye) 搜尋成本,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的匹配效率提高,進一步增加了新的就業(ye) 機會(hui) 。

  從(cong) 對高素質、高技能、高教育程度背景的勞動者的需求,到解決(jue) 下崗待業(ye) 者的再就業(ye) 和消化吸收農(nong) 村轉移的大量低端勞動者,數字經濟所涉及領域需要的勞動力可實現高中低端勞動群體(ti) 的全覆蓋。綜上所述,數字經濟的就業(ye) 潛力巨大,能夠創造更公平的就業(ye) 機會(hui) 和更持久的就業(ye) 能力,因此其所蘊含的擴就業(ye) 總量的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數字經濟進一步增加新就業(ye) 形態

  數字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與(yu) 廣度對傳(chuan) 統就業(ye) 形態產(chan) 生顛覆性影響,帶來新就業(ye) 形態的蓬勃發展,成為(wei) “穩就業(ye) ”的重要手段。數字經濟是全新的技術經濟範式,因此新就業(ye) 形態是新“技術—經濟範式”下的新就業(ye) 模式。新就業(ye) 形態的典型代表是平台雇傭(yong) 模式,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就業(ye) 、信息內(nei) 容平台就業(ye) 、電商平台就業(ye) 、勞務平台就業(ye) 是平台化就業(ye) 四種主要模式。新就業(ye) 形態在雇傭(yong) 關(guan) 係、組織方式、就業(ye) 邊界等方麵都區別於(yu) 傳(chuan) 統雇傭(yong) 模式,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區域協調發展、穩定疫情常態化等方麵提供了堅實助力。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靈活就業(ye) 人員已經達到2億(yi) 人,占就業(ye) 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數字技術通過靈活安排工作和算法匹配促成靈活就業(ye) 。智聯研究院數據顯示,超過八成以上的“95 後”和“00後”已經從(cong) 事或者意向嚐試靈活就業(ye) 。2020年和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ye) 生的靈活就業(ye) 率均超過16%,高校畢業(ye) 生群體(ti) 逐漸成為(wei) 靈活就業(ye) 主力軍(jun) 。企業(ye) 也傾(qing) 向於(yu) 擴大靈活用工規模,疫情期間的共享用工模式解決(jue) 了一些企業(ye) 的經營難題,同時也增進了員工的總效用。

  2022年高校應屆畢業(ye) 生人數預計達到1076萬(wan) 人,疊加受疫情衝(chong) 擊較大的過去兩(liang) 年往屆待就業(ye) 畢業(ye) 生,導致大學生群體(ti) 就業(ye) 壓力上升。創業(ye) 作為(wei) 就業(ye) 中最具活力的代表,可以帶動就業(ye) 倍增,在“十四五”時期,通過數字經濟、平台經濟來不斷激發大眾(zhong) 創業(ye) 以及萬(wan) 眾(zhong) 創新活力,促進創新創業(ye) 載體(ti) 量質齊升。

  數字經濟發展既可以通過促進科學技術創新和社會(hui) 分工深化來激活勞動力市場創業(ye) 熱情,也有助於(yu) 打破信息限製和拓寬信息獲取渠道,降低了創業(ye) 信息的搜尋成本,還能夠促進人力資本投資,增強創業(ye) 者個(ge) 體(ti) 數字技能,使得創業(ye) 成功概率提高,實現創業(ye) 機會(hui) 均等化。此外,數字金融有助於(yu) 破解潛在創業(ye) 者麵臨(lin) 的融資約束問題,數字經濟發展也有利於(yu) 擴大創業(ye) 者社會(hui) 交往網絡,方便其獲取創業(ye) 所需的外部資源。

  數字經濟助力破除高質量就業(ye) 的製約瓶頸

  “十四五”期間,我國勞動力需求側(ce) 和供給側(ce) 都將發生深刻轉變,就業(ye) 領域結構性矛盾需要重點關(guan) 注。需求側(ce) 不確定性增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等將增大勞動力市場的波動。從(cong) 供給側(ce) 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生育率降低,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紅利逐漸減弱,每年千萬(wan) 計的高校應屆畢業(ye) 生、近3億(yi) 農(nong) 民工、退役軍(jun) 人、殘疾人等重點群體(ti) 都麵臨(lin) 不同的就業(ye) 困難。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數字經濟人才存在嚴(yan) 重短板,數字化人才供給明顯不足,特別是“高、精、尖”數字化專(zhuan) 業(ye) 技能的人才更為(wei) 稀缺。據人社部、工信部發布的《製造業(ye) 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2025年中國製造業(ye) 10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超過3000萬(wan) 人,成為(wei) 製約數字化就業(ye) 的關(guan) 鍵發展瓶頸。

  目前實施的勞動法與(yu) 新就業(ye) 形態存在明顯的不匹配,靈活就業(ye) 者與(yu) 平台企業(ye) 之間的勞動關(guan) 係界定模糊,所以很難納入現有的勞動保障體(ti) 係,導致勞動者權益受到侵害,數字平台企業(ye) 的不規範用工問題突出,利益分配機製也有失公平性。數字化轉型帶來就業(ye) 市場的極化趨勢,不僅(jin) 會(hui) 影響工薪階層工資,擴大不同技能勞動力間的收入差距,還不利於(yu) 實現公平就業(ye) 和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對此,必須進一步擴大數字經濟發展對就業(ye) 的積極效應,以推進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ye) 。一是要建立完善適應新型就業(ye) 形勢的勞動權益保障製度,支持靈活就業(ye) 人員和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參加社會(hui) 保險和提高社會(hui) 保障水平,探索平台企業(ye) 與(yu) 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之間的新型民主協商製度,建立行業(ye) 勞動爭(zheng) 議調解組織和完善就業(ye) 服務管理。二是要推動數字化轉型人才隊伍建設,夯實智力支撐,增加政府公共財政對人力資本投入,加大數字化高端領軍(jun) 人才的引進力度,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完善能力與(yu) 技能雙重培養(yang) 計劃,立足市場重構職業(ye) 教育,企校人才定向培養(yang) 合作,共建產(chan) 學研基地,促進職業(ye) 的流動性,實施靈活有效的就業(ye) 政策,形成數字化轉型人才“蓄水池”機製。三是要因地製宜加大企業(ye) 創新激勵力度,特別是在行政審批、稅收政策與(yu) 融資渠道等方麵應適當放寬限製。加快布局“東(dong) 數西算”算力新基建,積極構建示範應用平台和工業(ye) 互聯網生態圈,同時要推進包容性數據治理,打造數字強國。

  【本文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71861034)階段性成果】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