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塘塘合作”讓高原犛牛“牛”起來

發布時間:2022-10-28 15:20:00來源: 人民網

  10月的四川理塘,處處生機勃勃。走進位於(yu) 理塘縣禾尼鄉(xiang) 的犛牛產(chan) 業(ye) 園區,天高雲(yun) 淡,紅色的牛舍在雪山、藍天的映襯下格外鮮豔明亮。遠遠望去,成群的犛牛正在園區現代化的圈舍周圍運動。園區附近8000畝(mu) 優(you) 質牧草基地的草已長到1米多高,牛兒(er) 們(men) 悠閑地吃草、溜達。

  近年來,理塘縣通過創新合作經營模式、破解飼料供應難題、推動產(chan) 業(ye) 發展等路徑,建設集體(ti) 牧場、優(you) 質飼草基地,打造現代化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走出了一條犛牛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之路。在此過程中,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的對口援建在助力高原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發展方麵起到了關(guan) 鍵作用,“塘塘合作”成效顯著。

  犛牛養(yang) 殖煥新機

  數字化賦能園區管理

  早上8點剛過,在園區務工的牧民洛澤仁開著自動撒料車,開始為(wei) 圈舍的犛牛添補飼料。有了自動撒料車,4名飼養(yang) 員就可以完成整個(ge) 養(yang) 殖場的飼喂工作。“現代化的圈舍每天都會(hui) 定時消毒,園區裏的犛牛住得好、吃得好,不像我們(men) 以前養(yang) 犛牛,總要擔心雪災和缺飼料。”洛澤仁說。

  過去一年,在錢塘區駐理塘縣工作隊的積極推動下,理塘縣全麵建成川西優(you) 質牧草培育加工、犛牛產(chan) 業(ye) 園區、數字農(nong) 業(ye) 中心等浙江對口援建項目,包括園區內(nei) 4棟嶄新的育肥圈舍,用以解決(jue) 犛牛養(yang) 殖問題。同時,還建設了草料庫,用於(yu) 牧草、玉米、豆粕和加工產(chan) 品等的儲(chu) 存,保障犛牛食用的是綠色生態草料,確保犛牛肉質、品質不改變。為(wei) 保障犛牛健康生長,在草庫建設的基礎上,項目還配套建造了檢疫室和獸(shou) 醫室。

  如今的犛牛產(chan) 業(ye) 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內(nei) ,處處科技感十足。在浙江省對口援建項目的帶動下,目前,園區牛舍已經實現了對恒溫恒濕的智能化管控。按照“數字農(nong) 牧”建設要求,園區依托涉農(nong) 統籌建設了活畜交易及大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同時依托浙江援建投資550萬(wan) 元的大數據交易中心,切實解決(jue) 了數字化管理中的軟件和設備問題。

  “現在這裏的每頭犛牛在入場時都會(hui) 配有一個(ge) 智能終端,作為(wei) 犛牛唯一的身份信息,記錄犛牛的年齡、體(ti) 重、性別以及後續的管理、疫病防控、繁育、屠宰等信息,實現從(cong) 源頭開始的全程追溯、信息化管理。”高城鵬飛公司副總經理周斌說,圈舍裏還安裝有視頻監控係統以及環境監測設備,可實時監測溫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硫化氫、氨氣等數據,飼養(yang) 人員可以通過終端數據進行科學喂養(yang) 。

  據了解,目前園區共有13個(ge) 牛舍,這些牛在牛舍裏被精心飼養(yang) ,平均每天可以增重1.2至1.5斤,經過6個(ge) 月短期育肥體(ti) 重達到400斤後就可以出欄,比傳(chuan) 統的養(yang) 殖周期縮短了兩(liang) 年,將實現犛牛四季可出欄。

  “我們(men) 一年可以養(yang) 育兩(liang) 季,一季5500頭左右,一年可以出欄2季,達到11000頭。犛牛產(chan) 業(ye) 園的打造,將有效改善犛牛‘夏飽、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惡性循環,實現鮮犛牛肉的全年供應。”周斌介紹。

  “牛舍裏實現了恒溫恒濕智能化管控、自動撒料、終端數據科學喂養(yang) 等科技,讓牧民們(men) 大開眼界。”理塘縣農(nong) 牧農(nong) 村和科技局副局長楊正康介紹,通過補飼,在生態養(yang) 殖和不改變肉質的前提下,縮短犛牛生長周期並可四季出欄。同時,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溯源並知曉理塘原生態犛牛,達到線上交易為(wei) 主、線下交易為(wei) 輔和產(chan) 品交易為(wei) 主、活畜交易為(wei) 輔的作用和效果,不斷提高理塘犛牛知名度和銷量。

  讓犛牛“吃飽”“長肥”

  浙江杭州錢塘給四川甘孜理塘“送”草

  理塘縣平均海拔4300多米,年平均氣溫隻有3.0℃左右。千百年來,“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遊牧生活,是當地牧民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冬春季節,是理塘縣雪災頻繁“光顧”的季節,也是犛牛缺少飼草的艱難時刻。如何讓犛牛吃上“飽飯”?浙江杭州錢塘給四川甘孜理塘“送”來了珍貴的草。

  近日,禾尼鄉(xiang) 禾然尼巴村的牧民斯郎澤仁來到牧場上,開始收割喂牛飼草。看見成片的優(you) 質牧草,斯郎澤仁十分高興(xing) :“今年冬天和明年春天,我們(men) 家100多頭犛牛的口糧不用愁了!”斯郎澤仁說,雖然自家有5畝(mu) 割草地,但也隻夠給老弱病殘的犛牛臨(lin) 時充饑,更多時候還是要拿錢去購買(mai) 牧草。

  禾然尼巴村是畜牧大村,全村共有298戶1586人,犛牛存欄達2.1萬(wan) 頭。村裏有許多牧民都像斯郎澤仁一樣,在日常養(yang) 殖過程中十分擔心犛牛越冬度春的飼草供應問題。“冬春季節無法放牧時,平均1頭犛牛要吃掉5斤幹草,5個(ge) 月下來7萬(wan) 多斤才夠。”斯郎澤仁算了一筆賬,“按最便宜的1元1斤的幹青草來算,總共需要幾萬(wan) 元,是筆不小的開支。遇到雪災,1斤草要兩(liang) 三塊錢才能買(mai) 得到,有時隻好眼睜睜地看著犛牛掉膘甚至死亡。”

  此外,隨著毒雜草和沙石地增多,部分草場出現退化,這也給犛牛吃草帶來困難。為(wei) 了解決(jue) 犛牛養(yang) 殖缺少飼草的難題,2021年6月,杭州市錢塘區對口支援理塘縣,為(wei) 加快牧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決(jue) 定投資900萬(wan) 元在該村打造高原優(you) 質牧草基地示範項目。

  2021年6月下旬,理塘縣農(nong) 牧農(nong) 村和科技局在禾然尼巴村選取8000畝(mu) 退化草地,采取“機械+人工”的方式對草地進行改良,撒播燕麥草。“不但自己村的犛牛草夠吃,多餘(yu) 的還可以賣出去。”禾然尼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昂旺降措高興(xing) 地說。

  據了解,近年來,理塘縣還在禾尼、曲登、奔戈等鄉(xiang) 鎮集體(ti) 牧場大力開展牧草種植,促進了牧草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優(you) 化升級,提高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今年,1.85萬(wan) 畝(mu) 優(you) 質牧草基地預計產(chan) 牧草3237.5萬(wan) 公斤,可供12319頭犛牛冬春補飼。”理塘縣農(nong) 牧科技局副局長楊正康說。

  把犛牛存進“銀行”

  合作新模式助力規模化養(yang) 殖

  理塘縣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南緣,是全國120個(ge) 、四川省10個(ge) 、甘孜州5個(ge) 純牧業(ye) 縣之一,也是四川省草原畜牧業(ye) 重點縣。全縣草原總麵積1345.65萬(wan) 畝(mu) ,其中可利用麵積1063.4萬(wan) 畝(mu) ,犛牛產(chan) 業(ye) 是農(nong) 牧民賴以生存的基礎產(chan) 業(ye) ,也是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產(chan) 業(ye) 。

  據了解,原先理塘縣的犛牛養(yang) 殖存在牛多人少、缺乏養(yang) 殖勞動力的問題。“很多人家孩子出去讀書(shu) 了,家裏沒有年輕人,那麽(me) 多犛牛根本養(yang) 不過來。”據當地村民介紹,幾年前,這樣的情況比較普遍。

  為(wei) 解決(jue) 無勞動力牧戶的後顧之憂,在浙江錢塘區的幫助下,四川理塘建立起了“園區+企業(ye) +合作社+集體(ti) 牧場+種養(yang) 殖大戶”的模式。通過該合作方式,牧戶可選擇通過“犛牛托管”的方式,把現有的犛牛交給園區(藏原牧業(ye) 有限公司)集中養(yang) 殖。每年年底,可按照一頭犛牛500元進行分紅。合同到期後,園區會(hui) 將代管的犛牛歸還給牧戶。

  “牧戶通過托管的方式交給園區50頭共重5000公斤的犛牛,合同到期後,園區也歸還牧戶50頭共重5000公斤的犛牛。”楊正康表示,這種方式同樣適用於(yu) 合作社、集體(ti) 牧場和種養(yang) 殖大戶。

  在犛牛產(chan) 業(ye) 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與(yu) 集體(ti) 牧場建立的全新的合作模式下,集體(ti) 牧場將犛牛交給園區育肥3到4個(ge) 月,每頭犛牛將獲利2000元至3000元,除去飼料和人工成本,每頭犛牛淨利潤的20%將反哺給出欄的牧戶,調動牧戶向園區出欄的積極性,保障園區有牛可養(yang) ,解決(jue) 了架子牛來源的問題。

  “過去的傳(chuan) 統放牧方式促使草原放牧壓力大,牲畜對草原造成的破壞性也比較大,園區規模化科學化養(yang) 殖,生態健康養(yang) 殖有利於(yu) 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楊正康說。

  戶戶參與(yu) ,戶戶發力,通過“規模養(yang) 殖場+合作社+農(nong) 戶”的運營模式,如今,理塘縣藏壩鄉(xiang) 468戶人家每戶入股1頭犛牛,實現了自主管理、自主運營。

  “家裏缺乏勞動力,過去想發展什麽(me) 都困難。現在1家入股1頭犛牛,成本也不高,但收益卻大大提升了。”藏壩鄉(xiang) 紮西村原貧困戶益西曲紮說,自從(cong) 有了犛牛專(zhuan) 業(ye) 養(yang) 殖合作社,就像把犛牛存到“銀行”裏,還可以分紅,“非貧困戶與(yu) 我們(men) 原貧困戶是按三比七來分成的,我們(men) 還給犛牛買(mai) 了保險。”

  此外,為(wei) 了規避育肥犛牛過程中的風險,合作社統一進行技術指導、市場銷售,進行反季節犛牛育肥出欄,並聘請專(zhuan) 家對牧民進行了牲畜科學飼養(yang) 、管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而集體(ti) 牧場則通過直接銷售犛牛肉、犛牛奶、酥油等奶製產(chan) 品,年收入可以達到8萬(wan) 到9萬(wan) 元。

  據統計,規模有500頭犛牛以上的集體(ti) 牧場,理塘縣共有15個(ge) ,養(yang) 殖規模共計7500餘(yu) 頭,年出欄牲畜1000餘(yu) 頭,帶動牧戶750戶(其中貧困戶320戶)增收,實現牧民人均年增收500元、原精準貧困戶人均年增收700元以上。

  “全麵建設川西優(you) 質牧草培育加工、犛牛產(chan) 業(ye) 園區、數字農(nong) 業(ye) 中心等浙江援建產(chan) 業(ye) 項目,覆蓋禾尼、奔戈等5個(ge) 鄉(xiang) 鎮36個(ge) 村,輻射帶動17個(ge) 鄉(xiang) 鎮。”錢塘駐理塘工作隊隊長,掛職理塘縣委常委、副縣長葉小明介紹,通過項目帶動,核心區牧民戶均收入增長了20%,優(you) 化完善了產(chan) 業(ye) 生態體(ti) 係,犛牛產(chan) 業(ye) 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