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市灣沚區:守好塘口 守護豐收
一葉舟、一方塘,見到陳小紅時,他正頂著草帽,穿梭於(yu) 蟹塘中,站在船頭忙著給即將上市的螃蟹投食。
養(yang) 蟹這麽(me) 多年來,一天一次的準點投喂,是老陳雷打不動的日常。過去,他是蕪湖市灣沚區花橋鎮紅光村第一波養(yang) 螃蟹的村民,而今,成了村裏的養(yang) 蟹達人,養(yang) 殖麵積多達180畝(mu) 。
紅光村東(dong) 臨(lin) 水陽江支流,與(yu) 宣城市水陽鎮裘公集鎮隔河相望,全村轄13個(ge) 村民組,596戶,人口2096人,耕田麵積2216畝(mu) ,集體(ti) 水麵872畝(mu) 。
說到村裏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還得從(cong) 陳小紅改行講起。
初中畢業(ye) 後,老陳就跟在父親(qin) 後麵跑船,而後“獨立門戶”在跑水運,一跑就是20多年。“一直都是過著‘水上漂’的日子,從(cong) 最初的木船到後來的水泥船,再到600噸的貨船,跑船的範圍也從(cong) 內(nei) 河擴大到了長江幹流,往返於(yu) 武漢到上海的專(zhuan) 線。”老陳回憶道。
從(cong) 跑水運到搞水產(chan) 養(yang) 殖,雖然改了行,但依舊不離水。2012年,把貨船賣掉後的老陳,在朋友的建議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養(yang) 殖青蝦,頭一年畝(mu) 均效益就達3000元,掙了10多萬(wan) ,一下子讓他看到了奔頭。
2015年,甩開膀子的老陳,開始養(yang) 殖螃蟹。微胖的身材和黝黑的皮膚,是他十年“玩轉”田間地頭從(cong) 事水產(chan) 養(yang) 殖的見證。
短短幾年光景,水產(chan) 養(yang) 殖被老陳做得風生水起,他也成為(wei) 當地的養(yang) 殖大戶,不僅(jin) 在2014年創辦了家庭農(nong) 場,還在去年成立了水產(chan) 服務部,專(zhuan) 門為(wei) 養(yang) 殖戶提供調節水質、注水增氧以及技術指導。
養(yang) 螃蟹是個(ge) 辛苦活,也是門技術活。
去年對於(yu) 老陳來說,是一個(ge) 豐(feng) 收年,青蝦最貴賣到100元/斤,螃蟹平均下來也有80元/斤。養(yang) 了十來年水產(chan) ,老陳也總結出了自己的經驗,在他看來,不論是養(yang) 螃蟹還是青蝦,苗種是關(guan) 鍵,其次是水草,再之就是日常的投喂和管理。
在村裏頭,身為(wei) 大戶的老陳,做給蟹農(nong) 看,帶著蟹農(nong) 幹,領著蟹農(nong) 賺,從(cong) 起初一個(ge) 人養(yang) ,到現在大家一起養(yang) ,漸漸地,他成了村裏的致富帶頭人。
“28℃左右的水溫較為(wei) 適宜螃蟹的生長,超過32℃就會(hui) 食量下降,不僅(jin) 影響生長,還可能出現減產(chan) 。”今年持續高溫天氣,讓老陳格外忙碌,也讓他和蟹農(nong) 們(men) 片刻不敢鬆懈,一有時間就在塘口轉悠。
“要想養(yang) 得好,蟹苗一定要自己培育,這就好比帶娃,小時候養(yang) 得好,長大了體(ti) 格才能結實。”老陳形象比喻道。
再過十天半個(ge) 月,第一批螃蟹就可以上市,每年越是到了這個(ge) 節骨眼兒(er) ,老陳越是不敢掉以輕心。“國慶期間會(hui) 搶一波市場,探探行情,預計今年畝(mu) 產(chan) 在200斤左右。”劃船上岸,老陳拿下草帽扇著風感慨道,“頂著日頭忙,一年養(yang) 下來就看這一季,守好了,就是豐(feng) 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