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 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型公共建築全麵執行綠建三星級標準
人民網北京9月15日電(李博)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裏)67個(ge) 項目獲綠色建築標識,建築麵積約1005萬(wan) 平方米。綠色建築執行標準全市最高,2021年5月起,副中心範圍內(nei) 全麵執行兩(liang) 個(ge) “百分百”,即新建民用建築100%執行綠建二星級以上標準,新建大型公共建築100%執行綠建三星級標準,成為(wei) 國內(nei) 首個(ge) 大型公共建築全麵執行綠建三星級標準的地區。
9月15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舉(ju) 行綠色建築專(zhuan) 題發布會(hui) ,北京城市副中心黨(dang) 工委委員、管委會(hui) 建管局局長、通州區副區長盧慶雷介紹了上述情況。
盧慶雷說,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通過堅持發展綠色建築,不斷提高綠色建築科技水平,目前副中心綠色建築走在全市前列,為(wei) 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創建打下堅實基礎。
副中心積極推動綠色建築與(yu) 超低能耗建築、近零碳建築、健康建築融合發展,建成全國能源行業(ye) 首個(ge) 近零碳(能耗)項目——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務保障中心,綜合能耗降低超70%。新型綠色建造方式在副中心全麵鋪開,重點項目廣泛采用裝配式建築,新建保障性及政策性住房全麵采用裝配式建築;市級重點工程綠色施工比例達100%;行政辦公區是全國首個(ge) 綠色三星建材應用比例近100%的區域。還廣泛開展光儲(chu) 直柔技術場景、綠色建築智慧管理場景、綠色建築和可再生能源技術交叉場景探索,行政辦公區、城市綠心等項目屋頂率先鋪設太陽能光伏,新建建築屋頂光伏達標安裝率100%。
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辦臨(lin) 時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副主任陳曉峰介紹,按照綠色建築三星級要求,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新校區屋麵、外牆、外窗傳(chuan) 熱係數在現行北京公建節能設計要求基礎上均提升10%以上,全年暖通空調負荷比國標要求降低15%。北投大廈項目穿上高效節能外衣,建築采用固定外遮陽,並形成外幕牆的通風緩衝(chong) 腔體(ti) 和換氣層。裙樓利用外廊自遮陽,使夏季圍護結構熱負荷降低13%,大樓冷負荷總體(ti) 降低4%。
副中心全麵應用裝配式建築,行政辦公區二期工程100%采用鋼結構裝配式體(ti) 係,行政辦公區綜合物業(ye) 樓采用裝配式裝修技術,包括集成地麵、牆麵、吊頂、套裝門、設備管線五個(ge) 係統。與(yu) 傳(chuan) 統裝修方式相比,縮短工期30%、減少建築垃圾90%。副中心住房項目100%實施裝配式建築和裝配式裝修,符合綠色建築二星以上標準,降低建設過程中碳排放,100%采用供熱分戶計量和末端智能化控製,減少供暖能耗。20%住宅采用低能耗建築,達到80%節能標準。
副中心建築廣泛選用綠色建材,北京建院總部大樓項目綠色建材和本地建材使用比例達50%以上,利用固體(ti) 廢棄物生產(chan) 的新型牆材料、再生骨砌塊,減少建築材料生產(chan) 、運輸、消納環節的碳排放。
陳曉峰說,安貞醫院主導“海綿城市”設計思路,結合園林景觀,利用植草溝、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製為(wei) 主要思路,同時注重醫療汙水處理特殊裝置設計,走在了全市新建醫院前列。
副中心住房項目(0701街區)采用“中深層地熱+市政集中熱網保障調峰”供暖模式,計劃供熱麵積34.9萬(wan) 平方米。項目建成後,每年可開發利用地熱資源7.16萬(wan) 吉焦,折合標煤2445噸,替代天然氣量216萬(wan) 立方米,減排二氧化碳7650噸。
潞城全民健身中心項目利用體(ti) 育建築大麵積金屬屋麵鋪設定製化玻璃基光伏板,鋪裝麵積6700平方米,占屋頂總麵積的42%。光伏發電係統裝機規模680.6千瓦,年發電量74.8萬(wan) 千瓦時,可滿足全年88%的用電需求,年均減碳量約452噸,相當於(yu) 北京地區約1130畝(mu) 森林的年固碳量,可基本實現近零碳體(ti) 育場館的建設目標。
城市副中心規劃展覽館充分利用建築本體(ti) 和周邊可再生能源資源,最大限度減少建築對采暖、製冷的能源需求,項目節能率達81.2%。通過光伏建築一體(ti) 化優(you) 先使用光伏綠電,年發電量90萬(wan) 千瓦時,全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43.6噸,實現建築“零能耗+零碳排”的“雙零”目標。清華大學金融人才基地項目計劃在千人報告廳8200平方米屋麵安裝680千瓦峰的太陽能光伏發電係統,實現年發電量約88萬(wan) 千瓦時,可滿足用電需求,多餘(yu) 電量還可供給周邊建築,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46噸,打造示範性近零能耗建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