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九三學社中央調研組赴江蘇考察調研綠色低碳科技創新

發布時間:2022-08-11 16:5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題:加快綠色低碳科技創新 助力雙碳目標實現(調查研究 凝聚共識)

  ——九三學社中央調研組赴江蘇開展重點考察調研

  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開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

  受中共中央委托,九三學社中央調研組圍繞“加快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主題,赴江蘇開展重點考察調研。前期,九三學社中央在京召開會(hui) 議進行研討,聽取了各省級組織、社中央專(zhuan) (工)委會(hui) 的工作報告,了解各地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現狀及問題。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率調研組赴南京市、泰州市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從(cong) 廢棄礦坑公園到百萬(wan) 千瓦高效煤電示範項目,從(cong) 大學校園到高新技術材料實驗車間,調研組就各行各業(ye) 綠色低碳轉型與(yu) 當地進行深入交流,詢問發展成效、技術研發、市場推廣等,對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推廣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guan) 對策建議。

  加強科研攻關(guan) 有效降低能耗

  “使用這樣的混凝土外加劑,可以大幅降低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調研組一行首先來到江蘇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各式各樣的混凝土外加劑擺滿了展覽櫥窗,調研組詳細了解產(chan) 品性能、使用壽命、綜合成本等情況。

  近年來,該公司研製開發環保節能型混凝土外加劑,解決(jue) 大摻量工業(ye) 廢渣混凝土製備的技術難題,有效推進工業(ye) 廢渣的高效利用,大幅降低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使混凝土材料的碳排放量降低30%至50%,通過建築節能和能效提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建築全過程碳排放量在我國碳排放總量中占比很高,尤其是建築用鋼材和水泥的生產(chan) 屬高耗能、高排放產(chan) 業(ye) ,通過建材生產(chan) 技術創新、有效降低建築領域碳排放,對實現雙碳目標意義(yi) 重大。調研組認為(wei) ,應該鼓勵企業(ye) 繼續加強科研攻關(guan) ,不斷加大產(chan) 品在各類建築中的推廣使用力度,努力實現更大規模的水泥使用減量化。

  調研組成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hui) 主委、江蘇省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廳廳長周嵐認為(wei) ,建築領域碳減排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專(zhuan) 業(ye) 性等特點,需要以科技創新為(wei) 抓手,在建築設計上選用綠色低碳建材,集成運用可再生能源和智慧技術;通過擬定建築能耗限額,管控運行階段碳排放總量。

  調研組還與(yu) 企業(ye) 負責人、研發人員座談,了解企業(ye) 經營效益、實驗室建設等情況,詢問企業(ye) 創新發展過程中的體(ti) 製機製障礙和政策需求。

  推進改造升級 著力提質增效

  走進國家能源集團泰州發電有限公司的數控中心,每台發電機的實時參數清晰地呈現在電子大屏上。“氮元素處理情況如何?”調研組對煤電項目如何處理尾氣提出問題,聽取百萬(wan) 千瓦高效煤電示範項目介紹,察看發電機組運行情況,與(yu) 企業(ye) 負責人圍繞如何進一步降低煤耗討論交流,了解行業(ye) 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如何高效處理火電廠的二氧化碳是世界火電發展的一大難題。企業(ye) 依托智慧項目建設,讓雲(yun) 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深度嵌入,不斷提升運維水平,讓機組運轉更為(wei) 可靠、更加智能、更有效率。“泰州電廠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項目是目前火電行業(ye) 在建的最大規模的碳捕集項目,年捕集能力達50萬(wan) 噸。”國家能源集團泰州發電有限公司董事長刁保聖介紹。

  “現場感受到企業(ye) 在源頭減碳、過程降碳等多方位協同降碳方麵,均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科技部社會(hui) 發展科技司副司長傅小鋒說,“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是全球新一輪產(chan) 業(ye) 革命和科技變革的重要內(nei) 容,更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美麗(li) 中國建設目標的重要支撐。在能源領域,科技部將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you) 化組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並降低碳排放。”

  調研組認為(wei)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的研發推廣及應用,事關(guan) 雙碳目標實現,事關(guan) 推動高質量發展。希望國家能源集團扛起“能源國家隊”的重任,加大有關(guan) 研發投入,加強人才培養(yang) 和自主創新,著力強化技術攻關(guan) ,為(wei) 煤電行業(ye) 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作出示範,以實際行動助力碳減排。

  探討路徑對策 構建創新體(ti) 係

  漫步在江蘇園博園水下植物園,沿途的秀麗(li) 風景令人心曠神怡。誰能想到,這裏曾是露天采石礦山。調研組參觀了南京市湯山礦坑遺址生態修複區,察看工業(ye) 泥潭生態治理項目,了解土壤改良應用、崖壁礦坑修複利用、工業(ye) 遺產(chan) 活化利用等情況。

  在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調研組參觀了作物遺傳(chuan) 與(yu) 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了解該校麵向雙碳戰略需求取得的科研成果。在聽取秸稈炭化等相關(guan) 技術介紹後,調研組認為(wei) 農(nong) 業(ye) 技術開發要注重節能降耗,同時還要注重保護農(nong) 民利益,通過技術創新努力降低成本,在推動農(nong) 民增收的同時,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圍繞此次調研主題,調研組積極建言獻策,認為(wei) 當前應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核心技術創新體(ti) 係,開展以新能源為(wei) 主體(ti) 的新型電力係統優(you) 化控製技術、化石能源清潔高效轉化利用技術、高效儲(chu) 能技術、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等領域的新機理、新方法研究,大力實施高價(jia) 值知識產(chan) 權培育工程;加快低碳技術集成與(yu) 優(you) 化,圍繞各行業(ye) 開展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轉型,加快發展綜合智慧能源、智慧城市,促進高效能技術優(you) 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調研組表示,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發展方麵取得了長足進步,同時,也要清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將結合此次赴江蘇實地調研,為(wei) 聚焦雙碳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新發展和顛覆性技術布局、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推廣應用提供新的路徑與(yu) 對策,為(wei) 雙碳戰略實施貢獻力量。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