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從大米購進市到外銷市 江蘇啟東“強黃泥”上飄出稻花香

發布時間:2022-10-25 09:13:00來源: 新華日報

  “去年試種的200畝(mu) 水稻獲得豐(feng) 收,今年擴種的300畝(mu) 產(chan) 量更高。”近日,距離黃海不到3公裏處,啟東(dong) 市寅陽鎮林啟村500畝(mu) 連片稻田旁,豐(feng) 瑞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場主陸凱健高興(xing) 地告訴記者。

  稻花香裏說豐(feng) 年,10多年前還是啟東(dong) 人難以企及的夢想。如今,該市已湧現1000多個(ge) 豐(feng) 瑞家庭農(nong) 場這樣的種稻大戶。2014年全市水稻種植麵積僅(jin) 數百畝(mu) ,經過連年井噴式擴張,今年突破9萬(wan) 畝(mu) 。

  “啟東(dong) 濱江臨(lin) 海,成陸200多年,全市都是漏水的‘強黃泥’,2012年之前沒有一塊稻田。”啟東(dong) 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陸健告訴記者,為(wei) 了吃上“家田白米”,啟東(dong) 多次嚐試“旱改水”,上世紀70年代曾大規模開展水稻引種工程,因效果不佳而作罷。

  突破,源於(yu) 一次“土嚐試”。2012年,在啟東(dong) 打工的連雲(yun) 港人王加法利用50畝(mu) 低窪地嚐試種稻,獲得成功。他隨後擴大種植麵積,流轉土地500畝(mu) ,通過提升稻田四周溝河水位、機械化深耕減少土地漏水等方式種植水稻,畝(mu) 產(chan) 超過800斤,引發轟動。

  “屯水種稻”調水難、成本高,難以在麵上推廣,卻給了啟東(dong) 農(nong) 技人員以啟迪:可否通過深耕細耙,密實稻田底板,減少“強黃泥”漏水?經過反複試驗,果然奏效,由此也破解了過去數代人“旱改水”失敗的原因——以人工及水牛耕耙,耕作層隻有數厘米,且因田塊分散、高低不平,無法密實稻田底板,堵不住漏水。

  農(nong) 技人員得出結論:“強黃泥”上大規模種稻,必須有優(you) 質、連片、平坦、可灌溉的農(nong) 田,還需要現代化農(nong) 機及配套設施。但在當時,啟東(dong) 幾乎沒有村組能滿足這樣的條件。一籌莫展之際,該市吹響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號角。擱置數十年的農(nong) 業(ye) “旱改水”,按下“重啟鍵”。

  2014年起,啟東(dong) 一方麵大力推進高標田建設,一方麵著力推廣水稻高產(chan) 栽培技術,對連片規模種稻給予財政補貼。當年,17家種植戶率先“吃螃蟹”,種植水稻4500畝(mu) ,大獲成功,全市農(nong) 場主紛紛跟進。

  驅車以海鮮聞名的啟東(dong) 呂四港鎮,路邊“呂鮮大米”廣告牌高高豎立。呂鮮人家米業(ye) 有限公司負責人高浩然是哈爾濱人,2017年在呂四流轉1300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種植水稻,此後連年擴大規模,如今種植麵積超萬(wan) 畝(mu) ,“呂四不僅(jin) 海鮮好,還能產(chan) 好米,是不折不扣的魚米之鄉(xiang) 。”

  2020年,啟東(dong) 實現曆史性逆轉——從(cong) 大米“購進市”變成“外銷市”。“去年啟東(dong) 稻穀平均單產(chan) 達1050斤,相較於(yu) 傳(chuan) 統的‘豆、麥’旱作模式,畝(mu) 均增收超500元。”陸健感慨,馴服“強黃泥”,收獲的不隻有經濟效益,更在江蘇東(dong) 部增添一座“糧倉(cang) ”。(徐超)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