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建設高標準農田 築牢糧食安全之基
7月底,“雙搶”步入尾聲。
“早稻畝(mu) 產(chan) 增加近50公斤,晚稻就更有盼頭了!”烈日下,桃江縣馬跡塘鎮九崗山村的千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裏,幾位勞力俯在田間除雜草,新栽插的晚稻長勢良好。
“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近年來,湖南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工作獲得國務院真抓實幹督查激勵。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標準農(nong) 田保有量達到3615萬(wan) 畝(mu) ,助力糧食生產(chan) 實現全年目標。
建好高標準農(nong) 田,農(nong) 民喜獲豐(feng) 收
7月27日,澧縣鹽井鎮三聖廟村種糧大戶李明照例去田間巡查,晚稻秧苗已有20多厘米高。李明蹲在田邊,輕輕一擰水龍頭,嘩啦啦的自來水便自動灌入田中。
“田好,收成也好!”李明感觸頗深,以往的田塊小、高差大,種田全靠人力,灌溉也不便。村裏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後,小丘變大丘,今年李明流轉的田地從(cong) 70畝(mu) 擴大到250畝(mu) ,全部種上了雙季稻。因為(wei) 全部實現機械化,“雙搶”比去年提早一周結束,早稻明顯增產(chan) 。
近年來,澧縣根據坡降程度劃分區域進行平整,開展丘陵梯田改造,打造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丘崗模式”,2021年建成9.36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
桂陽縣探索出“按圖放樣、表土剝離、整平夯實、精細整平”等丘陵山區田塊整治模式,實現“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項目區耕地流轉價(jia) 格每畝(mu) 提高200元。
近年來,湖南按照集中連片、因地製宜、突出特色、整體(ti) 推進的原則,創新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模式,重點在省級示範區分區域分類型推進田塊整治,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整體(ti) 能力顯著提升。
高標準農(nong) 田好種、高產(chan) ,但投資建設費用不小。
汨羅市桃林寺鎮高豐(feng) 村探索出一條新路子,由鄉(xiang) 賢先行墊資600萬(wan) 元,用於(yu) 農(nong) 田改造。村民前麵5年免收流轉租金,由種植大戶逐年將流轉租金返還給鄉(xiang) 賢。
高豐(feng) 村村支書(shu) 譚振端介紹,鄉(xiang) 賢墊資加上政府補貼,村裏3000多畝(mu) 的田地全部進行了改造,實現了“小田變大田”“低產(chan) 變豐(feng) 產(chan) ”。高豐(feng) 村是一個(ge) 典型的丘陵山村,以往拋荒多年的旱土和高岸田,如今大家都搶著種。目前,全村85%以上的水田都種了雙季稻,比去年增長近50%。
永州市、嶽陽市等地則開展社會(hui) 資本投入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試點,由符合條件的投資主體(ti) 或村級組織實施項目,再按程序給予相應比例補助。
目前,全省已構建財政優(you) 先保障、金融重點支持、社會(hui) 積極參與(yu) 的農(nong) 田建設多元投入新格局,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hui) 資本,為(wei)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注入源源動力。
建好更要管好,確保長久受益
7月26日,津市市白衣鎮金坪村的千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裏,新栽的晚稻秧苗正在茁壯成長。村支書(shu) 鄒炳正組織幾個(ge) 勞力,運來石頭,對剛被農(nong) 機壓壞的機耕道兩(liang) 旁,進行修整。
“高標準農(nong) 田帶動穩產(chan) 豐(feng) 收,但建好不易,要好好保養(yang) 才行!”鄒炳介紹,村裏建成1200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後,每畝(mu) 田的流轉費用提高了200元以上,村集體(ti) 從(cong) 流轉差價(jia) 中,按5%的比例提取管理費,用於(yu) 工程建後管護。
近三年,我省每年安排1000萬(wan) 元省級財政資金,引導市縣同步建立工程管護資金長效機製,初步形成了保管、代管、自管三種建後管護模式。
嶽陽等地引入保險公司,完工後5年內(nei) 如出現質量問題由保險公司負責維修。長沙縣將管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安排,探索以獎代補的方式,引導經營主體(ti) 、村民理事會(hui) 、管護協會(hui) 等落實管護措施。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項目資金量大,事關(guan) 糧食安全大局,關(guan) 係群眾(zhong) 切身利益,項目監管尤為(wei) 重要。
我省深入開展“工程質量年”活動,推行“政府監督、專(zhuan) 業(ye) 監理、群眾(zhong) 參與(yu) ”的三位一體(ti) 監管模式,加強對工程招投標、工程監理、施工組織、竣工驗收等環節的管控。例如,常德市、長沙市等地引入第三方監管,強化專(zhuan) 業(ye) 化監管力量;漵浦縣、湘潭縣等地采用全過程造價(jia) 谘詢、跟蹤審計等方式加強監管。
同時,將高標準農(nong) 田、永久基本農(nong) 田和“兩(liang) 區”納入全省最新土地利用現狀圖,實行“一張圖”管理,實現有據可查、全程監控、精準管理、資源共享,確保良田糧用。(記者 胡盼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