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濕地造湖為哪般?怎樣改善水質?星海湖生態環境治理調查

發布時間:2022-10-28 15:39:00來源: 經濟日報

  星海湖如今怎麽(me) 樣了

  ——寧夏星海湖生態環境治理調查  

  在寧夏石嘴山市,賀蘭(lan) 山腳下景色宜人的星海湖曾是當地生態修複的民心工程。然而兩(liang) 年前,星海湖卻因“浪費水資源”“揮霍黃河水”遭到質疑與(yu) 指責。身處困境的星海湖,如何在不消耗黃河水的前提下確保湖水不枯竭?怎樣改善湖水水質,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來過寧夏石嘴山市的人,無不讚歎賀蘭(lan) 山腳下20多平方公裏水域麵積的星海湖。居住在這裏的群眾(zhong) 更是鍾情於(yu) 這汪湖水,盛世龍鼎小區居民王曉光說:“小時候家門前的臭水塘、垃圾場,經過治理後變成了湖光山色的好地方!”提起星海湖,許多人與(yu) 王曉光一樣讚不絕口。

  然而兩(liang) 年前,星海湖卻因“浪費水資源”“揮霍黃河水”等頻遭質疑與(yu) 指責。當地相關(guan) 部門痛定思痛:既要打造幸福河,更要保護好母親(qin) 河,星海湖生態整治必須轉變觀念和思路。經過一年多的整治,星海湖實現了華麗(li) 轉身。今年5月,星海湖順利通過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hui) 專(zhuan) 家組的審核測定。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認為(wei) ,星海湖生態整治創新經驗值得廣泛推廣。昔日遭吐槽,今日被點讚,星海湖究竟經曆了怎樣的蛻變?

  濕地造湖為(wei) 哪般

  既有黃河千百年來的孕育滋養(yang) ,又有賀蘭(lan) 山作為(wei) 天然生態屏障,寧夏人無疑是幸運的。然而這山這水也不是永遠安然無恙,一旦咆哮起來也難以駕馭阻擋。

  “最初修建星海湖不單是為(wei) 了‘養(yang) 眼’,更是為(wei) 了改善生態環境,增強防洪能力。”石嘴山市水務局副局長馬春梅告訴記者,星海湖位於(yu)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東(dong) 部,曾是古沙湖遺址,原為(wei) 自然濕地、滯洪區,承擔著重要的防洪功能。上世紀60年代至本世紀初,在大規模開發建設中,它的麵積逐步萎縮,生態功能明顯退化,周邊成了汙水排放地、固廢排渣場,自然生態被嚴(yan) 重破壞。

  “當年髒亂(luan) 差的環境讓人不堪回首。滯洪區淤澄抬高近2米,調洪庫容下降70%,防洪能力嚴(yan) 重不足。每逢遭遇較大洪水,就會(hui) 城市受澇、農(nong) 田受淹、公路受阻、鐵路告急……”馬春梅說。

  2003年,石嘴山市經過分析研判,在原已萎縮的自然濕地、滯洪區基礎上進行搶救性保護,開工建設集防洪蓄洪、水資源綜合利用、濕地保護、城市環境整治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重大生態工程,並取名為(wei) “星海湖”。石嘴山市加固防洪堤壩2.8公裏,完善攔洪庫7.6公裏,護坡砌石5.1公裏,累計完成清淤疏浚水域麵積23平方公裏。

  建設星海湖本是好事,為(wei) 何近年來卻成了大家吐槽的對象?石嘴山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學軍(jun) 告訴記者:“一開始我們(men) 也感到很委屈,後來經過仔細梳理才意識到問題所在。星海湖雖在防洪調蓄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麵存在缺陷。一是其水域麵積過大,造成湖區內(nei) 蒸發量較大;二是水量消耗過多,生態補水水源主要依靠黃河水;三是湖水水質不合格,曾被中央環保督察組兩(liang) 次亮‘黃牌’;四是生物豐(feng) 富度不足,濕地生態存在結構單一等問題。”

  2020年7月,黃河水利委員會(hui) 要求石嘴山市迅速啟動星海湖生態整治,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統一認識並立下“軍(jun) 令狀”。一場大規模的生態整治工程在星海湖拉開序幕。

  多管齊下破解難題

  星海湖整治從(cong) 何處破題?怎樣在不用黃河水的前提下確保湖水水質達標,並實現濕地生態環境全麵提升?記者了解到,石嘴山市在整治過程中,采取中水補湖、汙水淨化、水資源綜合利用等措施,將中水和濕地出水作為(wei) 補水水源。

  石嘴山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張新告訴記者,青島環境工程設計院專(zhuan) 家勘測考察後認為(wei) ,盡管中水循環利用本身已不算新科技,但想在星海湖“落地”並不簡單。

  “這裏的地質地礦十分複雜,解決(jue) 好水源問題,需要先理清星海湖的水都是從(cong) 哪來的。”張新指著星海湖地質勘測分析圖說。2008年之前,星海湖的基礎水源主要來自賀蘭(lan) 山東(dong) 麓6條泄洪溝道的洪水及潛流,每年補水1900萬(wan) 立方米。由於(yu) 星海湖水域麵積大,所以年蒸發量巨大,盡管能通過水係聯通項目引入沙湖水,但大量使用黃河水還是不可避免。

  “從(cong) 表麵上看,星海湖生態整治的突出問題是解決(jue) ‘水從(cong) 哪裏來’,實際在更深層次上,需要破解水源隻進不出、缺少流動造成的氮磷富集鹽分較高、生態係統退化等瓶頸問題。”張新說,中水北方勘測設計院專(zhuan) 家經過兩(liang) 個(ge) 月的研究,拿出了一整套星海湖中水補湖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在沙湖與(yu) 星海湖之間建設了3塊人工濕地,即北域潛流濕地、東(dong) 域表流濕地和內(nei) 循環工程。

  截至2021年7月中旬,累計投資2.3億(yi) 元的北域300畝(mu) 潛流濕地、東(dong) 域8800畝(mu) 表流濕地正式投入使用,石嘴山市第一汙水處理廠出水管線切改工程、威鎮湖提水泵站和管線穿越平汝鐵路、包蘭(lan) 鐵路工程全部完工。“總投資約0.9億(yi) 元的補水內(nei) 循環工程,即東(dong) 域泵站、南域泵站、北域泵站和輸水管線、聯通閘等也於(yu) 同年8月全部完工。”張新說。

  記者驅車沿星海湖畔一路前行,隻見湖水清澈、花海翻騰。“這裏是北域潛流濕地,星海湖整治工程就是從(cong) 這裏開始的。”石嘴山市生態環境監測站副站長楊寧安指著車窗外一片濕地娓娓道來,北域潛流濕地是星海湖治理的核心工程,它的淨化效果決(jue) 定了湖水水質是否達標。

  北域潛流濕地的水又是從(cong) 哪來的?楊寧安把記者帶到一個(ge) 大型沙盤前說,“現在,每天有3萬(wan) 至4萬(wan) 立方米中水從(cong) 石嘴山市第一汙水處理廠排出,經威鎮湖泵站,從(cong) 第二農(nong) 場區域流出來,再經過退水渠流至東(dong) 域泵站淨水池,然後通過9公裏管線流入南域濕地泵站,最後流到北域濕地。每一塊濕地都建有兩(liang) 個(ge) 泵站,一進一出,流經東(dong) 域—南域—中域—北域—東(dong) 域,形成中水循環”。

  生態環境顯著提升

  金秋時節漫步星海湖畔,眼前是蘆葦搖曳、月湖夕照、南塘雨霽的迷人景致。“經過一年多的整治,星海湖呈現出人水和諧的新麵貌。”石嘴山市林業(ye) 草原發展服務中心的王雁告訴記者,目前星海湖防洪庫容增加938萬(wan) 立方米,水麵麵積減少50%至10.55平方公裏,水量減少30%至1400萬(wan) 立方米,累計新增植被4500畝(mu) ,水質保持在Ⅳ類。

  在南域濕地,石嘴山市林業(ye) 草原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孫誌權說:“從(cong) 眼前這片蘆葦往遠處看,那邊種的是紅柳,紅柳下麵是水蔥,再往前一片種的是菖蒲。種這些植被不隻為(wei) 了美化景觀。星海湖生態整治突出的瓶頸問題之一是要解決(jue) 湖水水質不達標問題,這些植被的根係紮進濕地表層吸收氮和磷,根係附著的微生物能分解水裏的有機物,可以有效改善水質。”

  石嘴山市林業(ye) 草原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李亮介紹,星海湖南域濕地生態修複工程治理麵積達4.24平方公裏,累計完成土方工程38萬(wan) 立方米,鋪設管道43.8公裏,栽植水生植物45萬(wan) 平方米、地被植物32.8萬(wan) 平方米,不僅(jin) 圍繞“林葦花島沙”五大原生態要素進行濕地重塑、植被恢複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還將原來單一的湖泊生態係統調整為(wei) 包含湖泊、沼澤、灘塗、草甸等在內(nei) 的健康生態係統,調節了區域小氣候,改善了水環境質量,提高了濕地生態係統的穩定性。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這汪水。不到兩(liang) 年時間,星海湖通過整治實現了華麗(li) 轉身,在不用黃河水的前提下,通過濕地淨化提升汙水處理廠尾水水質,用清潔再生水補充生態環境用水,在減少汙染物的同時又防止了土壤鹽漬化和水體(ti) 富營養(yang) 化,保護和促進了生物多樣性,星海湖生態自淨能力得到提升。

  如今,星海湖畔的彩繪長廊、遊覽步道、沙灘廣場等,已成為(wei) 吸引各地遊客的網紅景點。“這裏舉(ju) 辦的炫美星海湖健身跑、星海湖半程馬拉鬆、賀蘭(lan) 山自行車公開賽等活動每年都吸引不少年輕人前來‘打卡’。”大學生李鈞說。

  (本報記者 許 淩 經濟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