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2.0版《綠道係統建設規範》發布
綠道串起禾城的風景,也成為(wei) 居民邁向美好生活的“綠色”通道。記者近日從(cong) 嘉興(xing) 市建設局獲悉,2.0版《綠道係統建設規範》(以下稱“2.0版”)已於(yu) 10月1日正式實施,將進一步完善嘉興(xing) 的綠道建設和管理工作。
為(wei) 適應建設實際作出調整
2017年,嘉興(xing) 出台了《綠道係統建設規範》地方標準(1.0版)。如今,部分條文已經難以適應建設實際,如慢行道寬度、標識係統建設等。對此,2.0版在1.0版的基礎上,對一些內(nei) 容作出調整,回應群眾(zhong) 關(guan) 切。
2.0版指出,綠道係統組成應包括慢行道、綠廊和服務設施。慢行道是綠道中供行人、自行車通行的道路係統,按照使用方式的不同分為(wei) 步行道、自行車道和綜合慢行道3種類型。2.0版對慢行道的寬度、常用的路麵材料及應用範圍進行了標準化指引。未來,慢行道將會(hui) 在統一的建設標準下,呈現出更豐(feng) 富的色彩。
與(yu) 原來相比,2.0版增加了綠道分類和綠道分級的內(nei) 容。綠道分為(wei) 城鎮型、鄉(xiang) 野型、山地型3類,其中,山地型綠道是一個(ge) 新的“知識點”。嘉興(xing) 其實有不少山地型綠道,大家熟知的海鹽縣南北湖“杭州灣第一道”綠道、嘉興(xing) 港區山海綠道(九龍山)、海寧市東(dong) 山(西山)公園綠道等都是山地型綠道。根據2.0版,未來嘉興(xing) 還將出現更多的山地型綠道,讓處在平原地區的嘉興(xing) 人有更豐(feng) 富的步行體(ti) 驗。
記者注意到,2.0版對綠道連接線的定義(yi) 作了新的詮釋:承擔連通功能,且具交通安全保障的綠道短途借道線路,包括借用的非主幹公路,非主幹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連接橋梁等。這就是部分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和村道也可以被稱為(wei) 綠道的原因。綠道連接線俗稱借道,是為(wei) 了綠道貫通采取的建設方式。為(wei) 了保證安全,2.0版對借道長度作出嚴(yan) 格限製,總長度不宜超過綠道總長度的10%,單段長度不宜超過3000米。
綠道標識也是綠道的一大特色。現階段,嘉興(xing) 的綠道標識有些雜亂(luan) ,沒有統一的標準。2.0版對綠道標識的類型及設置作出了規範,尤其對各地的綠道標識進行特色化指引,在保證利用嘉興(xing) 綠道標識的前提下,各地可以結合地方特色和地域特色進行差異化定製。比如嘉興(xing) 環城河綠道標識就在嘉興(xing) 綠道標識內(nei) 增加了古城圖案,海寧市的綠道標識則在嘉興(xing) 綠道標識旁邊增加潮湧圖案。
大大提升市民的體(ti) 驗感
“最近天氣轉涼很適合散步,而高溫天的時候走在綠道上很熱,希望周圍的綠化可以再增加一些。”正如有些市民反映的那樣,目前綠道還存在開敞空間過剩、慢行道邊無大樹遮陰等問題,對此,2.0版指出,應在慢行道及活動場地周邊種植喬(qiao) 木、行道樹等,夏季庇蔭麵積應大於(yu) 慢行道麵積的70%。“行道樹宜選擇落葉喬(qiao) 木,夏天時林蔭密布,冬天時能讓陽光透進來,大大提升市民的體(ti) 驗感。”嘉興(xing) 市建設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2.0版中既有新的內(nei) 容,也有對以往的延續。“有部分人認為(wei) 原先對於(yu) 綠廊控製寬度的設置過於(yu) 寬了,很少有綠道能達到。這實際上是個(ge) 底線問題,綠廊是保障綠道建設的基礎,隻有保證了一定的寬度,才能使綠道存在更多的可能。”嘉興(xing) 市建設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2.0版中對於(yu) 綠廊控製寬度的設置和原來一樣,即城鎮型綠道綠廊平均控製寬度不宜小於(yu) 30米,鄉(xiang) 野型、山地型綠道綠廊平均控製寬度不宜小於(yu) 100米。
“吃完飯來秀湖生態綠道走走,這裏刷臉就可以寄存,方便極了。”家住嘉興(xing) 秀洲區湖光秋院小區的胡先生說。綠道是拓寬老百姓綠色休閑空間的載體(ti) ,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便民服務,離不開數字化建設,這在2.0版中也得到體(ti) 現。嘉興(xing) 市建設局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men) 將在鄉(xiang) 野型、山地型綠道中配置完善的應急呼叫係統,配合驛站設施,一級、二級驛站將設置寬帶接入點,增設無線通信網絡信號。今後,智慧導覽、智慧停車、智慧化管養(yang) 等都將成為(wei) 智慧綠道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2.0版還增加了“驛站設施”的相關(guan) 要求,為(wei) 老百姓提供交通換乘、休憩、租賃等服務。今後,機動車、電動自行車不再被允許進入綠道,給市民一個(ge) 暢通、舒適的綠道環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