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湖南】龍斌:“把敢想敢幹和踏實肯幹結合起來”
他們(men) 幹一行、愛一行,專(zhuan) 一行、精一行,在平凡崗位上刻苦鑽研、孜孜以求——
為(wei) 建設製造強國貢獻青春力量(青春派·創新創造 人生出彩②)
勞動者素質對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發展至關(guan) 重要。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新時代技能人才隊伍。
本版推出3位青年大國工匠的故事。他們(men) 勤學苦練、深入鑽研,勇於(yu) 創新、敢為(wei) 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在平凡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ye) 績。
——編 者
龍斌:
“把敢想敢幹和踏實肯幹結合起來”
在湖南長沙縣的中國鐵建重工集團的生產(chan) 車間內(nei) ,一台台有四五層樓高的盾構機正在加緊組裝。不久之後,這些裝備即將發往世界各地,在地鐵、隧道、涵洞等建設工地大顯身手。
看上去隻是尺寸不同的盾構機,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掘進機研發工程師龍斌眼裏,卻每一台都不一樣。大到設計用途、驅動方式,小到滾刀和刮刀的材質、尺寸、布局和數量,都是精心計算和試驗過的。
2009年夏天,從(cong) 西南交通大學畢業(ye) 的龍斌來到陌生的長沙。同樣陌生的還有他即將從(cong) 事的行業(ye) ——全斷麵隧道掘進機,主要有盾構機和硬岩掘進機兩(liang) 大類。當時,盾構機這樣的重型裝備,主要由德國、美國和日本廠商壟斷。“一台機器要幾億(yi) 元的天價(jia) ,連基本操作都要外國公司派人來。”對於(yu) 盾構機,龍斌有所了解,但對具體(ti) 的技術細節可以說是知之甚少。“懂原理卻不懂製造和工藝,肯定走不遠。”聽了師傅梁興(xing) 生的話,龍斌下定決(jue) 心從(cong) 最基礎的開始學習(xi) 。送物料、擰螺栓、補油漆……在這些基礎而瑣碎的工作中,龍斌熟悉了製造業(ye) 企業(ye) 的全流程。
隨著鐵建重工第一台盾構機問世,團隊徹底捅破了技術上的那層“窗戶紙”,從(cong) 此以後,盾構機的研發走上快車道。作為(wei) 年輕的“老盾構機人”,龍斌也快速成長為(wei) 技術骨幹。2012年,國家“863計劃”對國產(chan) 首台大直徑敞開式岩石隧道掘進機(TBM)自主研製正式立項。剛畢業(ye) 3年的龍斌,就成為(wei) 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國家發展,行業(ye) 繁榮。龍斌還記得2009年的統計數據,國外某盾構機龍頭企業(ye) 多年來在全世界累計製造銷售180台盾構機;然而到2022年,僅(jin) 僅(jin) 鐵建重工一家生產(chan) 的國產(chan) 掘進機就已經累計在世界範圍內(nei) 銷售1000多台。
“中國盾構機應該走什麽(me) 路線?”隨著國產(chan) 盾構機行業(ye) 逐步實現從(cong) 追趕到超越,這個(ge) 問題擺在龍斌麵前。龍斌主要負責的是總體(ti) 設計,發展路線問題是關(guan) 鍵。
2012年,國產(chan) 首台岩石隧道掘進機正式立項。項目現場有什麽(me) 特點,關(guan) 鍵部件還缺什麽(me) ,製造難點在哪裏……一版版設計圖紙越摞越厚,一本本問題清單越改越薄。2014年12月,國產(chan) 首台岩石隧道掘進機在鐵建重工長沙生產(chan) 基地成功下線。“這標誌著我們(men) 啃下了硬岩掘進機這塊硬骨頭。”龍斌說。
如果說這是追趕,那麽(me) 領跑也隨之而來。繼國產(chan) 首台岩石隧道掘進機之後,龍斌又創下一項第一。隻不過這次第一,前綴從(cong) “我國”,變成了“世界”。
幾年前,西部地區的一個(ge) 引水隧洞項目,讓龍斌和團隊遇到了一個(ge) 世界公認的難題:隧洞內(nei) 既有硬岩,又有蝕變破碎圍岩。“硬岩掘進速度快,機器需要的扭矩小;蝕變破碎圍岩的部分掘進速度慢,但需要的扭矩大。”龍斌說,如果按照常規動力布置,從(cong) 硬岩過渡到軟土時,機器很容易被“卡死”,輕則耽誤工期,重則項目要直接改線。
“能否采用混合動力,設計液壓馬達和電機雙驅動係統?”當腦袋裏出現這個(ge) 概念時,龍斌自己也猶豫了,因為(wei) “混動掘進機”此前國內(nei) 外都還沒有先例。龍斌帶著大家蹲守在車間一遍遍測試,經過100多個(ge) 日夜的調試,他們(men) 獲得了上百組試驗數據,最終找出了液壓和電機完美匹配的最優(you) 輸出曲線,解決(jue) 了世界公認的隧道裝備難題。
“把敢想敢幹和踏實肯幹結合起來,每天都能有所精進。”龍斌說,近年來,研發團隊設計了首次出口歐洲的土壓平衡盾構機“加麗(li) 娜號”和最大直徑盾構機“勝利號”。這些施工利器成功穿越凍土層,在零下30攝氏度極寒環境中實現日進尺35米。同時,龍斌在掘進機智能化和應用拓展方麵,繼續尋找著新賽道,不斷刷新著中國高端隧道裝備的新高度。
張亮:
“突破不隻是靠提升技能純熟度,還要技術創新”
“起弧的時候,要注意控製焊絲(si) 伸出的長短,以免燒損導電嘴。”張亮一邊調試參數、校正焊絲(si) 位置,一邊向身旁的焊接工人講解注意事項。細小的焊絲(si) 探入焊道,張亮按動了手柄上的按鈕。
弧光點燃,焊花綻放!此時,張亮已舉(ju) 起焊帽,透過上麵的黑玻璃觀察焊接情況,不一會(hui) 兒(er) ,全自動焊接順利完成。
今年35歲的張亮,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遼河油田分公司施工作業(ye) 管理中心的一名電焊工,也是第二十六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對他而言,一朵朵焊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2009年,22歲的張亮從(cong) 遼河石油職業(ye) 技術學院焊接自動化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成為(wei) 遼河油田原總機械廠鍋爐製造廠的一名電焊工——這是行業(ye) 公認“最不露臉”的工作,但他潛心苦練技能,成為(wei) 車間第三個(ge) 能焊接梅花樁的焊工,焊口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3年後,張亮獲得遼河油田焊接比賽第一名,還摘得了中國石油電焊工職業(ye) 技能競賽銅牌。那一年,他正式成為(wei) 遼河油田建設有限公司的一員,平時既要負責對焊接工人的技術培訓,也要跟隨項目奔走,為(wei) 施工作業(ye) 提供焊接技術保障。
2017年,在中俄東(dong) 線天然氣管道施工中,張亮每天工作14個(ge) 小時,成功在第五天調試出最優(you) 焊接參數,早於(yu) 全線23天。他所在的機組實現連續330道焊口無返修,1481道焊口一次焊接合格率達98%,創下了單機組日焊接41道、月焊接641道焊口的全國紀錄。
如果說從(cong) 一名大專(zhuan) 畢業(ye) 生到一名高級技術工人,張亮靠的是勤學苦練,那麽(me) ,從(cong) 高級技術工人到中國石油行業(ye) 的技能專(zhuan) 家,張亮靠的則是創新突破。“幾年前,我感覺自己在技能方麵,無論是操作熟練度還是方法技巧,都已經到了瓶頸。一次培訓啟發了我,技能工人的突破不隻是靠提升技能純熟度,還要技術創新!”從(cong) 那時起,如何進一步縮短焊接時間、節省焊接成本、提升施工效率,成為(wei) 他思考的課題和技術創新的方向。
2018年,張亮負責攻關(guan) “超大口徑高強鋼管線連頭自動焊工藝研究與(yu) 應用”“大口徑山段自動焊技術應用”等課題,成功達到國內(nei) 領先水平,填補遼河油田在全自動焊接施工領域的多項空白。
針對5萬(wan) 立方米儲(chu) 罐的焊接技術難題,張亮研製出罐外埋弧橫焊、二氧化碳氣電立焊和罐內(nei) 焊條電弧焊相結合技術,節約成本2680萬(wan) 元;針對大口徑全自動主線路焊接質量低、施工效率低的問題,張亮提出“鋸齒布管、流水線焊接”,創效770萬(wan) 元;針對大口徑全自動連頭效率低、焊接時間長的問題,張亮製定全新施工方案,調整焊接參數,連頭效率提升3倍,焊口合格率提升至99%……多年創新實踐,張亮有效解決(jue) 現場施工難題220餘(yu) 項,申請國家專(zhuan) 利24項,20餘(yu) 項“五小”成果在施工現場推廣應用,累計創效近6000萬(wan) 元。
“焊接技術方麵的創新,需要在施工的實踐中,多琢磨、多思考,解決(jue) 實際問題,拿出鑽研的勁頭兒(er) ,反複嚐試。”回顧自己技術創新的心路曆程,張亮這樣總結。
在施工現場,張亮要為(wei) 多個(ge) 機組提供技術保障,剛解決(jue) 完這個(ge) 機組的問題,就得連忙趕到下個(ge) 機組。“但越是這樣,越需要靜下心來,總結施工中的經驗教訓,爭(zheng) 分奪秒為(wei) 技術創新尋找突破口,為(wei) 施工降本、提質、增效。”張亮坦言。
楊山巍:
“正是有了這份熱愛,才會(hui) 不斷精益求精”
如今,上汽集團乘用車臨(lin) 港基地已全麵恢複到疫情前日常生產(chan) 狀態。製造工程部樣板技師楊山巍正在為(wei) 全新的車身零件做優(you) 化整形尺寸提升,確保規模量產(chan) 。這位1997年出生的“後浪”,曾在2017年代表中國榮獲第四十四屆世界技能大賽車身修理項目的首枚金牌。
2012年,楊山巍在上海市楊浦職業(ye) 技術學校就讀車身修複專(zhuan) 業(ye) ,鑽研專(zhuan) 業(ye) 知識,努力提升技能水平。因為(wei) 技藝精湛,他代表上海參加了全國職業(ye) 院校技能大賽,並在車身修複項目獲得一等獎。畢業(ye) 後,楊山巍跟著老師傅苦練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數年後,楊山巍從(cong) 全國“海選”中脫穎而出,入選第四十四屆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隊集訓,他為(wei) 自己製定了嚴(yan) 格的訓練計劃。每天從(cong) 早晨6點到晚上11點甚至更晚,除了吃飯,他幾乎所有時間都是在訓練室度過。大賽訓練不僅(jin) 提升了他的技術,更磨煉了他的意誌。
訓練焊接時,經常有火花燙穿衣服、燙傷(shang) 皮膚,但為(wei) 了保證訓練效果,焊接過程不能間斷,火花濺射在皮膚上自然冷卻時,楊山巍甚至能聞到皮膚被燙焦的味道;底盤鑽孔訓練時,6小時內(nei) 鑽上百個(ge) 孔,楊山巍一共磨損了300多個(ge) 鑽頭,消耗了近千塊打磨片……但他從(cong) 未想過放棄。
這屆世賽車身修理項目比賽的賽程為(wei) 4天,要求選手在一輛整車上完成車身測量與(yu) 校正、結構件更換、非結構件更換、板件修理等模塊的操作,是對選手技術技能、體(ti) 能耐力、心理素質、應變能力等綜合實力的考驗。比賽中有兩(liang) 個(ge) 板件對焊縫寬度要求在2—3毫米區間內(nei) ,分值2分,楊山巍拿到了1分。在所有22名參賽選手中,隻有他一人拿到了分數。最終,楊山巍在世界技能大賽上以絕對優(you) 勢摘取了桂冠。
憑借著技能特長以及世賽獲金的履曆,楊山巍叩開了上汽集團乘用車公司的大門,成為(wei) 製造工程部一名樣板技師,參與(yu) 臨(lin) 港新車型投產(chan) 的尺寸論證工作。
一次,公司新車型調試,在樣板車車頂行李架處有明顯的凹坑,檢查發現是塑性變形。如果不能解決(jue) 問題,後續量產(chan) 車型也會(hui) 出現相同的問題。楊山巍和同事經過反複排查,最終發現可能是因為(wei) 車頂天窗後的一塊鈑金麵積較大,缺少支撐。如何在不增加更多成本的情況下解決(jue) 問題?楊山巍反複琢磨,決(jue) 定在螺母孔的位置手工敲製一個(ge) 陰陽台,對螺母孔起到加強筋的作用,最終從(cong) 根源上解決(jue) 了這一問題。“正是有了這份熱愛,才會(hui) 不斷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到極致。”楊山巍說。
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迅速,對汽車製造生產(chan) 工藝提出了新的挑戰,楊山巍也在與(yu) 時俱進刻苦鑽研、追求創新。
“未來汽車的發展,可能會(hui) 需要柔性車身,可以共用,就不用再去大量製造不同的車身。汽車的造件成本會(hui) 下降,用戶購買(mai) 成本也會(hui) 下降。未來也不需要修複汽車,部件直接更換,就像換手機一樣方便。”楊山巍說。
2018年9月,“楊山巍技師工作室”成立,開展鈑金方麵的培訓、現場疑難攻堅、優(you) 化創新等工作,楊山巍也成為(wei) 公司裏最年輕的技師工作室負責人。這個(ge) 由9名核心成員、3名專(zhuan) 家顧問組成的工作室,目前開設了3門培訓課程,團隊還共同編撰了一本培訓教材,供企業(ye) 員工培訓使用。
“進入企業(ye) 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要踏踏實實立足崗位,不斷學習(xi) ,為(wei) 中國製造貢獻力量!”楊山巍自豪地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21日 第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