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長城 接力守望
“看看今天長城啥樣!”天麻麻亮,喬(qiao) 國華就背上幹糧、鐮刀及創可貼等物品,獨自上山了。
喬(qiao) 國華是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界嶺口村的長城保護員。從(cong) 不惑之年擔任秦皇島市長城保護員,到如今年過花甲,三天一小巡、五天一大巡,喬(qiao) 國華就這樣用腳步丈量著長城。
秦皇島域內(nei) 長城是我國明長城的段落之一,東(dong) 起山海關(guan) 老龍頭入海石城,西至青龍城子嶺口,全長223.1公裏,沿線擁有26處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秦皇島創立長城保護員製度,建立起長城保護網絡。
巡長城,挑戰不少。“有來長城上挖藥材的,還有在敵樓裏圈羊圈牛的。”喬(qiao) 國華說,這些活動都會(hui) 對城磚造成破壞。
鄉(xiang) 親(qin) 們(men) 保護長城的意識不強,喬(qiao) 國華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把老祖宗留下的遺產(chan) 保護好,做好旅遊,大夥(huo) 兒(er) 都能端上‘金飯碗’。”鄉(xiang) 親(qin) 們(men) 辦起農(nong) 家樂(le) ,遊客越來越多。
有的遊客在長城上亂(luan) 寫(xie) 亂(luan) 畫,或者亂(luan) 扔垃圾,更有甚者偷偷帶走長城磚。一次,喬(qiao) 國華在巡查中,恰好遇到一名遊客想把長城磚帶回家“鎮宅”。喬(qiao) 國華耐心勸說,給遊客講起長城的曆史、自己多年保護長城的經過,最後,遊客主動把磚放了回去。
除了現場保護,許多長城保護員還自學新媒體(ti) ,通過直播等方式講述長城故事,倡導更多人關(guan) 注、保護長城。
如今,秦皇島登記在冊(ce) 的長城保護員達93名,以市級統籌、長城沿線各縣區為(wei) 主體(ti) 進行管理,加強保護員培訓與(yu) 考核。其中,年輕人的身影越來越多。
35歲的長城保護員張鵬,正走上“科技護長城”的新路子。張鵬是山海關(guan) 人,從(cong) 小成長在長城腳下。2012年,他看了一部關(guan) 於(yu) 長城的紀錄片後受到感染,決(jue) 定加入長城保護員隊伍。
山海關(guan) 長城有很多段落修建在懸崖峭壁上,由於(yu) 年代久遠、風雨剝蝕造成自然坍塌,很難徒步巡查。2017年,張鵬帶領隊員們(men) 利用無人機巡護長城,破解了難題。
“無人機能夠全方位、立體(ti) 化地對長城進行拍攝記錄。”張鵬說,“在無人機上安裝發聲設備,還可以在高空飛行過程中提醒遊客文明遊覽。”
在張鵬的手機上,安裝了信息標注軟件和巡查狀態記錄軟件,會(hui) 提示需要巡查的長城段落的所有信息,包括長城各單元位置、名稱、周邊自然與(yu) 人文環境等,以便實時準確掌握所查段落情況,同時記錄長城保護員巡查線路軌跡、分析路程路況、記錄巡查過程。最近幾年,這支年輕的團隊摸索出了一整套報備、巡查、監督、反饋體(ti) 係,探索實現了長城巡護的科技化、知識化和專(zhuan) 業(ye) 化。
中國長城學會(hui) 副會(hui) 長董耀會(hui) 說:“秦皇島長城保護員製度使長城保護工作從(cong) 宏觀管理走入現實操作,是重要跨越。”
如今,秦皇島在長城保護員製度的基礎上設立了“長城保護日”,創新發起“走近秦皇島長城”活動,並於(yu) 今年7月成立了全國首家長城文化保護法庭。長城保護員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孜孜不倦的創新探求,讓長城的曆史文化血脈綿延不息。
《人民日報》( 2022年09月16日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