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持續發展 台州多地采取措施抗旱保供水
2022年以來,台州降雨比常年偏少,且時空分布不均勻,出梅後全市持續高溫少雨天氣,主汛期7—9月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偏少54.2%,部分縣市不同程度發生旱情。根據氣象預報,今年冬季形成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較大,預計10—12月台州降水將持續偏少10—30%,旱情將持續發展。
記者10月27日從(cong) 台州市防指辦了解到,根據當前旱情研判和分析,台州繼續維持抗旱Ⅳ級應急響應。同時,台州溫嶺、玉環、天台、仙居四個(ge) 縣市也維持抗旱Ⅳ級應急響應。
供水形勢嚴(yan) 峻 部分山區海島旱情加劇
持續的少雨天氣,給台州市供水造成不少壓力。記者從(cong) 相關(guan) 部門了解到,截至10月26日8時,台州全市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4.79億(yi) 立方米,蓄水率46.3%。目前城鎮供水基本穩定,但供水形勢比較嚴(yan) 峻。
長潭水庫是台州市區主要供水水源,記者看到其水位明顯下降,大片泥土裸露,上遊方向個(ge) 別河道也接近幹涸。目前,長潭水庫水位27.43米,蓄水量1.975億(yi) 立方米,蓄水率43.2%。據測算,至21米供水保障線,水庫可供水1.275億(yi) 立方米,可供水天數130—150天。
其他大中型水庫的蓄水情況也不容樂(le) 觀。台州臨(lin) 海市牛頭山水庫蓄水率54.03%,可供水天數124天。溫嶺市湖漫、太湖、花芯、桐嶺水庫蓄水率分別為(wei) 52.5%、55.4%、62.8%、43.6%,平均可供天數130天左右。玉環市域內(nei) 水庫蓄水量500.4萬(wan) 立方米,可供水天數約90天。天台裏石門水庫蓄水量6060萬(wan) 立方米,可供水天數68天。仙居縣主要供水水源盂溪水庫可供水量560萬(wan) 立方米,可供水天數約56天;鄭橋水庫可供水量47萬(wan) 立方米,可供水天數僅(jin) 31天。
在農(nong) 飲水方麵,當前台州市黃岩區上垟鄉(xiang) 、嶼頭鄉(xiang) 、富山鄉(xiang) 、平田鄉(xiang) 合計9個(ge) 供水工程麵臨(lin) 供水緊張問題,12個(ge) 村、748人受旱,當地已緊急采取啟用備用水源、強製節水等方式保供,並在進一步論證開挖深井、另尋水源可能性。海島供水方麵,玉環雞山島用水緊張,目前已采用船運送水的方式,解決(jue) 島上居民用水難題。
除了山區海島,農(nong) 業(ye) 也喊“渴”。目前,台州全市農(nong) 作物受旱麵積約3.10萬(wan) 畝(mu) ,其中水果1.98萬(wan) 畝(mu) 、水稻0.52萬(wan) 畝(mu) 、蔬菜0.41萬(wan) 畝(mu) 。分縣市區看,玉環、臨(lin) 海因正值柑橘類水果成熟期,受旱較重,麵積分別達1.2萬(wan) 畝(mu) 和1.1萬(wan) 畝(mu) 。
麵對旱情 多地采取措施抗旱保供水
連續幹旱給台州造成嚴(yan) 重旱情,除了多地持續維持抗旱Ⅳ級應急響應,台州各地各部門也積極應對,采取有力措施抗旱保供水。
針對當前幹旱導致供水形勢嚴(yan) 峻的實際情況,台州立足長遠,及早研究部署保供工作。10月24日,台州市防指常務副指揮、副市長李昌明專(zhuan) 門聽取抗旱工作情況匯報,並提出具體(ti) 保供工作要求。台州市防指辦組織修編了《台州市區抗旱應急供水預案》和《台州南片區保供水方案》,目前正在完善用水計劃,細化製定分區分期限額配水方案。
黃岩區落實抗旱資金120萬(wan) 元,打深井7口,提前謀劃解決(jue) 可能飲水困難人口。溫嶺市聚焦打破供水瓶頸,優(you) 化改造供水管線,完成大溪至橫峰14公裏的DN1200管路鋪設,打通橫峰至城北DN600管線,連通山下金至城北DN800管線,對東(dong) 部泵站進行內(nei) 部設備、外部管線優(you) 化,提高管網聯調和末端供水能力。
天台縣組建農(nong) 村飲用水保障工作指揮部,負責綜合協調,動員各方力量投入抗旱保供水工作,建立供水站“點長”製,確保專(zhuan) 人管理。仙居縣采取逐漸壓減供水量,包括停止環衛、綠化用水,限製高耗水服務業(ye) (如浴場、洗車等)用水,分區域降壓供水,控製工業(ye) 用水等方式保障供水。各地還充分發揮新聞宣傳(chuan) 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大節水宣傳(chuan) 力度,動員全社會(hui) 積極參與(yu) “愛水、惜水、節水、護水”行動,倡導節約用水。
下一步,台州將加密會(hui) 商研判,科學調度水源,及早謀劃從(cong) 非供水水庫接引水、河溪提水、挖井取水、海水淡化、開展人工增雨等方式補充水源,全力做好保供送水等各項工作,保障受旱地區正常生產(chan) 生活秩序,確保飲水安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